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究具有典型的南方丘陵地貌的袁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现状、污染程度以及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检测该区域162份表层土壤样本中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铜(Cu)、镍(Ni)、锌(Zn)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地统计学、富集因子法、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进一步探究导致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Cd和Hg对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安全具有较大威胁;研究区中部偏北、东北部、东部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存在着较强的潜在生态风险;自然源、农业源、工业源和交通源共同影响着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和迁徙,其中工业源和交通源是Cd、Hg、Pb、Cu的空间分异性的主要来源,农业源、自然源和交通源是As、Zn、Ni、Cr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3.
为查明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土壤中砷(As)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底泥和土壤样品中的砷(As)、铬(Cr)、汞(Hg)、镉(Cd)和铅(Pb)的含量水平进行测定,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沙颍河沈丘段底泥中As含量为9.206~11.641mg·kg-1,距河5km的白果村农田土壤中As含量为8.52~80.31mg·kg-1,超标率达到57.8%,Cr、Hg、Cd和Pb的超标率分别达到32.8%、59.4%、67.2%和39.1%。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和附近村庄农田土壤中As和4种重金属的总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生态风险,主要来源于Hg和As。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浙北地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集并分析了159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中的Cd、Hg、As、Pb、Cr、Cu、Zn、Ni 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来源解析,并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及预警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均未超过相关评价标准筛选值,但均超过浙江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农用地中Cd和Hg污染,建设用地Cd、Cu、Pb和Zn污染明显。研究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负荷指数(PLI)均为轻度污染状态,且对土壤污染贡献率最大的重金属元素均为Cd,可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防治、风险管控提供依据。研究区农用地除Cd为中度污染外,其他7种重金属均为轻微污染;建设用地Cd为重度污染,Cu、Zn、Pb为轻度污染,Cr、Hg、As、Ni为轻微污染。研究区农用地土壤Ni、Zn、Cu、Cr主要受土母质影响,Cd和Pb主要来源可能为交通运输,Hg和As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建设用地Cd、Hg、Pb、Cr、Cu、Zn、Ni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同来源... 相似文献
5.
江西钨矿周边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不同评价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江西省大余县某钨矿区周边的农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As、Pb、Zn、Cu和Ni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5.33-154.65 mg·kg-1、156.29-346.98 mg·kg-1、47.73-277.72 mg·kg-1、19.06-210.24 mg·kg-1和12.00-35.11 mg·kg-1,一些土壤样点的As、Pb、Zn和Cu含量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均受到As、Pb、Zn、Cu和Ni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CPI(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标准,65.7%的土壤处于污染状态;利用TCLP法对土壤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所有土壤并未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处于安全范围;以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发现Pb、As和Cu达到或超过中等生态风险的样点分别占37.14%、25.72%和2.86%,其他重金属污染风险均属轻微以下.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有差异,人们在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时要根据评价的目的慎重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1:25万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贵阳中心区)成果,采用单因子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贵阳中心区表层土壤(0-20 cm)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 > As > Hg > Zn > Ni > Cu > Cr > Pb.As、Cd、Hg、Zn等元素出现污染,其中Cd最重,污染区占总面积的6.15%,且72%的土壤为警戒区,其次是As,污染区占5.31%,Hg、Zn主要为轻微点状污染,Cr、Cu、Ni、Pb等元素土壤环境质量以清洁和安全区为主,未对土壤造成污染.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58-26.72,平均值2.27,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污染已达警戒级别,且区域内污染程度变化范围较大;贵阳中心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清洁区仅占总面积的3.5%,安全区占48.6%,警戒区占32.9%,污染区占15%,近50%土壤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生态环境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区农作物已遭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地下水也存在Pb2+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原市城区周边的80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中Ni、Cr、As、Cu、Zn、Pb、Cd和Hg8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并与 Hakanson 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探讨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由高到低顺序分别为:Hg>Pb>As>Cd>Cu>Ni>Zn>Cr。Hg含量在0.02-0.39 mg·kg^-1之间,变异系数为0.648,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9.5倍;而土壤中Pb的含量在17.4-86 mg·kg^-1之间,变异系数为0.409;即使变异系数最小的Cr元素的最大值为109 mg·kg^-1,最小值为54.7 mg·kg^-1,变化范围也到达了54.3 mg·kg^-1,可见太原市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异很大。各元素的含量的平均值除Ni以外均大于太原市的元素背景值,但都在国家土壤质量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之下。(2)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Hakanson 指数法和支持向量机的评价结果中,评价等级为2A、2B、2C的样品数分别为:41、47和45,37、29和33,2、4和2,评价结果相差不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与支持向量机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同率为70%,Hakanson 指数法和支持向量机的评价结果相同率为65%。(3)对评价结果有差异的样品进一步分析可知,支持向量机方法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相比较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指数法而言,支持向量机降低了人的主观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在进行综合评价的时候能考虑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使评价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有较为严格的数学基础,泛化能力好,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研究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兴庆宫公园表层土壤的取样调查,分析了Cu、Zn、Cd、Cr及Pb等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并对其综合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兴庆宫公园的表层土壤呈碱性,并含有较多有机质;土壤中Cu、Zn、Cd、Cr及Pb平均含量分别为29.89mg/kg、55.28mg/kg、0.169mg/kg、66.71mg/kg和43.59ms/kg;土壤中Cu、Zn、Cd、Cr及Pb化学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整个公园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为2.29,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已经达到中度污染;整个公园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73.89,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北京市某环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对其22处采样截面的44个样品中的Cr、Ni、Cu、Zn、Cd和Pb总量进行测定,并用改进的BCR法对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步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Cr、Pb和Cd的总量分别是北京地区土壤背景值的7.48、6.65和5.13倍;从提取形态来看,6种重金属主要以活性较低的还原态、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采用4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价.基于总量的地累积评价结果显示,Cr、Pb和Cd污染级别最高,Ni、Cu和Zn次之;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为Cd >Pb >Ni >Cr >Cu >Zn;基于形态学的评价方法RAC风险评价法得到生物可利用性顺序为Zn >Cd >Ni >Cu >Pb >Cr;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的结论是生物潜在可利用性依次为Zn>Pb >Cd >Cu >Ni >Cr. 相似文献
10.
为了系统的评价矿区周边土壤-农作物-人体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为矿区生态风险的分类治理和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在重庆市黔江区金洞乡主要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321件、水稻和对应根系土样品30套,分析了土壤和水稻中重金属(Cd、Hg、Pb、As和Cr)的含量、土壤中有机质和Mn的含量及土壤pH,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和Hg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现象,土壤重金属含量受到成土母质、矿业活动及农业活动的影响.土壤总体潜在生态风险较小,主要以轻微污染为主,Cd和Hg存在点状的很强-极强的污染点位,是主要的土壤污染因子.水稻样品存在Cd和As的超标问题,水稻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Mn含量的影响.通过食物摄入的暴露途径存在一定程度的非致癌风险,主要的贡献因子为As和Cd.可根据重金属污染在土壤-农作物-人体系统中的不同特点,进行污染分类管理、分类治理,以达到土地安全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调查研究北京市一些重点功能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在朝阳、海淀、石景山、通州、怀柔、顺义区等典型的耕地、林地、菜地、工业区、交通区、旅游区选择采集了10个土壤样本。对各样点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P、速效K、全N、全P、全K以及重金属元素Cr、Cd、Pb、Z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针对北京市不同功能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会泽某铅锌矿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云南会泽某铅锌矿废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的生态危害程度,利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会泽某铅锌矿周边农田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7种的重金属(Cd、As、Pb、Cr、Cu、Zn和Hg)含量,并采用风险评价代码法和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对重金属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都存在超标或污染,其中Pb、As、Cd等的污染较为严重。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Pb、As、Hg、Zn、Cd来源相同,铅锌矿冶炼污染物的排放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7种重金属化学形态也不尽相同:在重金属有效态中,Cd的水溶态和可提取态较高(平均值达到31.2%);Pb、Cu和Zn可还原态、可氧化态这两部分含量较高,两部分之和的平均值分别可达到27.9%、30%和27.2%;Hg、As和Cr的残渣态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90.4%、72.9%和76.8%。风险评价代码评价结果表明,54.4%的样点Cd为高生态风险,45.6%的样点Cd为中度生态风险;100%的样点Zn为中度生态风险;Cu有41.2%的点位属于低生态风险,58.8%的点位属于中度生态风险;As和Pb主要以低生态风险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92.6%和91.8%);Hg主要以无生态风险为主(所占97.1%)。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大小顺序为:Cd(331)〉Hg(127.5)〉Pb(43.6)〉As(14.9)〉Cu(9.3)〉Zn(2.3)〉Cr(2.1)。7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范围为58.2-1839.3。11%的采样点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程度,27.1%的采样点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程度,46.3%的的采样点处于强生态风险程度,15.6%的采样点处于很强的生态风险程度。综上所述,该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由此引起的重金属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五大功能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民区)的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Hg、As、Cu、Cr和Zn)污染的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N.L.Neiow)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检测与初步评价,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其结... 相似文献
14.
长期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长期污灌条件下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状况及环境风险,选取典型污灌河流汪洋沟沿岸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对污灌区土壤和小麦植株中重金属Cd、Pb、Cu和Zn含量进行分析,并对重金属污染现状、潜在生态风险和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Cd、Pb、Cu、和Zn含量虽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但均高于清灌土壤和上壤背景值,已表现出积累现象.污灌小麦部分样本Pb和Zn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3.1%和15.4%.Cd、Pb、Cu和Zn 4种重金属污染等级均为安全,说明重金属含量尚未达到警戒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d的生态危害系数最高,表现出中等生态危害程度;Pb、Cu和Zn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健康风险评价显示,4种重金属的单一健康风险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其综合污染风险指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存在一定的潜在健康风险,且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风险大于成人,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对华东某微小型铅锌矿点周边农田土壤和植物进行采样调查,结合不同土壤剖面土壤样品,分析、评价其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并探讨蔬菜中重金属对当地居民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矿点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镉的污染程度最严重,所采集的11个土壤样品中有1个样点属中度污染,其余均属重度污染.对污染程度最低的剖面土壤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区内较高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与采矿活动有关,同时也受到土壤母质的影响.研究区内农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镉和铅污染,长期食用当地生产的蔬菜可引起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种植桑树(Morus alba)是当地污染农田的合理利用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沽排污河口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ERL/ERM和生态危害指数两种评价方法对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进行评价,并对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经均一化处理,重金属的含量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铬(168 mg/kg)〉锌(157 mg/kg)〉镍(60.7 mg/kg)〉铜(45.3 mg/kg)〉铅(7.31 mg/kg)〉镉(0.215 mg/kg)。经计算20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单位总和均在3~4之间,有80%的采样断面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单位总和大于3.5,毒性单位总和最大值为3.789。说明大沽排污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水平较低,可视为无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公园灰尘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上海城市公园灰尘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发现上海城市公园灰尘重金属Pb、Zn、Cu、Cr、Cd和Ni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16.63 mg/kg、906.29 mg/kg2、35.89 mg/kg1、62.59 mg/kg1、.58 mg/kg和92.19 mg/kg,同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均处于较高的积累水平。公园灰尘重金属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内外环线之间公园灰尘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内环线内公园;通过分析判定公园灰尘中较高的重金属含量可能主要源于交通和工业造成的污染。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来评价上海城市公园灰尘重金属污染状况,发现单种重金属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表现为:Cd>Pb>Cu>Ni>Zn>Cr;公园灰尘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所调查的公园中,63.6%的公园灰尘重金属生态危害达到极高水平,29.5%的公园达到高水平,6.8%的公园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湿地水体与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鄱阳湖南矶山湿地、吴城自然保护区、白沙洲国家湿地公园及鄱阳湖龙口等典型湿地进行沉水植物群落的调查与采样,并测定各样点水样及底泥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对水体、底泥重金属含量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鄱阳湖湿地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探讨水体与底泥重金属Cu、Pb、Cd等污染物对其水体沉水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体与底泥中Cu、Pb、Cd等3种重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为Pb;各样点水体(除白沙洲水体ρ(Pb)外)ρ(Cu)、ρ(Pb)和ρ(Cd)等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限值,水体重金属含量最高的区域为鄱阳湖东部的白沙洲(ρ(Cu)为50.826μg·L-1,ρ(Pb)为68.660μg·L-1,ρ(Cd)为0.337μg·L-1),最低的区域为鄱阳湖西南部的南矶山湿地(ρ(Cu)为4.316μg·L-1,ρ(Pb)为7.301μg·L-1,ρ(Cd)为0.167μg·L-1)。两种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结果均表明,受纳乐安河下游来水的龙口区域为底泥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区域;但两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龙口区域的结果为偏中度或轻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研究区野外调查中共发现11种沉水植物,隶属7科9属,其中南矶山湿地的沉水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但其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低,水体与底泥重金属含量与其水体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或物种多样性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滇池北部和中心区域2根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常量元素(Fe、Mn、Al、Ti、Ca、K)、微量元素(Ba、Sr、Cu、Pb、Zn、V、Cd)剖面分布特征,并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典型重金属(Cd、Cu、Zn、Pb)进行了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常量元素以Fe2O3、CaO及Al2O3为主,MnO、K2O及TiO2含量较少,变化范围是Fe2O3为8.0~14.9%、MnO为0.1~0.2%、Al2O3为9.0~20.1%、TiO2为1.5%~2.8%、CaO为0.4~21.7%、K2O为1.5~2.0%;微量元素Pb, Cd, Zn, Ba, Cu, Sr 及V含量均较高,变化范围是Pb为73.8~105.3 mg·kg^-1、Cd为1.0~3.4 mg·kg^-1、Zn为123.4~210.6 mg·kg^-1、Ba为264.8~435.7 mg·kg^-1、Cu为77.5~133.5 mg·kg^-1、Sr为34.9~137.5 mg·kg^-1以及V为177.7~284.7 mg·kg^-1。尤其表层0~12 cm内(1950 s以后),各元素含量值均明显高于12 cm以下各值,20世纪50年代后滇池流域内工农业发展及污染物输入是造成金属元素含量累积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Cu、Zn、Pb、Cd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Cu、Zn和Pb处于中度污染,且C if 值越接近表层(0~12 cm)其值越高,这表明自1950S后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其中 Cd 累积与污染比较严重,分析多种元素的多因子污染参数之和C d表明滇池沉积物中多种元素污染整体处于“较高”污染程度,分析多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很高”水平。同时,滇池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危害较严重且近年来污染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