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由台湾著名野外摄影师、著名的环保人士徐仁修奉献给大陆读者的一部精美摄影集。作者选取了蜥蜴、蝶类、蜘蛛、甲虫等各类动物的“拟态”作为表现主题,以细腻、精美的图片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大自然的美。使读者从中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感受自然的奥妙。每幅照片都有相应的配文和主题。此外,在这部摄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动物们跟自然和谐生存的状态。此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刘秀娟)《与大自然捉迷藏》@刘秀娟  相似文献   

2.
《绿叶》2018,(9)
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关注点总是在其自身,而对于大自然却不那么重视,更别说是为其著书立说了。我们熟知历史上丰功伟绩的人物和他们扣人心弦的事迹,但对于大自然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那么,大自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自然视角下的人类又是什么样的呢?英国学者克莱夫·庞廷的《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则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团。作者以"绿色"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试图撰写一本"绿  相似文献   

3.
徐仁修 《环境教育》2005,(10):25-29
当我们走到户外,看见青山连绵、河水蜿蜒,大自然一片美丽又欣欣向荣的景象,你是否想过这景象是无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所共同完成的?这些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生物,通过能源的转移,也就是“食物链”,维持着大自然的丰饶,维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在表面上看来,食物链间是存在着吃与被吃  相似文献   

4.
阿盖 《环境教育》2004,(6):36-37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快放暑假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个暑假.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郊游?与大自然亲近亲近?或许你会说、到野外郊游太危险了,还不如呆在家里玩电脑,如果你这样想、就特错大错了,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只要我们从现在起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学习野外生存知识,摸透大自然的“脾气”.大自然肯定会张开她热情的双臂,迎接我们走近她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实践与畅想吧!  相似文献   

5.
姚昕 《环境教育》2012,(3):80-81
大自然是生态环境最直观、生动的教育课堂,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测量,感知生命的多样性,发现生命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姥姥家在农村,出门便是绿油油的田野,碗口粗的柳树伸展着腰肢,不知名的野花调皮地在田野里捉迷藏,勤劳的小蝴蝶、小蜜蜂在绿草红花间穿梭。深吸一口气,咦?怎么一股酸臭味?仔细一看,一个白色垃圾袋躺在小树边,里面的鸡骨头在风中洋洋得意地向我招手。这不是我昨晚吃的鸡骨头吗?我赶快跑回姥姥家,生气地问姥姥:"姥姥,您把鸡骨头扔  相似文献   

7.
正当大脑遇到大自然,大自然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提升50%;漫步森林中,可以慢慢恢复我们的注意力,这些都是脑神经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想原因,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我们来一个地方总是有某些理由,这影响我们做某些抉择。我们在自然中长大,我们和自然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时候的关系?在哪里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频繁吗?和谁在一起?这些相处到底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8.
王行坤 《绿叶》2011,(2):129-132
看到书名——《马克思的生态学》,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马克思,他所信仰的进步观和科学世界图景难道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吗?马克思的未来世界难道不是以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为基础的吗?用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9.
地球只有一个,她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天堂。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涯;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在;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什么叫生态智慧?就是按照大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11.
人与山水自然之间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人类自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脱离了猿猴的群体,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就已远远不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了。人虽然还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天地山水之间,但人已完全不同于天地万物了。人为天地万物立法,成为大自然的立法者。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也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人生活在山水之间,采摘着野果野味,猎取着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进而种植着禾麻黍麦,饲养着六畜家禽。在此过程中繁殖着自身。在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可自从十八…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11,(3):37-37
2011年3月1日,第四届"SEE ·TNC生态奖"在北京举行启动发布会,"SEE ·TNC生态奖"由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设立。SEE会长韩家寰、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及30多家媒体出席了发布会。  相似文献   

13.
濒危的动物     
[活动设计思路] 大自然中的人与动物、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植物是很多动 物的食物,动物之间也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同时人类为了自己生存 的需要,杀死了大量的动物,部分动物、植物从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它 们的消失,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人类消灭动植物的方法仅仅是狩 猎吗?可能导致物种濒危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避免?我们能做些什 么? 让学生通过下面的活动,在体验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领悟人与自然这 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多重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情 弱小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人,近年的研究表明,在九到十世纪左右,玛雅文明迅速衰落可能和当时太阳活动导致的局部气候干旱有关。这听上去有点讽刺,但是玛雅人非常“敬畏”太阳,他们文化中的一个主神就是太阳神。  相似文献   

15.
绿色书架     
《绿叶》2006,(4)
《大自然兵法》涂方祥、管仲连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16.00元你是否曾赞叹过蚯蚓的生命力,狐狸的阴险狡诈,老虎的王者之风?你是否惊异于蚂蚁家族的秩序井然,角蜂眉兰的擅长媚术……各种生物的生存本领之高超着实让人惊叹,《孙子兵法》的奇思妙计在大自然面前不过是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让学生在热闹喧嚣的城市里体验到大自然的清新与乐趣?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广西的各所学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绿色植物教育,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环保活动。羊角山小学:绿色理念像蒲公英一样传播羊角山小学位于广西省柳州市,于1952年12月25日成立,原名五里亭小学。近年来,学校一  相似文献   

17.
<正>亲自然的活动能让孩子在玩耍中释放天性,学会探究和思考,接触自然、探究自然。幼儿园和家长应该为孩子的亲自然活动创造条件,将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所谓亲自然,就是多与自然进行接触和互动。大自然里有很多的知识可以供儿童去挖掘与探索,而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奇且愿意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陈鹤琴教授是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他认为传统教育是固定的、呆板的。因此,在他的校园中经常会发现老师领着学生们一起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1])。幼儿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伟 《环境教育》2004,(2):46-47
到大自然中走一走,你会发现,比起人的睡相来,动物的睡觉方式真可谓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极为有趣。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19.
王国聘 《环境教育》2006,(11):62-62
旅游引发的环境问题大量出现,呼唤着全社会建立一种善待自然的新的伦理态度。只有从价值观上摆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动中的位置,在人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情谊关系,人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然,才会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旅游过程中,真正做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良心泯灭。没发财的拼命想发财,发了财的还想占用更多的财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像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人们日渐脆弱的心灵,更吞噬、破坏着早已满目苍夷的大自然。更可悲的是,在对大自然进行毁灭性地掠夺和破坏的同时,人类也在迷失着自己的本性。可是,正像一首诗中所说的,不是一切大树,都能被狂风折断。同样,也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疯狂、贪婪的沙漠里,正有人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真情回归的美好家园。她舍弃都市的繁华,走向贫瘠的大山,用几百万资金染绿了荒山,却没有钱为自己治病。“本刊特稿”《山妹与山魂——归真园的人生醒悟》讲述了这样一位环保奇人——贾晓淳,她在荒山上建起归真园,不单单是为了绿色的回归,更是为了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寻找人性回归的心路。也许,谁都不会否认,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如果在我们当中,多一些像贾晓淳这样的人,把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变成使命和自觉的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再惧怕沙尘暴、干旱和水患。这不仅是污水变清、荒山变绿的希望,更是拯救地球、人性回归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