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是美国总统拜登执政的第一年,2022年将是美国气候新政的关键一年.回顾过去一年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与行动,动听点说是壮志未酬,直白表达就是"言胜于行",雷声大雨点小.好在拜登政府还有时间,乐观说至少还有三年甚至更久的执政期,但实际的政治格局让我们看到,实际上在中期选举之前,如果拜登政府仍未能就重大气候政策付诸行...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重返《巴黎协定》的决定有何考量?美国总统拜登作出这一决定的基础是什么?美国重返谈判桌将给中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怎样的机遇?本文就以上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考量2021年1月20日,拜登一到任就宣布美国重返《巴黎协定》。一个月后的2月19日,美国正式重返《巴黎协定》。拜登作出这一决定,有政治、经济、科学三方面的考量。  相似文献   

3.
杨君 《世界环境》2023,(4):84-85
<正>通过法治手段为减排行动提供制度保障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联邦气候保护法》以及欧盟的《欧洲气候法》均为碳减排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同年9月,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州长纽森签署了一揽子气候法案,加速推动美国联邦和地方的清洁能源转型。目前,  相似文献   

4.
<正>据联合国网站13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3日在分别与印度总统慕克吉、环境部长雅瓦德卡尔(Prakash Javadekar)举行会晤后,圆满结束了为期四天的印度之行.潘基文在临行前表示,他希望印度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潘基文在会晤中就安理会改革、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与印度总统和环境部长进行了谈  相似文献   

5.
速读     
《世界环境》2015,(1):8-9
<正>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30亿美元用于联合国气候基金紧随美国与中国达成气候协议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将拿出30亿美元用于联合国气候基金帮助贫穷国家对抗气候变化,这一措施可能是美国政府迄今为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力度最大的一个项目。奥巴马总统提出的这30亿美元基金相当于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预计融资规模的三分之一,该基金皆在减缓气候变化对世界最贫困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莹 《环境》2007,(9):56-57
8月14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气候变化"媒体沙龙在广州举行.西门子中国副总裁、广东省总经理潘志明先生做了"抗击气候变化"的发言,着重介绍了西门子几项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从学界到政界甚至经济领域,谈论气候变化之风盛行,而由此引发的"气候外交"已经成为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辞令.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观点迥异,这一方面反映了各国自身的利益纠纷,另一方面也为气候变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提出在气候变化的全球大背景下,国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9.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这次会议对于奥巴马总统和其他国家领导人来说,并不是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会晤,对于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来说,这次会议也并不能算是他们悲惨的失败.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谈判可以说是成效甚微.会议不仅受到地缘政治动态转换的影响,也在会议程序上受到一定的阻碍,更因为很多人关注此次会议,导致哥本哈根分议难以最终达成共识.这次会议非常糟糕.目前这种由联合国组织全球共同参与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是不大可能实现的.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来说,他们很高兴看到哥本哈根会议的这个结果,他们宣称气候变化是一个假象,但在此次会议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认为气候变化是假象.事实上,哥本哈根会议将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定义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而且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更多人认识到气候变化,行动的探索进入更广的领域 当我们谈论气候变化的公众行动时,会遇到一面叫作"与我无关"的墙:第一重的"与我无关"是,很多人看不到气候变化与自身的联系,认为不受其影响.缓慢的平均温度改变,和聚焦在能源系统改变的讨论,对公众来说没有投入关注的动力.第二重的"与我无关"是,即使了解了气候变化与个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法国总统府10月14日宣布,法国总统萨科齐当晚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电话交谈,双方就伊朗和气候变化问题交换了意见。总统府发表公报说,在谈到伊朗核问题时,萨科齐和奥巴马希望通过重启谈判,在未来几周内取得“决定性的进展”,从而促使伊朗履行其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应对,而美国作为全球政治经济实力最强的排放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07年以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态度在民主党掌控的国会推动下逐渐积极,而奥巴马总统的当选无疑将这一政治意愿推向了高潮。当前,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治版图正在发生显著变革,这对于中国适时调整国家战略并寻求最有利的国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01/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02/中国明确2035年发展蓝图擘画生态环境保护愿景03/科学研究新成果发布,提升对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生态红线认知04/首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庆祝活动在韩国举办05/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污水"入海方案引发抗议06/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象灾害频发07/欧盟实施《欧洲绿色协议》《欧洲气候法》,为绿色低碳目标护航08/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获关注09/拜登做出重返《巴黎协定》承诺10/世界各国须确保化石燃料的产量每年降低6%,方能扭转灾难性气候危机  相似文献   

14.
《时代周刊》刊登了世界十位知名人士联名致美国总统布什的公开信,要求他重新审视自己对《京都议定书》所持的态度。这封公开信称:“在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比全球气候变化更为严重。我们强烈建议总统先生着手制定一个计划,控制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谈判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中国需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鹏伟  贺兰英 《环境》2022,(1):75-77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从本体论层面超越了现代...  相似文献   

17.
资讯     
《环境》2020,(1)
正"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希望中国既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又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2020年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提出。  相似文献   

18.
"巴厘路线图" 气候变化无疑又是今年的一个热门词汇.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在印尼的巴厘召开,会议制订了通往后京都时代的<巴厘行动计划>--"巴厘路线图".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23日,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在北京地坛举行.论坛旨在为中国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促进其与国内能源及气候变化领域的谈判人员、决策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增进国内外对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的了解,为中国媒体争取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王雪纯  杨秀 《环境保护》2020,48(13):34-40
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全球范围的负外部性和迭代式系统性影响,尤为需要运用协同治理。本文剖析了协同治理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的理论基础,选择国际社会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协同机制进行案例研究—意大利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引领国家适应行动和美国自上而下的总统启动国际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发现,当国家层面尚未意识到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时,非政府的社会层面会以先行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在适应工作的初期,对知识的分享和学习可以有效串联起一系列社会网络;协同治理中有合法权和行政权的领导力会吸引众多创始组织和投资者加入等。我国可以借鉴国际适应协同治理经验,以传递信息和构建知识体系为抓手,广泛纳入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重要社会参与方;依托已有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增强地方政府协同领导力,落实技术引进和资金投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协同伙伴国家,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