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综合治理滇池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治理为主,生物治理为辅,依据生态规律,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按照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原则,采取相应的综合整治措施,使受到破坏的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得以改善和恢复,达到综合治理的总目标。滇池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包括点污染源治理、面污染源治理、湖内污染源治理和水资源优化调控、调度四大类、26项工程。  相似文献   

2.
魏宗华 《环境工程》1994,12(5):56-59
清洁生产是我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魏宗华(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常务理事)最近召开的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提出我国工业污染防治政策要实行“三个转变”。即从侧重于污染源的治理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介绍福州铁路分局机车、车辆维修段废水污染现状及重点污染源,预测“九五”期末排污总量,提出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重点治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数据,分析了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变化趋势,总结了2017年以来特别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后直排海污染源治理成效,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量与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区相比一直处于低位,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2018年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开始,直排海污染源入海污水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和浓度比明显下降,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山东省、辽宁省属于直排海污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强度高的省份;时间分布上,2018-2020年第四季度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结合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排放特征,建议应健全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管控体系,分类推进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精准整治,提升渤海直排海污染源监测能力,为深入开展渤海直排海污染源污染治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流域磷化工污染问题,研发磷化工污染源全流程控制技术体系,构建富磷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和水华控制系统技术体系,形成小流域富营养化治理和水华控制的理念与思路,为其它入库支流和入湖支流磷污染治理及水华控制提供工程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九五”期间,为综合治理滇池,恢复其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源治理、面源污染源治理、内污染源治理和水资源调配及其它等5方面的治理工程措施。对治理工程措施、所产生的效益及其原因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甬江流经经济腾飞的宁波市,污染日趋严重;新老工业混杂,老城区排水系统落后,是沿海开放城市实施水污染控制的共同问题。采取对有毒有害污染物实行浓度控制、对可降解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水质目标的指标体系,全面分析新老企业的污染治理状况、环境的纳污能力及经济响应关系,给出污染负荷-环境治理投资-甬江水质关系图线。由此可确定,宁波市只需投资1.9亿元,从重点污染源治理中去除BOD_3负荷2.5t/d,即可使甬江水质维持1987年状况,并较原分区二级治理方案节省投资2.5亿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苏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江河湖海水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污染物总量控制可以弥补由排放浓度控制所带来的缺陷,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为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全省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源排污...  相似文献   

9.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总量控制把污染源与环境目标挂钩,注重于整个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必须科学划分功能区,确定排放总量,选择治理方案必须依法管理,确保治理方案实施和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  相似文献   

10.
结合小东江污染状况与成因,系统研究了流域产污、排污、截污、纳污的平衡,并结合小试研究确定了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污染治理与污染总量控制、城市排水系统截污与污水处理厂工艺技术改造、河流引水与清淤、垃圾清运等综合治理、分步实施的工程方案。经综合治理,小东江当年实现水质变清,工程治理结束后,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环境综合治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分析了污染源排放与治理以及水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认为库区水环境问题较多,有半数支流水质不能满足中线工程要求,主要问题是COD_(Mn)与富营养化物质污染严重,个别河流还存在着重金属汞污染问题;污染防治的重点在于抓住轻工行业重点污染源与生活污水治理,从管理上推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亚平  解玉忠 《山东环境》1998,(4):30-31,69
实行排放大气污染物(SO2)总量控制,是污染物排放由浓度控制走向总量控制的必由之路,是强化环境管理、有偿使用环境资源、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与合理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对排放大气污染物(SO2)实物...  相似文献   

13.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对水污染物排放在浓度控制的基础上实行总量控制,对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运用行政手段,强化对水环境的管理,促进水环境管理由定性化向定量化转变,实行重点污染源重点控制,重点水域重点保护,加速环境目标实现的一种有效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注入企业管理机制,给环保工作带来生机。企业有了排污总量指标的自我约束和目标追求,推动环境管理从局部、零星的随机管理,转向系统化管理。把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控制排污有机的结合起来,克服生产、环保“两张皮”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企业“三个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钢材混酸酸洗中NO_x与酸雾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康宁 《环境工程》1995,13(3):30-33
采用硝酸与其它酸的混合酸对特殊钢进行表面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NOx和其它挥发性酸雾,是冶金企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金属酸洗过程中以投加化学抑制剂的方法控制NOx污染,同时以水洗涤、吸收的方法治理其它挥发性酸雾,是治理这种污染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抑制法控制NOx的基本原理,模拟试验的方法以及综合治理技术在工程中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的地位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大钧 《环境科技》1995,8(4):33-35,22
我国规定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的执行对于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加快治理原有污染源,实行排污总量控制等都有成效。1工程分析的地位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它不但详细分析建设项目的工艺过程,还比较全面地对工艺过程中各工段的用水量,原辅材料使用量,产出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定量的表述。通过工程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各类三废的种类、性质及危害,制订出各类“废物”的治理,回收和利用措施,预测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准确地了解生产过程中非…  相似文献   

16.
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是污染物的总量而不是浓度。我们倡导总量控制,无论是理解为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还是理解为受纳水域的容许纳污总量控制,都不影响总量控制优点的体现;即在环境质量要求与技术经济条件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唯有总量控制才  相似文献   

17.
总量控制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量控制是对于以浓度控制为基础的环境政策的一次重大改进,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环境政策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大行动,为新世纪环保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本文从工作实际分析了目前总量控制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对策。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建立排污申报登记动态数据库,随时掌握污染源的情况,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研究实行促进排污总量交易的试点工作,实行自动监控网络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8.
一是加强陆域污染源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迎奥会“双十”工程的要求,编制了“七河”治理方案,重点对人造河、饮马河、洋河等7条重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工程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和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六十年代以来,环境污染成了举世瞩目的公害问题。污染物的控制成了环境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重大事情。开始阶段是对环境中污染物实行浓度控制。因而对污染源和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进行浓度监测,同时开展了以环境中污染物浓度作为基本参量的环境质量指数的研究。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加强,有的国家提出总量控制的原则。这样,环境容量的概念被提出来。  相似文献   

20.
试论太湖富营养化的发展、现状及治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简述了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发展与现状,并从多方面提出治理对策。首先要多角度控制污染源.其次要尝试蓝藻打捞、底泥疏浚、生物调控综合治理,最后要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改革太湖流域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为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