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自制的松香基三烯丙酯(triallyl maleopimarate, TAMP)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松香基三烯丙酯交联聚合树脂(triallyl maleopimarate-acrylic copolymer, TAMPA),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N2吸附脱附曲线和热重(TG)分析等方法对其物理化学结构及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采用批量吸附实验探讨了TAMPA投加量、溶液pH、温度、接触时间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TAMP树脂对Pb(II)、Cd(II)和Cu(II)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2.0~5.0,TAMPA树脂对Pb(II)、Cu(II)和Cd(II)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平缓的趋势,pH=5.0为最大值.随着离子溶液的增加对TAMP树脂去除重金属离子有抑制作用;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TAMPA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其能自发对相关金属离子进行吸附.以EDTA为洗脱剂,重复再生3次后TAMPA仍有可观的吸附性能.结合XPS和量子化学计算模拟结果,提出了TAMPA对Pb(II)、Cd(II)和Cu(II)的吸附作用机制,主要为重金属离子与材料基体中的C?O氧配位螯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二氯乙烷为溶剂,用FeCl3为催化剂,使氯球和对乙酰氨基酚发生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了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乙酰氨基和酚羟基二类氢键作用位点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已被成功地修饰在后交联树脂上.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与氯球相比,BET比表面积、孔容明显增大,孔径明显变小.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量明显高于75%活性炭的聚砜微球对双酚A的吸附量.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的后交联树脂对双酚A的吸附为放热、自发的过程;树脂可以用100%酒精解吸,解吸率为99.92%;吸附动力学数据符合一级吸附速率方程,颗粒内扩散是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速率同时还受液膜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磁性高交联纳米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酚类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其文  王圃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8):3235-3242
采用油酸双层包覆Fe3O4纳米粒子,然后进行共聚和交联反应,制备出耐酸性的磁性高交联纳米吸附树脂YQ-3.YQ-3树脂的比表面积为653.5 m2·g-1,平均孔径为4.12 nm,磁化强度为1.72 emμ· g-1,具有超顺磁性.苯酚(PN)、对苯二酚(HN)、对硝基苯酚(PNP)在YQ-3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  相似文献   

4.
雷燕  陈刚才  杨其文  付川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2):4695-4702
采用络氨酸修饰氯球树脂(PS-DVB)并进行后交联反应制备了氨基酸修饰的高交联吸附树脂(PSTY).研究了PSTY树脂对Cu(Ⅱ)和磺胺嘧啶(SDZ)的协同吸附性能及交互影响机制.单组分体系中,树脂对Cu(Ⅱ)的吸附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对SDZ的吸附随着pH值的增加先增后减;共存体系中,SDZ的共存微弱促进了树脂对Cu(Ⅱ)吸附,Cu(Ⅱ)的共存抑制了树脂对SDZ的吸附,且pH大于6后抑制更为明显.PSTY对Cu(Ⅱ)和SDZ的吸附等温线可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共存低浓度的SDZ使Cu(Ⅱ)的饱和吸附量略有增加,而高浓度的SDZ使其下降.Cu(Ⅱ)的增强去除主要是阴离子SDZ-与树脂的质子化基团的静电作用减弱了对Cu(Ⅱ)的静电斥力,Cu(Ⅱ)与SDZ分别与PSTY中的极性基团发生配位作用和氢键作用进行竞争吸附,但Cu(Ⅱ)的配位结合力更强,虽然吸附到树脂上的Cu(Ⅱ)还可以通过桥连作用吸附SDZ,但作用较弱,因此,共存的Cu(Ⅱ)抑制了PSTY树脂对SDZ的吸附,Cu(Ⅱ)浓度越大抑制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5.
吸附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比超高交联吸附树脂NJ 8与AmberliteXAD 4对苯甲酸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性质 ,并深入讨论温度和起始浓度对平衡时间和吸附速率的影响。NJ 8和XAD 4两种树脂在吸附苯甲酸的过程中 ,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均为主控步骤 ,但是前者颗粒内扩散占据优势 ,而后者膜扩散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人工合成类黑精(Melanoidin,MLD)为底物模拟糖蜜酒精废液中的有色物质,研究了松香基弱碱型阴离子吸附树脂(Rosin-based weak basic type anion-adsorption resin,RWAA)吸附MLD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在RWAA投加量为0.41 mg·mL-1、温度为333 K及溶液pH值为7的条件下,RWAA对MLD的平衡吸附量为337.02 mg·g-1,对应MLD去除率为92.43%.经5次再生循环使用后,RWAA对MLD的去除率仍高达89.14%.RWAA对MLD的吸附性能显著优于D301、D314及YZA354FD等3种商业吸附树脂.RWAA对糖厂废液中色素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研究吸附热力学及等温线可知,RWAA对MLD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及熵增的多层吸附过程,且RWAA对MLD的吸附速率与吸附剂所携带空活性位点数量呈正相关.结合实验研究及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结果分析可知,吸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是RWAA上带正电荷的质子化叔胺与MLD中带负电荷的羧酸根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点研究了超高交联树脂NDA-110对苯酚和对硝基酚的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和对硝基酚在NDA-110树脂上表现为自发的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阐述了超高交联树脂对于酚类化合物的吸附机理,为树脂固定床吸附酚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实际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实验.分别研究了pH值对针铁矿吸附诺氟沙星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量的影响以及诺氟沙星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pH值(3.5,5.0,5.6和6.2)时,诺氟沙星在经历了约6h的快速吸附阶段后,均进入缓慢吸附阶段,吸附平衡时间为48h.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pH值条件下诺氟沙星针铁矿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影响吸附量大小的pH值依次为5.6>5.0>6.2>3.5,主要决定于诺氟沙星和针铁矿的不同形态间的乘积之和,针铁矿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以诺氟沙星的兼性离子为主.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温度从15℃升高到35℃时,拟合系数1/n从0.43升至0.61,表明温度升高减弱了针铁矿对诺氟沙星的非线性吸附.ΔH0=-39.45kJ/mol和ΔG0<0表明吸附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且以离子交换为主,同时可能存在着偶极间作用力和氢键力等作用.ΔS0<0表明吸附过程中熵在减小.  相似文献   

9.
以蔗渣基分子筛为吸附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法研究其去除水中Pb~(2+)的性能。结果表明:当吸附剂投加量为8 g/L,溶液p H为5.5,平衡时间为60 min时,对初始浓度为10 mg/L Pb~(2+)的吸附率可维持在93.55%以上。蔗渣基分子筛对Pb~(2+)的吸附动力学服从Mc Kay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服从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10.
芦苇基和污泥基生物炭对水体中诺氟沙星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以芦苇秸秆和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料,在500℃的条件下制备了芦苇基和污泥基生物炭.利用比表面积测定法(BET)、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生物炭的结构与性质,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p H、吸附时间、温度、诺氟沙星(NOR)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初步讨论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NOR在芦苇基和污泥基生物炭上的吸附在12 h分别达到总吸附量的70%、60%以上;芦苇基和污泥基生物炭对NOR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3 mg·g-1和2.09 mg·g-1;降低溶液p H有利于NOR的吸附;生物炭对NOR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对吸附过程吉布斯自由能(ΔG)、焓(ΔH)以及熵(ΔS)的计算证明生物炭对NOR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生物炭上较多含氧官能团为NOR的吸附提供了吸附点,有利于NOR分子与生物炭间形成作用力较强的氢键,氢键为NOR吸附在生物炭上的主导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D301树脂对水溶液中氟虫腈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和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对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探讨,并选择不同模型对吸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氟虫腈溶液初始浓度为2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L时,氟虫腈的去除率达到100%;溶液pH值在39范围内变化时,对吸附的影响较小,相对而言pH=7的吸附效果最好;D301树脂对氟虫腈的吸附等温线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和0.991;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一级反应方程。总体来说,D301树脂对氟虫腈的吸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国产高分子小球GDX-102对水中微量有机氯农药(β-666、p,p’-DDE和p,p’-DDT)的吸附容量和富集效率,选取了动态富集最佳水样流速.结果表明,GDX-102对上述三种有机氯农药均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其数值分别为14.2mg/g(β-666)、22.3mg/g(p,p’-DDE)和31.4mg/g(p,p’-DDT).在实验条件下,水样流速在0—60ml/min范围内变化时,对GDX-102的富集效率影响甚小,富集效率接近100%,因此,GDX-102可应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有机氯农药的现场采样富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生物炭-壳聚糖复合微球对NOR(诺氟沙星)的吸附能力,以复合微球对NOR的吸附量为指标,考察了生物炭与壳聚糖质量比、壳聚糖脱乙酰度、戊二醛用量、交联时间、交联速率及生物炭热解温度对复合微球吸附NOR的影响,并由均匀试验确定复合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生物炭与壳聚糖质量比、壳聚糖脱乙酰度、戊二醛用量、交联时间、交联速率及生物炭热解温度对复合微球吸附NOR具有明显影响.制备复合微球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生物炭热解温度、戊二醛用量和交联速率.吸附NOR的复合微球最佳制备条件:生物炭热解温度为300℃、生物炭与壳聚糖质量比为5:1、壳聚糖脱乙酰度为77%、戊二醛用量为80 mL、交联速率为150 r/min、交联时间为3 h.此时,复合微球对NOR的吸附量为9.51 mg/g,且具有较高的耐酸溶性和机械强度.研究显示,复合微球能够高效吸附NOR,并且吸附后容易分离,具有修复水体污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诺氟沙星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张劲强  董元华 《环境科学》2007,28(9):2134-2140
采用批平衡吸附试验,研究了诺氟沙星在河南封丘潮土、江西鹰潭红壤、苏南常熟水稻土和南京黄棕壤等4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诺氟沙星的土壤吸附-解吸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但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的线性拟合.其Kf值变化较大,分别为潮土82.0 L/kg、黄棕壤432 L/kg、水稻土5 677 L/kg和红壤8 790 L/kg,显示诺氟沙星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诺氟沙星在4种土壤上的解吸过程存在滞后现象.其中,诺氟沙星在红壤中的滞后现象明显与其他3种土壤不同,其滞后系数至少大5倍以上.研究表明4种土壤中诺氟沙星的吸附参数Kf值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溶液中诺氟沙星阳离子形态比例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pH(5~9)下,红壤和水稻土的诺氟沙星吸附参数lgKd随pH的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黄棕壤和潮土中则不同程度地线性下降.可见,阳离子吸附可能是诺氟沙星土壤吸附的重要机理,而低pH下红壤和水稻土中诺氟沙星的吸附是阳离子吸附和土壤溶液共存阳离子竞争性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复合功能树脂吸附对苯二酚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复合功能超高交联树脂对水溶液中对苯二酚的静态吸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交联树脂上引入适量的胺基,可明显地提高树脂的吸附容量。该类树脂对对苯二酚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属于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孔弱碱性树脂对2,4-二硝基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2,4-二硝基苯酚在D301大孔弱碱树脂上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283~313K和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D301树脂对2,4-二硝基苯酚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35.9mg/g,动态吸附容量为121.3mg/g。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作脱附剂,温度333K,体积为6BV(床体积)时,脱附率为89.2%,树脂脱附再生后可反复使用,并回收2,4-二硝基苯酚。  相似文献   

17.
BS-18两性修饰膨润土对四环素和诺氟沙星复合污染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中抗生素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探讨长碳链两性修饰膨润土对不同类型抗生素复合吸附的效应及机制,采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8)修饰膨润土,研究了不同修饰比例、温度、pH值及离子强度条件下,BS-18两性修饰膨润土对四环素和诺氟沙星在单一及复合条件下的吸附,并结合两性修饰膨润土的表面特...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714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水杨酸的吸附与解吸性能,探讨了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树脂在pH=4~12时,吸附能力最好.等温吸附遵循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平衡模型,为优惠吸附过程.在298~318K条件下,水杨酸吸附量为100~120mg/g的吸附焓变为-23.4-21.6kJ/m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