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0年8和11月调查了飞云江口和鳌江口海域(27°45~27°08'N,120°05~120°09'E)浮游动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主要环境因子如营养盐和悬浮物等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浓度由河口区域向外逐步减小,盐度和pH值则逐渐增加。8月鳌江和飞云江口部分区域溶解氧浓度较低;表层海水温度8月在调查海域中部有一带状高值区,11月在飞云江口外有一带状低值区。ρ(Chl-a)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5.2μg·L-1;11月较低,平均值为0.9μg·L-1。浮游植物丰度在8月较高,平均值为2 344.6×104m-3;11月较低,平均值为33.1×104m-3。近飞云江口区域浮游植物丰度和小型浮游动物密度较高,由河口区域向外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丰度与多数环境因子相关性不高,仅在8月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河口区西太平洋潮波、陆域径流入海、沿岸流以及海域地形条件共同决定飞云江口和鳌江口的生态过程,丰水期陆域径流对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分布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9年5月和10月对椒江口(121.35°E~121.85°E,28.50°N~28.80°N)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鉴定到14大类50种,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为绝对优势种,秋季鉴定到14大类73种,优势种分别为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胸刺水蚤(Centropages sinens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多样性指数为秋季(2.59)高于春季(1.82),生物量和丰度为春季(972.66 mg/m3和1 743.54 ind/m3)远高于秋季(65.30 mg/m3和31.94 ind/m3).总生物量和丰度的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春季高值区出现在咸淡水交汇的出海口处;秋季有沿河口向外递增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为影响春秋季椒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环境因子;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异质性;各物种适宜的生态环境不同.与类似河口的现状相比,椒江口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可能与影响该河口的水团多样有关;与历史资料相比,椒江口4、10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类群保持相对稳定.图9表6参44  相似文献   

3.
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海,四周几乎被陆地包围,陆源污染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渤海赤潮频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以渤海为研究区,采用Eppley-VGPM垂向归纳模型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2003—2016年渤海NPP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渤海NPP年均值存在一定波动性变化且整体呈小幅度上升趋势。NPP月均值以8月最高,为5 265 mg·m~(-2)·d~(-1),1月最低,为677 mg·m~(-2)·d~(-1)。NPP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季NPP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为5 027 mg·m~(-2)·d~(-1)。空间分布上,渤海存在四大NPP高值区,分别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秦皇岛邻近海域,其中莱州湾NPP数值最高。2003—2016年间NPP显著增加的海域面积占50.67%,分布在辽东湾、秦皇岛邻近海域及渤海中部海域;显著减少的海域面积占31.12%,分布在莱州湾及渤海湾;仅有0.28%的海域NPP出现极明显增加;17.93%的海域NPP并无明显变化。渤海NPP空间分布呈由近岸海域向远海岸海域逐步降低的趋势,最低值出现在渤海海峡。2003—2016年渤海海表温度无明显变化,相对稳定,海表温度年平均值为13.11℃。渤海NPP与海表温度以低度相关和负相关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渤海海域环境质量监测、渤海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铋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溶解铋的含量,探讨了海水中溶解铋的分布特征、可能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表、底两层水体中溶解铋含量分别为0.007—0.086 nmol.L-1和0.007—0.025 nmol.L-1,平均值分别为0.033 nmol.L-1和0.014 nmol.L-1.在空间分布上,表层水体中的溶解铋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在长江冲淡水所及区域含量较低.而在杭州湾及其同纬度地区的高值区可能是由于钱塘江等河流的输入及海水的平流作用引起.温度和盐度分布特征可以反映研究区域水团输入特征,研究表明,溶解铋含量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印证了水团输入对溶解铋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河口地区溶解铋在一定盐度范围内的行为是保守的,在河口地区并未发生明显转移.溶解铋除了受沿岸水体输入影响外,吸附-解吸附过程也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溶解氧、温度和pH是控制铋在颗粒物中吸附-解吸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它们通过控制溶解度和吸附作用来影响水体中溶解铋的分布和地球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可反映海域潜在的生态安全。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差别化的分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数据基础,找出广西不同海湾营养盐的时空变化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全面梳理1990─2014年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水域主要海湾的湾内、湾口、湾外的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盐及无机氮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态总体良好,时空分布受入海径流及海域水团的影响,年际随入海径流量波动,营养盐质量浓度呈湾内-湾口-湾外递减趋势,位于沿岸水团的湾内采样点,出现中度/重/严重富营养,富营养化指数范围4.5~17.2,位于混合水团的湾口、湾外采样点,处于贫营养,富营养化指数低于0.5。溶解态无机氮与溶解态无机磷高值区的空间分布与富营养化指数基本一致,以硝态氮为主的无机氮污染比无机磷污染严重。多数点位氮磷比常年大于Redfield比值,处于磷限制状态。钦州湾内、廉州湾内、廉州湾口和大风江口是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水域,无机氮磷质量浓度长期劣于四类海水标准限值,而呈磷限制状态,氮磷比分别高达202、132、142、224,容易在磷污染增高时,爆发富营养化,应特别加以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入海河口受到海水、淡水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境复杂,其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表征入海河口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对2010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并分别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比较法(ABC曲线)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程度.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的主要类群.季节分布上,春季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以及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最高丰度(187.11个/m2)和最高生物量(69.82 g/m2)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各季均呈现近岸站位明显低于大陈岛附近站位的现象;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在S7和S8号站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其中S8在秋季生物量达到913.63 g/m2;均匀度指数则分布较均匀.本研究表明,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与多毛类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法对群落受污染扰动程度的评价结果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磨刀门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变化反应敏感,调查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变化,可以获知水质变化和水体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水质评价依据。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对珠江口磨刀门3个站点(S1滞水区、S2河道和S3水流交汇区)轮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每月两次的调查,同时测定了水温、盐度、透明度、叶绿素、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水体的营养状况进行了TLIc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并通过轮虫种类组成、E/O指数、QB/T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了生态学评价。调查期间,水温12~29℃,盐度0.11~7.9 PSU,叶绿素a浓度0.89-9.56μg·L-1,叶绿素a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01),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磨刀门水域3个采样站点TLIc处于50~60之间,表明其水质均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富营养程度按S1、S2、S3依次递减。调查期间,共记录轮虫56种,S1站点轮虫种类最多,其中污染指示轮虫42种。污染指示种占轮虫总数比例表明,珠江口磨刀门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与利用非生物环境因子作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c的评价结果一致。磨刀门的优势种为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和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调查期间,轮虫丰度在S1、S2、S3变化范围分别为0~199 ind·L-1、1~54 ind·L-1和0~48 ind·L-1,平均丰度分别为31±54 ind·L-1、13±15 ind·L-1和11±13 ind·L-1。丰水期的8月下旬轮虫丰度达到最大值;枯水期丰度均较低。轮虫丰度与水温、总氮、叶绿素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显著负相关(p〈0.05)。磨刀门河口理化因子变化剧烈,轮虫多样性指数波动范围较大,反映出河口水域轮虫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轮  相似文献   

8.
北仑河口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北部湾沿岸与越南交界的一个重要入海河口。于2008年3、5、8和11月分别采集该海域小型浮游硅藻,同时测定水温、盐度等水体参数,以及氮、磷、硅等18项水化学指标,分析了小型硅藻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该河口区的小型硅藻主要由纤细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gracillima、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和菱形藻Nitzschiasp.等优势种类组成,并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演替。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北仑河口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N、Si、Hg和悬浮体质量浓度等,且不同季节的主控因素有所差异。菱形藻对温度和Cu、As、Zn和Hg等重金属的耐受性较强。纤细翼鼻状藻适宜于生长在水体透明度高的海域,悬浮体质量浓度以6.27 mg.L-1以下为宜。拟旋链角毛藻受Cr的影响较大,高含量的Cr会限制其生长。而细弱海链藻和中华齿状藻对Hg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北仑河口海域小型硅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仑河口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北部湾沿岸与越南交界的一个重要入海河口。于2008年3、5、8和11月分别采集该海域小型浮游硅藻,同时测定水温、盐度等水体参数,以及氮、磷、硅等18项水化学指标,分析了小型硅藻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该河口区的小型硅藻主要由纤细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 f.gracillima、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华齿状藻Odontella sinensis和菱形藻Nitzschiasp.等优势种类组成,并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演替。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发现影响北仑河口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N、Si、Hg和悬浮体质量浓度等,且不同季节的主控因素有所差异。菱形藻对温度和Cu、As、Zn和Hg等重金属的耐受性较强。纤细翼鼻状藻适宜于生长在水体透明度高的海域,悬浮体质量浓度以6.27 mg.L-1以下为宜。拟旋链角毛藻受Cr的影响较大,高含量的Cr会限制其生长。而细弱海链藻和中华齿状藻对Hg的耐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岸河口海域蟹类资源分布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2010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椒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椒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优势种以及水团、水深等环境因子对蟹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口海域春季和秋季蟹类平均重量密度分别为74.57 kg km-2和62.73 kg km-2,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63×103 ind.km-2和5.07×103 ind.km-2;蟹类密度平面分布特征,春季在调查海域蟹资源密度中部高于两侧,高密度区出现在椒江河口北部区域,尤其是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北部岛礁海域;秋季则两侧明显高于中部,尤其是大陈岛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和浙江上升流影响的海域以及受椒江径流影响明显的西北部海域.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椒江口温、盐度和水深与蟹类资源密度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春季和秋季,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对蟹类资源密度贡献率均最大,为两季节唯一的优势种.本研究表明,椒江口蟹类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水团交汇处是蟹类资源密度的高值区,主要环境因子对蟹类资源分布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磊  蒋玫  沈新强  王云龙 《环境化学》2014,(8):1366-1372
根据2001—2009及2013年的10年间5、8月份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分析了其污染来源,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调查海域石油烃范围为0—0.41 mg·L-1,平均浓度为0.08 mg·L-1,各年际间石油烃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水体中石油烃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河口水动力稀释、颗粒悬浮物的吸附作用是控制石油烃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空间分布尺度上可以划分为近岸海域和远岸海域两部分,聚类分析、MDS排序分析以及ANOSIM检验均支持了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12.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其群落结构与水质密切相关.为揭示汕头南澳岛环境特征,于2018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环南澳岛近岸海域设置12个采样站位,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调查.冬季共发现浮游植物7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3.45±1.59)×104 cells/L;春季共发现浮游植物80种,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5.23±6.02)×104 cells/L.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物种数较冬季高,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均以青澳湾S11最高,该站位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严重;深澳湾龙须菜栽培区S7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说明龙须菜规模栽培对浮游植物生长抑制效应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冬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TN)和水温(WT),春季为活性磷酸盐(PO_4~(3-)-P)、亚硝酸盐(NO_2~--N)和铵盐(NH_4~+-N).上述结果表明南澳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且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关系密切,其中个别样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丰度都较高,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因此,应加强海岛环境和旅游业管理,控制陆源生活污水排放,保护海岛近海环境.(图5表4参41)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江苏小洋口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状况,分析近岸生产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于2020年在小洋口近岸海域采集了10个点位的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其中的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总量,揭示了正构烷烃(n-Alkane)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石油烃来源.结果表明,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总量介于3.95—13.28μg·g-1之间,碳数分布为C11—C36;洋口港、洋口化学工业园附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相对较低,港口和化工生产项目未对邻近海域中石油烃浓度产生明显影响.河口附近石油烃含量相对较高,可能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大部分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为陆海混合来源,个别点位沉积物中石油烃以陆源输入为主;数据显示该海域可能受到轻度石油污染.此外,小洋口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介于53.1—117.0 ng·g-1之间,与该海域其它研究浓度相当,在国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以三环和四环芳烃为主,可能是燃烧与石油混合来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茂名经济迅猛发展及涉海工程建设,其近海海域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海域环境日趋恶化。为更好地了解茂名近岸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摸清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保护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分别于2019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茂名近海浮游动物进行调查。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52种,以桡足类为主(达到40种,占比76.92%)。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82 ind·m-3和282.08 mg·m-3)均高于夏季(分别为15.71×103 ind·m-3和110.23 mg·m-3)。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 nan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为茂名近岸海域春、夏季优势种。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06和2.69,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65和3.38,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1和0.66。运用BIO-ENV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以及与浮游植物丰度、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丰度、溶解氧、盐度、水温、水深是影响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水深、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天津近岸海域微塑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成为继气候变化、臭氧问题、海洋酸化之后新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为揭示天津近岸海域微塑料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表层现场采样、密度悬浮法分离、光学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津开阔海域的3个断面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分析了微塑料的粒径范围、形状类型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所监测开阔海域的3个断面中,海水样品微塑料丰度在210—1170个·m~(-3)之间,均值为612个·m~(-3);微塑料类型包括细长形的纤维、不规则状的碎片和薄膜,纤维和碎片占到绝大多数,分别占到52.1%和46.8%;而检出微塑料颗粒粒径同大多数研究相同,粒径越小,含量越多,其中55.3%的微塑料颗粒粒径是小于0.5 mm;通过Mphunter软件分析出表层海水中微塑料的颜色以深色系(如:蓝色、黑色、红色)居多,少数有黄色、绿色、白色;利用Bio-Rad Knowltall光谱分析出海水中微塑料主要成分有PP-PE(聚丙烯-聚乙烯)、ABS(苯乙烯-丁二烯-丙烯共聚物)、CE(纤维素塑料)、EP(环氧树脂)、PA(聚酰胺)、PE(聚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酸脂)、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9种塑料类型,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PETPP-PEEPCEABSPEPAPVCPP.结果分析表明,天津近岸海域微塑料污染受到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如海洋渔业、港口运输等,同时由于天津属于工业化城市,人口密度也较大,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也受到陆源污水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上海黄浦江枯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7月分别对黄浦江11个断面(82个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9种,其中原生动物35种(占总种类数的32%),轮虫33种(30%),枝角类18种(17%),桡足类23种(21%)。浮游动物丰度变化范围为1 671.8~70 428.4 ind.·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6~14.97 mg·L~(-1)。丰水期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生物量约为枯水期的2倍。聚类分析显示,枯水期与丰水期各个站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不一致,枯水期可分为5个类群,丰水期为3个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原生动物密度与氨氮呈显著负相关;轮虫密度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枝角类密度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氨氮呈显著正相关;桡足类密度与叶绿素和水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黄浦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水温、叶绿素以及水体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淡水麻铃虫(Leprotintinnus fluviatile)、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桡足幼体(Copepodid)、无节幼体(Nauplii)、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等9个种的存在与否以及是否成为水体的优势种可以作为评定黄浦江等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高低及污染程度轻重的指示物种。该研究可为后期对黄浦江的生态监测及水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未来黄浦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获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并结合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范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航次共记录浮游植物3个门类85种,其中硅藻75种、甲藻9种、蓝藻1种.物种组成以广温种为主(占47.06%),其次为暖水种(占36.47%),温带种仅占7.06%.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137.89×104cells 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往外海、从北往南递增的态势.聚类分析显示本海区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群落Ⅰ主要由近岸低盐种组成,仅分布于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直接的闽江口以北的近岸测站;群落Ⅱ主要为外海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广泛分布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的闽江口以南及三沙湾外侧水域.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对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和盐度,而与营养盐的关系不密切,反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流已基本退出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台湾暖流.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其群落结构存在年际变化,"908专项"春季航次的优势种为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优势种突出,多样性指数低;而本次调查外海性广温种成为优势种之一,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这可能与考察期间受东北季风强度所左右的浙闽沿岸流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19年2月、4月、8月和10月分别采集了珠江口八大口门入海口海水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10种多环芳烃(PAHs)(萘、苊、苊烯、芴、菲、蒽、荧蒽、芘、苯并蒽、?)进行定量源解析,PAHs的检出率较高,表明PAHs在八大口门海域水体中普遍存在.在空间分布上,鸡啼门、虎门海域水体PAHs含量相对较高,蕉门、磨刀门、虎跳门和崖门居中,洪奇门和横门相对较少.各口门PAHs含量呈现明显的表底分层现象,八大口门表层水PAHs的浓度范围为ND—27260.00 ng·L-1,最大值出现在虎跳门4月份水样;底层水PAHs的浓度范围为ND—31175.00 ng·L-1,最大值出现在鸡啼门10月份水样.在时间分布上,各口门表、底层海水PAHs含量平均值均呈现出8月份最小的特征,是由于8月雨量大,雨水冲刷及径流作用增大,对入海口区域污染物进行一定程度的稀释.从来源上看,八大口门海水中PAHs的来源主要为交通、煤焦油炼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加工炼制、木材燃烧、煤炭燃烧、油类不完全燃烧及油类泄漏混合污染等.研究珠江口八大口门入海口水体多环芳烃污染情况,对珠江三角...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鱼卵、仔稚鱼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17年4—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水平拖网调查。5个航次调查共采集鱼卵5042粒,仔稚鱼108尾,共24个物种,隶属于7目18科24属。鱼卵的优势种为鳀(Engraulisjaponicus)和斑鰶(Konosiruspunctatus),仔稚鱼没有出现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hexanema)和鳀构成仔稚鱼的重要种。鱼卵、仔稚鱼的最高优势度物种之间的季节更替明显。鱼卵、仔稚鱼对应的成鱼平均营养级为3.41,处于第三营养级低级肉食性鱼类范畴;春季和夏季采集的鱼卵、仔稚鱼对应的成鱼营养结构相似。利用GAM模型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鱼卵、仔稚鱼的最适温度在16—20℃之间。水深对数量分布的影响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的趋势;盐度31.5—32为鱼卵、仔稚鱼的最适盐度。月份、纬度和深度等因子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P0.01或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春、夏两个季节均分为3个站位组,但是随季节变化站位分组有较大差异。春季两个近岸组之间的主要分歧种为斑鰶、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黄姑(Nibea albiflora)和多鳞鱚(Sillago sihama);夏季区分近岸和远岸的主要分歧种为斑鰶、鳀、短吻红舌鳎,这几个物种都较多出现在近岸组。文章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解析,为科学认识和保护该海域渔业资源及制定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桑沟湾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9年4月-2010年2月对山东荣成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海域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进行了6个航次的监测,分析该海区表底层海水中Chl-a的质量现状,探讨Chl-a在桑沟湾海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水温和营养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表层海水Chl-a质量浓度范围为0.36~9.77μg L-1,平均值为2.17μg L-1;底层海水Chl-a质量浓度范围为0.40~7.46μg L-1,平均值为2.14μg L-1。Chl-a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一定的模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Chl-a的质量浓度在春季和冬季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的分布特征,而夏季和秋季则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Chl-a质量浓度高于底层,冬季则是底层高于表层,春秋2季表底层垂直分布比较均匀。相关分析显示桑沟湾Chl-a与水温呈较显著正相关,但与营养盐溶解无机氮(DIN)不具显著意义的相关关系。总体看来,桑沟湾海域Chl-a的时空分布受养殖环境状况、水文环境及陆地径流和外源输入的共同影响,贝藻养殖活动及营养盐的陆源输入是影响Chl-a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