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夏宏生  汤兵 《四川环境》2005,24(1):83-86,123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廉价有效的除磷新技术,可作为传统的污水除磷技术的有效替代方案,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分析中,介绍了人工显地除磷的工作原理,详细叙述了人工湿地除磷技术的发展,并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天津市农村非点源污染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2004年天津市农村非点源污染状况,对其主要污染来源和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点源污染控制目标和对策措施,并以天津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于桥水库为例,介绍了水库周边村落的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的强化预处理人工湿地装置进行处理低浓度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针对人工湿地堵塞问题,考察了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海绵装置和滤布装置)对污水进行预处理来预防湿地的堵塞,并且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d的工况下,研究了湿地装置对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运用强化预处理装置后,不仅能有效防止湿地堵塞而且不影响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强化预处理湿地装置对CODCr、SS、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14%,90.39%,64.12%,70.13%和67.98%,出水CODCr、SS、NH4+-N、TN、TP均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的一级B要求,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5.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随着流域内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等点源污染改善的同时,来自农业活动、生活垃圾等的非点源污染成为巢湖水环境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当前控制巢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氧化塘工艺组合对氮和磷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在小试规模上,研究了下行流湿地、推流床湿地、氧化塘和兼性塘四种处理单元的四种工艺组合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下行流湿地 氧化塘工艺组合具有较好的充氧效果,推流床湿地后置也可以提高出水的溶解氧。四种工艺组合对离子和TP、IP的去除无显著差异。人工湿地中硝化作用的发生有利于NH^ 4f-N的去除,增加氧化塘可以提高系统的硝化能力,但同时也会增加出水中的N0^-3-N浓度。  相似文献   

7.
和平渠是乌鲁木齐河流经乌鲁木齐市区的人工渠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和水污染问题。在已经提出的各种治理方案中,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常常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探讨人工湿地系统在和平渠治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达到既能消除安全隐患又能改善水环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工湿地植物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牛晓君 《四川环境》2005,24(5):45-47
通过介绍人工湿地的主要植物体系,并对植物体系进行了环境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的分析,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表面流人工湿地磷循环生态动力学模型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军  周琪 《四川环境》2004,23(1):88-91
人工湿地做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表面流人工湿地所特有的区域生态效益和脱氮除磷效果,但其污染物去除的内在机制并不为人们所完全掌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表面流人工湿地磷循环生态动力学模型的设计思想、具体结构、数学模式和实现方法,并对生物生长、死亡和土壤作用模块的各种不同实现方法傲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由于假设歧义、实现方法不统一、模型参数测定手段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模拟结果的误差偏大,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多介质环境条件下多形态磷循环机理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工作,来对模型不断完善以推动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完全掌握和科学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脱氮机理的研究情况,阐述了人工湿地脱氮的三种途径:植物和其它生物的吸收作用、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及氨气的挥发作用,其中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是人工湿地主要的脱氮方式.同时对影响人工湿地脱氮效率的主要因素: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微生物可利用有机碳与硝态氮、停留时间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为进一步开展人工湿地脱氮机理的研究和优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非点源模型--AGNPS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瑛  阮晓红 《四川环境》2003,22(5):63-66
非点源污染在国内外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农业非点源又占相当大的份额。由于非点源污染产生机制的特殊性。导致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不易实行。故而数学模型方法在这一领域尤其能够体现出它的优点,对它的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国外已开发出了大量的非点源数学模型,而其中A3NPS模型是应用较为广泛者之一,并已在我国得到了应用。基于此,文中介绍了AGNPS模型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水文、侵蚀和化学污染物的迁移三部分。自从该模型被建立以来,国外已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研究最多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即计算网格的优化、模型输入输出与GIS的结合以及模型的风险性等,以期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茫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茫溪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对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茫溪河流域污染特征以非点源污染为主;东茫溪河水系的泥沙、氮、磷等负荷均大于西茫溪河水系;单位泥沙负荷最大的区域为流域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一带的深丘地区,是茫溪河流域的主要泥沙输出区;氮、磷负荷最大的区域为茫溪河中下游一带的平坝、浅丘地区,是茫溪河流域的主要氮、磷输出区;研究区内泥沙、营养物质的输出具有很强的时间规律,有机氮、有机磷的输出在雨季(6月~9月)会出现高峰,因此雨季是流域内非点源污染源输出的重点时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丹  杨洪霞  段慧  范力  杨朋  罗彬 《四川环境》2014,(4):140-145
随着点源污染控制的逐步完善,非点源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成为了目前我国水质环境恶化的又一重大因素。为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本研究对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法。根据国内学者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的调查、计算及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我国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规律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需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及末端治理等方面进行,从而为非点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系统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人工湿地的组成和类型,人工湿地去除渗滤液中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的机制。分析了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渗滤液效率的因子,并且结合人工湿地设计和运行维护提出了相关建议。根据国内外成功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人工湿地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经济优势、生态优势,展示了该处理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湿地是近年兴起的高效、经济、环保型的污水处理方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人工湿地去除非点源污染物中的总氮、总磷、总悬浮物的研究现状及设计湿地的植物和填料对去除污染物影响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立足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农业背景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分别从种植业、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业三方面分析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结果表明:2010年大港地区农业非点源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为377.67 t,氨氮排放量为72.33 t,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染已占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一半以上。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优化畜禽养殖的养殖模式、种植业科学施用化学品、水产养殖合理投放饲料等方面提出了大港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非点源污染模型中土壤侵蚀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鑫  郝振纯  张金良 《四川环境》2006,25(2):105-110
非点源污染模型是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的重要手段,而土壤侵蚀模型是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基础,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国内外主要土壤侵蚀因子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仍是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市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1年秦皇岛市农业污染源进行分析并测算各污染物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面源COD排放量为38768.27t,NH3-N为7593.71t,TN为15684.63t,TP为7821.18t;昌黎县是秦皇岛市农业面源污染最重的污染区域;农村生活源对COD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种植业对NH3-N、TN和TP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Rosenquist, Shawn E., W. Cully Hession, Matthew J. Eick, and David H. Vaughan, 2011. Field Application of a Renewable Constructed Wetland Substrate for Phosphorus Remov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7(4):800‐812.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57.x Abstract: Phosphorus (P) is typically the best target to prevent eutrophication in freshwater, a biological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water quality degradation. Constructed wetlands (CW) and other practices that include P removal by sorption processes in substrates can provide economical treatment of stormwater, but have limitations (e.g., large land requirements, loss of removal over time, lack of P recovery).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a multi‐study research program addressed these limitations with a new P management concept. This concept minimizes CW size with a rejuvenation cycle (or rejuvenation) that renews P‐sorption capacity in the CW substrates and enables P recovery for productive use. This study, conducted in Blacksburg, Virginia (July‐September 2009), tested the efficacy of rejuvenation in the field. Methods included replicate cells of two sand substrates monitored for P removal during prerejuvenation and postrejuvenation filtration runs. One substrate contained cast iron filings as a repository for sorption capacity. Results suppor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P removal is likely dependent on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influent P concentration, previous substrate/solution equilibrium, pH, and time; (2) rejuvenation is capable of releasing P adsorbed during stormwater filtration; (3) inclusion of cast iron in substrate promotes additional P removal and enables further removal after rejuvenation; but (4) inclusion of cast iron may limit release of P during rejuve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