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中国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马歇尔集聚理论为基础构建空间外部性指标和计量模型,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受到空间中城市专业化劳动力、中间投入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其中,中间投入空间可得性和空间技术外溢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邻区专业化劳动力却不利于当地能源效率的提高。从分地区的估计结果来看,空间集聚外部性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综合效应均为正,但各地区不同集聚外部性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渠道和影响效果各异。进一步通过考察空间集聚外部性对能源效率不同分位点的边际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发现,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中间投入可得性和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边际贡献随分位数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而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则呈现U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提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程度,对于实现该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网络密度呈现倒"U"型,网络等级逐年下降,网络效率呈现"U"型;(2)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在网络中呈现"中心-边缘"的特征,武汉市的点度中心度最高,在网络中属于中心城市,而其它城市属于边缘城市;(3)板块一(武汉、孝感、天门)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二(潜江、咸宁)属于"净受益"板块,板块三(仙桃、黄冈)属于"净溢出"板块,板块四(黄石、鄂州)属于"经纪人"板块。鉴于此,从多途径构建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通道"、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和推动城市分工协作等3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集聚能力空间关联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劲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组织系统.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要素相互组合、交互影响着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立足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现实条件,选取4方面要素的7个指标与创意产业产出值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检验,回归关系显著,其中:人口密度、人口总量、每万人拥有的文化娱乐设施数、单位面积发明专利申报数、单位面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与创意产业产出呈正相关关系,每十万人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数、单位面积专利申报数与创意产业产出呈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发明专利数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与创意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逻辑内在性,发明专利与创意产业集聚则表现出效益外在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发展对提高旅游效率、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城市边缘区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文章选取2005、2010、2015和2020年四个年份,以武汉市为例,运用网格维分析、Ripley’s K函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从集聚形态、集聚尺度、集聚模式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集聚格局演化特征,基于2 km*2 km微观尺度单元运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因素的影响水平,探讨空间集聚水平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分布。结果显示,武汉市乡村旅游具有区域不等概率分布的基本分形特征,呈线状分布形态并向周边扩散;空间集聚的强度随集聚空间尺度的扩大呈正态分布,集聚强度峰值的空间尺度由8增至18 km;空间集聚呈多核心层级状的点-轴扩散模式演化,形成多个不同规模的核心和次核心集聚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高等级景区和政策调控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集聚格局,影响因素按解释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高等级景区、路网密度、环城距离、河流水系、人口密度、山地资源和用地类型。双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高于单因素的影响力,产生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效应。此外,政...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持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旅游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赶超发达地区经济体的重要产业。然而,各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地理区位和旅游产业定位的不同,旅游业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因此,研究不同区域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意义重大。文中根据各地经济基础,将中国分为三个区域,以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市、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的面板数据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分析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形成机理。结果发现:1样本期内,第一区除内蒙古外,均分布在东部沿海,第二区包含省市最多,分布在广大内陆地区,第三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差异较大;2计量模型中纳入空间相关性后,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程度与区域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越好的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这种规律尤为适应国内旅游;3从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比较来看,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机理分析中还发现,在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商品贸易发达的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针对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制造业空间可能存在的变动,在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专业化指数和基尼系数2种方法来定量分析江苏省21个沿江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和转移态势。结果表明:(1)2002~2006年江南沿江开发区通过向江北沿江开发区转移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形成了江南沿江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心”和江北沿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围”的空间分工格局;(2)江南沿江开发区内部、江北沿江开发区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关系;(3)受开发区发展阶段、区域产业政策、本地化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并未发现理论预期的普遍存在的产业集聚现象,仅纺织服装、石化、电力、塑料橡胶等产业呈现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8.
霍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4):770-780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我国构建现代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集聚综合测度模型,探索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动态演化趋势,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行业集聚不充分,地区集聚不均衡,各细分行业集聚态势差异明显,空间集聚逐渐向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的趋势发展;(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具有较强相互带动作用;(3)城市化水平、研发强度、制度环境因素、知识存量总体上是驱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力量,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影响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相邻省会或直辖市变量弹性系数空间上呈显著的连片分布特征,集聚驱动因素空间外溢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雾霾污染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与环境问题。基于改进产出密度模型,运用地统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长三角城市2015~2017年雾霾污染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雾霾污染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且各城市雾霾污染状况逐渐好转。(2)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局域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杭州、宁波和台州呈现低-低集聚特征,而滁州、扬州、镇江和泰州为高-高集聚型,污染区域集中于省界处,污染程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城际空间正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雾霾污染对本地区会产生负影响。(3)长三角城市人口集聚、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工业烟粉尘排放及城市建设均对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对外开放、能源消耗以及降水等因素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雾霾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集聚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共享治污基础设施等,形成雾霾污染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针对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制造业空间可能存在的变动,在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专业化指数和基尼系数2种方法来定量分析江苏省21个沿江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和转移态势。结果表明:(1)2002~2006年江南沿江开发区通过向江北沿江开发区转移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形成了江南沿江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心”和江北沿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围”的空间分工格局;(2)江南沿江开发区内部、江北沿江开发区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关系;(3)受开发区发展阶段、区域产业政策、本地化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并未发现理论预期的普遍存在的产业集聚现象,仅纺织服装、石化、电力、塑料橡胶等产业呈现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尝试将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导入旅游业 ,探讨了旅游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必要性、内容和模式 ,进而就旅游业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系及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跃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3)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 ,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 ,分别从战略定位、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 ,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 ,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 ,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 ,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 ,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 ,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 ,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 ,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国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59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探析都市旅游与其周边区域旅游发展的互动响应,具有重要的先导和示范效应。基于上海都市旅游发展面临挑战及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的梳理,在对长三角旅游城市体系规模结构、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指标的测评分析与研究基础上,提出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互动响应路径首先是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 南京 杭州)网络化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网络化、市场网络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保障体系网络化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互补、协作和理性竞争的长三角大旅游产业体系,尝试构筑“上海都市旅游 长三角区域旅游”共轭型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旨在推进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出于对环保和未来能源供应的考虑,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颇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从国有光伏产品市场特点出发,分析了国产光伏系统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指出了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跃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3):211-215
西部大开发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我国西部典型的社会经济后发展区域-贵州省为例,以区域关联度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分别从战略定位、口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整体开发与协调发展等方面,初步研究了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联系实际提出了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后发制人”的策略、措施和建议,认为创新制度和体制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极其重要,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再造本地文化、形成品牌优势,寻求切入点,择优开发精品,注重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市场,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城镇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实现观念转变等等,对西部乃至全国区域旅游产业发臀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进行测度评价。结果发现:长沙、天门、常德、黄冈、南昌、景德镇、武汉、娄底、新余、衡阳、仙桃、鄂州、潜江和九江为城市效率相对高水平区;抚州、湘潭、鹰潭、上饶、岳阳、黄石、荆州和株洲为城市效率相对较高水平区;萍乡、宜春、益阳、吉安、咸宁、孝感、襄阳、宜昌和荆门为城市效率相对低水平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效率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试论环境保护投资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产业投资和环境保护投资方面的模糊认识,明确区分了环保投资与环保产业投资,阐释了狭义的环保投资概念和环保投资与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关系,论述了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市场化的作用,并强调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环保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本文还论述了在拓展市场业务的过程中,受需求牵引,环保产业必然会由以末端治理服务为主转向为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为主,最终融于生产过程而转化为清洁生产行为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资源开发的期望特征--以湖南黑麋峰森林公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春晓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29-32
城市居民无疑是城市周边旅游带的目标客源市场,在进行城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中,必须注重客源城市居民对旅游产品的期望特征的研究。黑麋峰森林公园是一个毗邻株洲市的旅游地。采用了问卷调查的途径,用抽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株洲市居民对其旅游物期望特征。多数居民期望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产品,希望在黑麋峰进行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对于生态景观观光、奇山异石观光有特别兴趣,期望以家庭和亲友结伴的方式,以公共交通方式出游,多数人认为一次旅游消费的花费应该是100-300元,在黑麋峰旅游2天,期望住在旅馆招待所里。这一案例表明,城市居民普遍喜爱生态旅游产品和休床度假旅游产品,回归大自然的意向明显,对于旅游产品的价格敏感,希望开发低价旅游产品,形成大众旅游格局。 相似文献
19.
浙江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跃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5)
本文在分析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 ,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系统优化与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了浙江省旅游新线路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