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生物膜厚度对流化床反应器性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分析了生物膜不同厚度的情况下有机物在其中的分布以及生物膜厚度(δ=30-400μm)对生物浓度、效率因子、出水有机物浓度和有机物降解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当进水COD=530mg/L时,单位体积生物膜对有机物的最大降解速率为0.52kg COD/(L·d),最佳膜厚为180μm左右。  相似文献   

2.
污染物质在包气带中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先良 《环境科学》1993,14(5):32-38
通过室内淋滤实验,研究了酚,氰,砷,汞,铬在粉质轻亚粘土和中砂中的积累,运移规律:(1)土体对污染物质吸附净化均可分为强吸附阶段,饱和吸附阶段和吸附饱和阶段;(2)土体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净化强度与其粒度通常呈负相关;(3)酚,氰在包气带中降解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挥发性与生物分解作用。证实污染物质在包气带中的主要迁移形式为:H3AsO3,H2AsO3^-,CrO4^2,Hg(OH)^+,GgOHCL,同  相似文献   

3.
驯化活性污泥处理有机溶剂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郭长虹 《环境与开发》1999,14(1):12-13,18
利用驯化活性污泥对有机溶剂异丙醇废水进行有机物降解试验,驯化活性污泥法对该废水的处理效果表明:该有机溶剂废水的BOD.CODCr比值为0.40左右,可生化性良好;在该废水CODCr进水浓度为2000-3000mg/L范围内,CODCr去除率可达84%-85%左右,BOD5去除率可达89%-90%左右。  相似文献   

4.
某丝绒印染废水难生化降解,水质多变,CODcr,色度和SS分别为817-1930mg/L,229-800倍和542-1000mg/L.采用传统的生物接触氧化一气浮组合处理工艺系统,出水CODcr和色度分别在400mg/L和200位以上,远不能达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应用缺氧/二级好氧废水处理新工艺对原生化系统进行改造后,出水CODcr,色度和SS分别小于69mg/L,40倍和17mg/L.达国家太湖流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活污水中BOD5与CODCr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映污染源状况 ,CODcr和BOD5可以同时作为有机污染的综合指标。CODcr的测定方法相对较为简便 ,而BOD5的标准方法步骤较为繁琐 ,测定周期长 ,干扰因素多 ,且稀释倍数不易确定。笔者通过对淮南市生活污水中的BOD5与CODcr的相关性分析 ,认为利用CODcr测定值能够更好地指导BOD5的测定 ,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展日常监测 ,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又一方法。1 原 理  BOD5与CODcr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污废水中CODcr由两部分组成 :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化学需氧一CODB 与不可生化降解有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TNT值水的BOD5/CODcr值的测定,以及对该废水的生化降解性的研究,认为BOD5/CODcr测定值涌正确的地评价某些废水的可生化性,并从“辅代谢”的原理、TNT降解动力学研究和细菌学指数研究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中BDOC测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采用悬浮培养测定法,讨论了BDOC测定中动力学特性,得出在28d测定中BDOC的降解动力学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BDOCt=BDOCu(1=10^-0.077t),降解常数k=0.077d^-1,通过比较实测的BDOC3和据公式计算出的BDOC3,证明这种动力学关系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8.
染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鉴于厌氧微生物对偶氮染料的还原裂解作用,开发了以易降解工业有机废水作为外加碳源的染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3100—3500mg/L,COD总/COD染化比值40,HRT3.0d下,COD去除率>80%,最低染化COD去除率>45%,色度去除率>85%;实验证实,在厌氧处理过程中,染料组分的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应器内的污泥大多呈颗粒状;污泥活性和工艺性能可控制工艺运行参数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9.
在染料中间体红色基B,紫酱色基GP的生产过程中,全产生降解处理的废水,采用中和隔油-生物接触氧化-电解脱色工艺处理可达标准排放。试验结果表明,硝化废酸液和水解母液的混合废水经过中和隔油处理后,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56%以上,而BOD5/CDOcr的比值可在从0.22提高到0.5以上;再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后,CODcr的去除率在88%以上,BOD5的去除率在92%以上;最后,电解处理能使CODc  相似文献   

10.
甲胺磷农药废水絮凝处理的生物可降解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胺磷生产排放废水COD在1-1.5×10-^4mg/L左右,经用聚合硫酸铁絮凝处理后废水COD下降12%,经紫外分光扫描,絮凝后废水与原废水相比有机物呈均匀下降趋势。在活性污泥法的生化条件下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絮凝后甲胺磷废水COD高达4000mg/L以上,仍可进生化池处理,生化过程甲胺磷降解速度快,生化周期缩短一半。  相似文献   

11.
污染物在下包气带非饱水条件下迁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前言 城市污水施于农田,其中的污染物可能潜入地下水中造成危害,为了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开展污染物在地下包括下包气带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以供制订有关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某废弃焦化场地内6眼深层采样孔,样品最大采集深度9. 5~42 m不等,分析包气带剖面上16种PAHs分布特征、污染来源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各钻孔ΣPAHs最大含量介于134. 79~11 266. 81 mg·kg~(-1)之间,主要分布层位为地表以下1~5 m,含量以低环(2+3环)为主,单体以萘含量最高.场地污染主要来自于煤的燃烧源.焦油、沥青及其深加工产物的污染对场地ΣPAHs含量起控制作用.包气带砂卵砾石层作为污染物良好的下渗通道,砂层透镜体通过吸附及截留作用成为PAHs的主要富集层.化产区排放或泄漏的各类油液通过混溶、竞争性吸附等作用增强了PAHs垂向迁移能力,并致使深部包气带受到污染.地表0~1 m土壤受人为扰动、降雨淋滤、降解作用,30 m以下岩层受到地下水溶滤作用,导致低环/高环比例随深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污染来源、包气带理化指标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共同作用控制PAHs垂向分布及迁移.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哈尔滨市第一水源地作为研究区,采集地下水样品以及波动带不同深度(0~5m非饱和带和6~50m饱和带)含水介质样品,分别用于水化学分析和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依托冗余分析定量表述地下水质参数与细菌群落相关性.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Fe、Mn、NH4+和有机质,Fe、Mn超标与研究区特定地质背景有关,NH4+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非饱和带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饱和带,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Acidobacteria为研究区优势门,在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累积相对丰度分别为82.89%和98.6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门水平上非饱和带中与水质演化强相关的细菌类群是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贡献率分别为15%、14.8%、8.9%和5.2%;饱和带中对地下水质演化起主要作用的类群为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贡献率分别为38.4%、19.0%、10.8%和9.1%.属水平上非饱和带中的Pseudomonas和饱和带中的Flavobacterium对Fe、Mn、NH4+生物转化起主导作用.本研究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方法对包气带三种状态下,即天然自净、分别向包气带介质中注入营养以及人工培殖的高效脱氮菌,阻止氮污染及除氮能力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发现向包气带介质中注入人工培殖的高效脱氮菌这种状态具有很强的除氮和阻止氮污染的能力,进而给出了该种状态下细菌脱氮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实施利用包气带进行污水除氮和控制面源氮源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于沙壤土柱实验,用TDR(时间域反射计)结合土壤抽提液的溶质分析,研究了在非饱和灌溉条件下的硝化和NO-3的迁移.测得的土壤体电导率与土壤抽提液的电导率之比和土壤含水量成线性关系,籍此用TDR可以确定非饱和灌溉条件下土壤中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硝化过程是在土壤表层的不连通的小孔隙中进行的,几乎不受水分运动的影响;由示踪剂Br-的入渗及土壤表层的NO-3(相当于TDR测得的电导率值)入渗分布得出,入渗是按活塞推移作用进行的,借此方法可以研究非饱和入渗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聚合絮凝剂电解制备过程的极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沙壤土柱实验,用TDR结合土壤抽提液的溶质分析,研究了在非饱和灌溉条件下的硝化和NO^-3的迁移,测得的土壤体电导率与土壤抽提液的电导率之比和土壤含水量成线性关系,籍此用TDR可以确定非饱和灌溉条件下土壤中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重庆近11年大气混合层厚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闻颁国家标准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了重庆地区近11年大气混合厚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气混合层厚度有明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稳定度是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表面活性剂治理包气带石油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地下水石油污染的治理方法,应用灌注表面活性剂溶液法去除地下不系统中包气带石油类物质污染的实验研究。从市售9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优选出AEO-9和SA-202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确定了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去油浓度,1次改造清洗效率最高达94%,土柱淋洗与块状石灰岩柱淋洗也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原位实验,对浅埋深黏土包气带中氮的迁移转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实测地下水埋深介于145.9~173.6cm,地下水毛细上升高度计算值可达297.0cm,土壤含水率除表层外介于0.30~0.45cm3/cm3;NH4+-N和NO3--N在地面以下155cm含量最高为1.43,23.00mg/kg,超出背景值1.13,21.05mg/kg;包气带含水率近饱和条件下,粘土对氮污染物迁移阻滞作用减弱,NH4+-N和NO3--N在1d内自地表迁移至155cm.浅埋深地下水减弱了黏土对氮污染物运移的阻滞作用.浅埋深地下水减弱了黏土对氮污染物运移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0.
We compare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epicuticular wax of diapause and non-diapause pupae in two closely related Pieris species, P. brassicae and P. rapae crucivora. Main components of their epicuticular wax were identified as hydrocarbons. In P. brassicae, more than 95% of hydrocarbons were saturat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upae were in diapause or not. In P. rapae crucivora, 93% of hydrocarbons were saturated in non-diapause pupae whereas in diapause pupae 41% were saturated and 59% unsaturated. From measurements of body surface area b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icroimaging, we calculated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wax layer. The thickness in diapause and non-diapause pupae of P. brassicae was 800 and 160 nm, respectively. In P. rapae crucivora, the thickness was 195 nm in diapause and 11 nm in non-diapaus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o clarify the compositional difference in epicuticular wax between diapause and non-diapause pup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