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树     
《环境导报》2003,(10):42-44
国家加大三江源地区保护力度国家将投资25.5亿元,加大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建设力度。建设内容包括核心区禁牧移民工程、湿地保护和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野外巡护工程、草原草甸生态保护及治理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工程等。青海省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m3,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这一地区。同时三江源区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虽然不同地区和领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措施有所区别,但其主要内容一般都要包括明确生态保护对象与目标、落实生态保护任务、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环境经济》第八期封面系列文章“生态补偿浙江的前行模式调查”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以“中华水塔”不断流、生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来”为主要目标的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也不会例外。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服务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估算,从水源涵养的概念出发,解析水源涵养功能的内涵特征和表征指标,提出了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技术框架,并基于SWAT模型建立三江源区水文模型,通过年尺度、月尺度和日尺度的水文模拟,完成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从水文模型校准结果来看,直门达、唐乃亥和香达3个验证站日径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7.0%,月径流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3.0%;日尺度模型中直门达站模拟效率系数超过了0.6,其他两个站也超过了0.5,月尺度模型中3个验证站模拟效率系数均超过0.6以上;日尺度模型和月尺度模型验证结果均可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揭示出了三江源区的水量输出过程、趋势和规律.应用该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评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供给量分别可达到158.8×108、326.2×108、72.6×108 m3;考虑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出的影响作用,植被破坏可能导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地下径流量分别可能减少98.6×108、200.1×108和44.5×108 m3;在相同降水条件下,低植被覆盖会导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年最大流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增加了约80%、60%和30%.研究显示,三江源区在保障下游用水、提升径流调节能力和缓解防洪压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汤宛峰 《环境保护》2022,(14):23-25
系统推进青海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中之重和落实“国之大者”的关键之要。本文立足青海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客观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着力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实施水体差异化保护与治理几方面提出推动青海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举措。  相似文献   

6.
莫伊 《环境保护》2012,(7):73-74
水是众生之母,万物因水而生,人类择水而居.长江、黄河素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澜沧江浩浩汤汤,一江带六国,更是享有“众水之母”的美誉.三江源,顾名思义,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之地.  相似文献   

7.
正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流域上游是"中华水塔",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下游是战略性饮用水水源地和润泽数省的调水源头。长江经济带发挥着确保我国总体生态功能格局安全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目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恶化、流域  相似文献   

8.
长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是我国第一大河,全球第三大河.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扩大全球影响力的必然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部分区域、领域依然存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短板.“十四五”期间,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坚持源头预防、“三水共治”,在巩固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认清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形势,把握好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以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做好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知道青藏高原及其高海拔畜牧业;然而很少人知道高原上的高山草甸.广泛分布于高原的中东部(大致82~103°E,27~39°N)(图1),高山草甸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草地资源;还没有在其它地区发现类似的草地[1,2].它覆盖面积约700000km2,占高原总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3].作为高原经济的支撑产业,畜牧业主要依赖于高山草甸;然而,不断的经济发展给这种珍贵而脆弱的草地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几年来,沿长江和黄河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与高原铁路的建设,增加了人们对高山草甸的关注.这与以下事实有关:[1]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区被认为是"中华水塔",这里高山草旬广泛分布;[2]建设中的青藏铁路正在创造一个"巨大的廊道",它部分穿过高山草甸分布区.这样,高山草甸的可持续管理不仅与高原牧民的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也与中国的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斌 《沿海环境》2001,(11):4-7
最近,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近20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记者团从上海崇明岛出发,沿江而上,对长江沿线的水土保持、环境状况进行采访。无语东流的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长江养育了4亿多华夏儿女。长江的安危,事关全中国的安危。一路走下来,记者却发现,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几大问题正困扰着这条流淌了数百万年的母亲河。实施十周年的《水土保持法》明文规定: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工程,应当尽量减少破坏植被;在…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被称为“江河源头”和“中华水塔”,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战略要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长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环保局将根据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编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该规划的规划区与控制区分21个区域,它们是青海长江源头生态保护规划区、金沙江规划区、岷沱江规划区、嘉陵江规划区、嘉陵江上游甘肃规划区、陕南三江源头规划区、三陕库区规划区、乌江规划区、长江干流宜昌——黄石规划区、汉江规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定位,以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分析了生态功能改善实现的关键点,包括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三江源地区水质和水量,协调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运用“原因—效应—响应”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功能改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通过识别生态空间实现生态功能维护和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将全省72.25%的国土面积识别为生态空间,布局上涵盖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各类保护地等,实现了对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源头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诸河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②通过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实现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针对河湟地区生态需水保障问题,对湟水河干支流32个控制断面提出了生态基流控制指标;同时,划分了95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确立了各控制单元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底线,针对水环境质量超标地区提出了减排目标,以实现水量保障和水质改善.③通过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准入清单编制实现环境分区管控.青海省“三线一单”共划定56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重点管控单元将工业园区和矿区划为独立管控单元;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矿区开采的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实现国土全覆盖、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显示,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可支撑青海省生态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基本现状,演变趋势、面临问题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从而就如何加强建设与保护,确保“三江源区”生态安全,从指导思想、防治思路、实施对策和具体措施上提出了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杨勇 《世界环境》2010,(3):38-41
<正>灾后的玉树重建已经被纳入到议事日程。青海省政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青海省是"三江源"即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块净土不仅属于青海,也属于全国,因此保护好这块净土和宝地是国家和人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青海省明  相似文献   

17.
望雪  程豹  杨正健  刘德富  徐雅倩 《环境科学》2018,39(5):2126-2134
为分析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对澜沧江流域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2~3月对澜沧江云南段间隙水-上覆水氮、磷营养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自然河道沉积物间隙水总氮(TN)均值为15.254 mg·L~(-1),显著高于水库均值6.577 mg·L~(-1);但其总磷(TP)均值为0.654 mg·L~(-1),低于水库区域的1.432 mg·L~(-1).澜沧江流域沉积物间隙水氮、磷浓度均高于上覆水浓度,上覆水-间隙水垂向TN浓度在表层沉积物处达到最大值,且自然河道总溶解氮(DTN)扩散通量均值为2.117 mg·(m~2·d)~(-1),高于水库的均值0.785 mg·(m~2·d)~(-1);但其总溶解磷(DTP)扩散通量为0.044 mg·(m~2·d)~(-1),低于水库的均值0.053 mg·(m~2·d)~(-1),上覆水氮盐主要来源于沉积物间隙水.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导致的沉积物组成差异与水体扰动差异是间隙水-上覆水界面交换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建立国家公园是在有效的保护自然、文化及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江源区独特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保护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并在站点尺度进行了模型参数化和精度验证;结合区域尺度气象和遥感数据,估算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结果表明:①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NE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碳汇,NEP(以C计)平均值为41.8 g/(m2·a).②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20.0 g/(m2·a)增至2010年的82.5 g/(m2·a);除2002年表现为弱碳源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碳汇,并以2010年碳汇能力为最强.③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年增长率为5.4 g/m2;NEP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地区NEP呈增加趋势,仅有东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NEP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并且由于气候的暖湿化趋势,碳汇强度总体表现为增强.   相似文献   

20.
《环境保护》2021,(8):55-55
4月12日,联合利华旗下净水品牌沁园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开启“沁园·致净健康水源2030—三江源·沁源行动”。该行动旨在促进水源地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十年内,以三江源为核心向外辐射,从环境、社区和家庭等维度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家庭和社区饮水健康保障等行动,助力实现高原地区零废社区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远愿景。沁园希望通过该行动,积极投身于从水的源头保护到水的后端净化的全方位饮水解决方案中,在助力三江源水源地生态环境提升的同时,支持亿万三江流域的家庭获得纯净健康的饮用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高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湘国、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官却、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联合利华水和空气健康要素品类中国区总经理潘诗阳等嘉宾出席了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