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德夯地区514个野生种子植物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植物区系主要由中、小型属组成,属内种数贫乏,少型属与单型属占有一定比例;2.含我国15种地理成分的14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东亚一北美分布及东亚分布5种成分为代表,尤其后四者最为重要;3.起源复杂,有自古南大陆和古北大陆南部起源后向北迁移而来的热带成分,也有我国亚热带本地起源的亚热带成分。这里的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并不明显,而亚热带性质十分突出,表明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2.
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是一种我国广泛分布的商陆科入侵植物。通过实验观察和人工控制套袋等方法,对其开花动态、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和种子萌发率等与繁殖相关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繁殖特性与入侵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美洲商陆每年6—8月开花,单花序的花期为6~7 d,单花的花期为2~4 d。其花直径、雄蕊长、花柱长、柱头直径分别为(6.43±0.15)、(2.83±0.10)、(0.92±0.06)和(1.02±0.08) mm。套袋实验表明,美洲商陆自交亲和,自交结实率较高,为(93.33±1.92)%,而其同样存在异交结实现象,开花前去雄,不套袋,自然条件下其结实率为(42.22±2.22)%,其 P/O 值为372.37±31.24,杂交指数为3。综合套袋实验、P/O 值及杂交指数,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自交,有时需要传粉者。主要访花昆虫为蜜蜂科(Apidae)、胡蜂科(Vesp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和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种子千粒质量为6.43 g,室内萌发率相对较低,但出苗整齐,寿命长。交配机制灵活、结实量大、种子寿命长、具有克隆繁殖等特性增强了美洲商陆的入侵性,是其入侵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水盾草在江苏省重要湿地的入侵与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盾草为原产南北美洲的沉水植物,目前已在我国归化.于2009年在江苏省内40个湿地进行了超过700个样点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盾草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大部地区,定居纬度最北至33°41′N,并在大多数入侵群落成为优势种;与2003年相比,其入侵范围和入侵程度均有较大增长.在水盾草所处的植物群落,共调查到沉水植物17种和漂浮植物11种,其中,沉水植物轮叶黑藻、苦草和金鱼藻,漂浮植物槐叶萍、浮萍、满江红和荇菜与水盾草的种间相遇度均在50%以上,表明水盾草易于入侵有以上植物存在的河道.分析表明,水盾草在江苏省的入侵主要由人为扩散引起,然后顺流扩散.由于水盾草潜在人为扩散可能性依旧很大,且江苏省全域均适宜水盾草扩散,应加以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否则水盾草极有可能在数年内扩散至全省.  相似文献   

4.
少花蒺藜草为入侵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年生恶性杂草,具有极强的耐旱、耐贫瘠、抗寒等特性,其产生的刺苞还对人畜造成伤害,严重破坏了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了农牧业的健康发展。探究少花蒺藜草的分类学地位及入侵途径对揭示其入侵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TS、rbcL、trnH-psbA等DNA条形码比对分析,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两种表型的蒺藜草属杂草的种群遗传性状差异,明确了其分类学地位。同时采用RAPD技术对来源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少花蒺藜草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扩散传播路径。ITS序列的测序和比对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两种表型的蒺藜草属植物序列相似度为99%,均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其形态差异为同一种的不同表型变异造成的。根据RAPD结果构建的构建亲缘进化遗传图谱分析表明,入侵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少花蒺藜草有两条传播主线,即凌海-易县-彰武-通辽市左翼后旗-通辽市左翼中旗,以及通辽市左翼中旗-开鲁县-奈曼旗-赤峰市敖汉旗。研究结果为揭示少花蒺藜草入侵的生态学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相关生态治理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昆虫组成及分布与环境密切相关,探究入侵植物群落中的昆虫丰富度及昆虫物种沿异质性环境梯度的分布规律,可为阐明入侵生态系统的物种共存机制和入侵植物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在中国南方5省(21°N—31°N)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区域各设置25个水、陆样地,采用回归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群落中昆虫丰富度及其分布与入侵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6.
外来入侵植物对金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较大威胁,但对其本底状况知之甚少.为掌握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库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组成特征和分布格局,进而为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基于83个调查点位上的757个群落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03种,隶属28科70属,并以菊科(24种)、豆科(15种)和茄科(10种)为主.区系组成上,科、属表现出较强烈的热带分布性质,并有63种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为北美洲.引入途径分析结果显示,62种被有意引入,占比60.19%.从入侵等级来看,65种具有明显入侵性,包括19种恶性入侵种和26种严重入侵种.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aeus)、白苞猩猩草(Euphorbia heterophylla Linnaeus)、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 (L.) Gurcke]等10种入侵植物重要值较高,是优势入侵物种.在空间分布方面,乌东德电站库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数(87种)多于白鹤滩电站(59种).库区海拔800-1 200 m范围内入侵植物种类数最多,并随...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境内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内陆水域和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调查,共查明488种外来入侵物种并收集其详细信息,包括名称、分类地位、分布、起源、首次发现或引入的地点和时间、入侵途径、危害、营养和环境条件等.在这488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物26种,病毒12种,原核生物11种,原生生物3种.对有较明确入侵时间记载的392种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年代的分析结果表明,1850年以前,仅出现31种外来人侵物种,自1850年起,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特别是1950年后的60a间,新出现209种.外来入侵物种首次发现的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及云南和新疆等边疆地区,但首次发现地点有逐步北移的趋势.有意引进与无意引进的外来入侵物种种数所占比例十分接近,近年来无意引进成为首要途径.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来源地.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裸柱菊(Soliva anthemifolia(Juss.)R.Br.),菊科(Compositae)裸柱菊属(Soliva Ruiz et Pavon.)植物,原产南美洲、大洋洲,1912年在香港发现,现在已经在中国南部广泛分布,其中包括台湾、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浙江、安徽、江西、广西和贵州等地区,为区域性外来恶性杂草。2002年,裸柱菊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列为中国主要外来杂草及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裸柱菊的生物学特性表现为地上茎极短,头状花序无梗,直接生于茎基部,花果期全年。裸柱菊的入侵扩散特性为具"湿生性",藉水流入侵、扩散,又适宜沙质性土壤,生活史策略为r-选择,随植物引种扩散蔓延,具强"杂草性"。裸柱菊在菜地生境的生态重要值较大,与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鳢肠(Eclipta prostrata)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与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呈正联结,与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呈负联结,呈现"地域性"。本文对裸柱菊的杂草生态学展开了深入探讨,切断藉水流、植物引种的传播扩散途径,加强预警、监测,有效狙击裸柱菊的进一步蔓延扩散是控制其入侵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影响下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特征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起源地、引入途径和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48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39属19科,其中菊科、禾本科、苋科和大戟科植物为优势科,占到了所有入侵植物总数的60.4%.除火炬树外,其余47种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以起源于美洲的居多(70.8%),多为伴随种子苗木运输无意引进.入侵植物分布受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度影响显著,城市功能扩展区分布有最多的入侵植物,就入侵种分布密度而言,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核心区均明显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目前北京入侵植物主要分布于农田、绿地、花圃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尚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城市化进程使其仍存在较高的入侵风险,在将来的防治工作中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外来入侵假臭草在中国分布区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臭草原产南美洲,上世纪80年代首次记载传入中国,是潜在的恶性杂草.为提供其在中国分布区的预测资料,采用397个采集数据和已有的146个分布点数据,利用生态位模型(GARP)和Domain模型对分布区进行预测分析,并通过AUC与MaxKappa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近十年,假臭草入侵记录增多,入侵扩散加剧;太阳辐射、水汽压、极端高温、霜日频率和水流方向对假臭草的分布限制较小,雨日频率、坡向、坡度、海拔、年降水、年均温、地形指数和极端低温等8个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影响显著;入侵的主要植被类型是农田、灌木或草类覆盖嵌合区,常绿、落叶灌木地带,栽培植被及相关联地带等.模型评价表明两种模型预测能力为较好及以上,预测结果显示:假臭草在西藏(除东南小块区域)、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陕西和山西北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除辽东半岛小块区域)是不宜生长区;最易入侵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其中华中部分省份、华北平原为适生区,还未见有假臭草入侵的报道,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严防入侵.  相似文献   

11.
滨海湿地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国内学者对其入侵下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进行了众多研究。研究区主要集中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湿地和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互花米草大面积分布区域,研究内容主要是比较其入侵前后地下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以及它们随入侵年限延长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文章通过相关数据与资料集成分析,阐述了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比较中国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如纬度、入侵前本底植物类型、入侵年限、水文状况、采样时间、采样深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展望,如更加广泛地开展中国滨海地区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碳汇效应的长期观测、使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辨识植物类型和互花米草时空分布、综合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进行野外样点布设、统一湿地土壤采样方法和有机碳室内实验分析方法、重视与加强互花米草湿地碳封存和碳释放的比较研究等,以期对滨海湿地碳的增汇减排评估和合理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加深理解全球碳循环及全球变化。  相似文献   

12.
福寿螺是世界100种恶性入侵物种中唯一的水生螺,已对大理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安全问题。为探究洱海流域湖泊湖滨带福寿螺时空分布及与水环境因子、季节之间的关系,探索福寿螺在大理地区的入侵机制,为大理地区高效防治福寿螺提供建设性建议,并为福寿螺时空分布格局的相关研究积累资料,于2016年冬季和2017年夏季在大理洱海及其上游水源地海西海、西湖、茈碧湖、绿玉池,以及罗时江湿地进行系统抽样,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福寿螺分布与水质关系,结合GIS,分析福寿螺的时空分布以及潜在入侵危害。结果表明,从空间尺度上,洱海流域福寿螺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从时间尺度上,福寿螺的密度随季节性水位的改变而变化;洱海流域的福寿螺分布和水质因子之间基本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秦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人为活动穿梭其中,使得外来植物得以侵入并迅速蔓延和扩张,势必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然而这些外来种的入侵现状、危害与风险等信息还缺乏全面详细的研究,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因此亟待全面系统地研究秦岭林区外来植物的相关现状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入侵风险评估。通过野外调查秦岭中段南北坡外来植物的种类、分布现状、生境类型、扩散趋势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对该区外来植物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提出防范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秦岭外来植物有131种,隶属33科87属,主要集中在菊科(Asteraceae)、苋科(Amaranth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其中菊科植物数量最多(35种),占总种数的26.7%;2)秦岭外来植物传入年限主要集中在50-150 a之间(54.2%),大部分通过有意引入和无意引进带入国内(75.6%);3)秦岭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体系涵盖外来植物入侵性、已入侵分布现状、扩散性和危害与影响4个方面,共设置了13个指标。131种外来植...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孟  朱有勇 《生态环境》2010,19(3):621-625
物种特有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区系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利用大尺度的植物物种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科、属组成,区系性质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云南地区拥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25属,分属于59科,共含种子植物246种,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含特有属较多的科主要为菊科Compositae、苦苣苔科Gesnef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禾本科Gramineae和唇形科Labiatae。从各属所包含的物种数来看,单型属占主体地位。根据科的分布区类型构成,云南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主要起源于热带地区。从属的生活型构成来看,主要以草本植物属为主,而木本植物属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暗示着研究区域内特有属的区系兼有年轻成分和古老成分,但以年轻成分为主。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特有属主要分布在“田中线”以东地区。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发现云南地区拥有3个重要的特有属分布中心和3个次级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5.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特征、区系类型、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有外来入侵植物64种,隶属于23科52属。从种类组成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多为菊科(Aster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从分布特征上看,滇池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多,泸沽湖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少;从原产地上看,超过50%的入侵植物来自美洲;从生活型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几乎均为草本植物,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从物种分布上看,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最广;从区系类型上看,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广布与泛热带分布特征;从繁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菟丝子属(Cuscuta spp.)植物控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引起一定关注和争议。以云南省薇甘菊入侵生境中的中国菟丝子(C.chinensis Lam)、云南菟丝子(C.reflexa Roxb)和日本菟丝子(C.japonica Choisy)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3种菟丝子属植物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及其在群落中的生态指标,认为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以中国菟丝子最好,其次是云南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结果表明:中国菟丝子、云南菟丝子和日本菟丝子寄生90 d后,薇甘菊的死亡率分别为97.9%、65.3%和44.1%;而生物量与对照比较的相对防效分别为93.6%、81.2%和77.5%。3种菟丝子寄生薇甘菊入侵的群落中,中国菟丝子的相对密度(RD)最大,为0.484 3;云南菟丝子的相对频度(RF)最大,为0.396 1;日本菟丝子的相对优势度(RDE)最大,为0.886 4。这3种菟丝子属植物的重要值(IV)分别为0.763 8、1.205 1和1.317 1。因此,应用菟丝子属植物控制薇甘菊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此外,云南菟丝子的寄主植物种类最多,其中有23种寄主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日本菟丝子主要危害12种高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国菟丝子的寄主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仅有的6种被寄生植物均为杂草或其他入侵植物,而且受害程度最严重,因此其生态安全性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对应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可行性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喜旱莲子草在中国的入侵机理及其生物防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喜旱莲子草为全球性恶性杂草,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中首批9种重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本文综述了喜旱莲子草的起源、分布以及在我国的传播扩散和危害,并分析了入侵机制.鉴于这是我国生物防治外来杂草最成功的项目,还介绍了利用昆虫天敌生物防治的过程、实践和经验,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参60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同时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外来入侵植物可能对温度升高做出积极地响应。文章研究了不同温度(22、26和30℃)处理对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种子萌发、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化感作用的影响,探讨三叶鬼针草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策略。结果表明;温度为22和26℃比30℃有利于三叶鬼针草种子的萌发。温度升高显著增加三叶鬼针草的株高、生物量和叶面积,三叶鬼针草幼苗增加对茎和叶的生物量投资。同时相同浓度的三叶鬼针草水浸提液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Scop)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的化感作用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进了三叶鬼针草的生长,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同时增强了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温度升高可能是促进三叶鬼针草入侵的生态环境因子之一,未来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使其入侵加剧。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广东省外来物种种类多数量大,截止到2000年主要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总面积达108.12万hm^2,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71亿元。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东省外来入侵种的种类、分布、入侵面积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规律,并提出外来种入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因能产生蓝藻毒素、形成水华并具入侵特性,导致严重的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问题而在近年备受关注。拟柱胞藻被认为是热带特征性种类,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研究发现该藻广泛出现在包括北欧在内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水体,这表明拟柱胞藻已成为一个广布性入侵种类。系统地理学研究确认该藻属热带起源,提出两个假说解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拟柱胞藻的成功入侵被认为与该藻的生理生态可塑性有关,该藻喜好高温,耐阴性强,但却可以耐受较宽的温度和光强波动,这种适应性是其在温带到热带水体都广泛存在的基础。拟柱孢藻在氮利用上被认为是广幅种,可利用NH_4~+、NO_3~-、有机氮等不同形态的氮以解决缺氮危机;在氮不足的环境中,它能形成异形胞自行固氮而获得生长优势。拟柱孢藻拥有快速吸收和储存无机磷的能力以适应低磷环境,故其可在磷浓度极低的环境中占据优势。此外,拟柱孢藻的产毒能力可能有助于其营养摄取和捕食防御,其他因子如盐度、化感作用都可能在拟柱胞藻的地理扩散中起重要作用。文章较全面地总结了拟柱胞藻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性,阐明了该藻入侵的生理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