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固氮植物篱改善退化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效果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在四川宁南县坡地农业实验站对固氮植物篱在坡耕地上防治水土流失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等高固氮植物篱在防治土壤养分退化方面效果明显:与传统顺坡种植(CK) 相比,在坡耕地上培植新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 等高植物篱和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等高植物篱,正常耕作3~6 a 后,作物带土壤全氮可增加80% ~130% ,有机质增加20% ~40% ,有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养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由于肥力状况改善,等高植物篱处理的农作物产量也明显高于CK.  相似文献   

2.
第 1期植物篱枝叶中P、K、Ca和Mg的矿化过程 孙 辉 唐 亚 赵其国 谢嘉穗 ( 1)………………………………………………………………………………………高寒小嵩草草甸种子库和种子雨动态分析邓自发 谢晓玲 王启基 周兴民 ( 7)……………………………………………………………………………………荔枝花发育过程中雌雄蕊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肖华山 吕柳新 陈志彤 ( 11)…………………………………………………………………………………………高山植物唐古特红景天粘液细胞及叶肉细胞表面糖蛋白与抗冻性的关系卢存福 陈玉珍 简令成 …  相似文献   

3.
按诊断与推荐综合系统(DRIS)标准建立的常规方法.通过比较低产和高产组叶片N、P、K、Ca、Mg养分含量以及两元素间的养分比和养分积,初步筛选出N/P、N/K、N/Ca、N/Mg、K/P、Ca/P、P/Mg、K/Ca.K/Mg和Ca/Mg作为DRIS参项,并初步提出紫花芒果DRIS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等高固氮植物篱中套种桑树的桑叶产量及生物产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套种在等高固氮植物篱中的桑树(植物篱桑)和地埂桑全年的桑叶产量和生物产量、树势、桑叶营养成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篱桑各季的桑叶产量和单叶面积分别比地埂桑高114.3%-180.6%、7.8%-56.6%;全年株总片叶量、株冬条重、株枝叶总量分别比地埂桑高157.0%、294.3%、186.6%;单叶重除晚秋桑比地埂桑高4.1%外,其它各季高27.6%-66.5%;植物篱桑的树势极显著优于地埂桑,其有效条数、平均有效条长、平均粗和平均每m条着叶的数分别比地埂桑高84.8%、29.5%、39.0%、15.5%;植物篱桑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地埂桑;二者桑叶的营养成分高低则相差不大。表5参16。  相似文献   

5.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是衡量森林群落养分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矿质元素分配特征,以华西雨屏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8月采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根、茎、皮、枝、叶样品,测定分析森林群落优势植物矿质元素K、Ca、Na、Mg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优势植物矿质元素平均浓度表现为Ca K Mg Na;不同功能群各元素浓度存在一定差异,K和Mg浓度以乔木植物最低,Ca和K浓度分别以灌木和草本植物最高,Na浓度在植物功能群间无明显变化;不同植物功能群相同器官的矿质元素浓度明显不同,根系K、Ca和Mg浓度以乔木植物最低,叶片K、Ca、Na和Mg浓度以灌木植物最高,乔木和灌木植物枝条矿质元素浓度差异不显著;同一植物功能群的不同器官显著影响矿质元素浓度,乔木植物Ca浓度以树皮最高,灌木植物K、Ca和Mg元素浓度以枝条最低,草本植物叶片和根系矿质元素无显著差异;K与Mg和Na元素浓度以及Ca与Mg元素浓度显著正相关,Na与Ca和Mg元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K和Ca元素浓度相关不显著.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矿质元素的分配不仅受到功能群及其器官的影响,还受到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图4表2参55附表1)  相似文献   

6.
不同覆被下红壤坡地地表径流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南方红壤坡地农作区、茶园、柑橘园、退化区和恢复区5种不同利用方式所产生的地表径流量的全年连续观测及其径流水中养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覆被植物群落类型单一化和农事耕作都能增加地表径流量、次数和增加养分流失,5种类型地表径流量不论是月平均径流量还是年总径流量,其大小关系为农作区*>茶园*>柑橘园>退化区>恢复区*,产流次数也是恢复区最少,其余4种类型基本一致;径流水中总P、K 、Ca2 、Mg2和SO42-流失量以农作区达到最大,茶园和柑橘园次之,然后是退化区和,恢复区的径流各养分流失量量少,耕作区的总P、K 、Ca2 、Mg2 和SO42-流失量大于非耕作区,覆被植物群落类型少的总P、K 、Ca2 、Mg2 和SO42-流失量大于覆被植物群落类型复杂.综合考虑,红壤坡地用来耕作可以加剧水土和土壤养分流失,自然植被对红壤坡地保持水土和养分效果最佳,如果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林和药、茶、草等需采用复种方式,避免单一种植和减少人工扰动,以便维持坡地土壤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蒋家沟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养分及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植被类型区内的植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具有耦合关系,为揭示泥石流频发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地上植被的响应规律,运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蒋家沟泥石流频发区扭黄茅草地(Heteropogon contortus)、坡柳灌丛(Salix myrtillacea)以及9年、15年和26年新银合欢纯林5种典型样地群落结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其关系.结果显示:植物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坡柳灌丛扭黄茅草地26年新银合欢纯林15年新银合欢纯林9年新银合欢纯林;扭黄茅草地和坡柳灌丛的土壤有机质(OM)显著大于不同林龄的新银合欢纯林(P0.05);扭黄茅草地和坡柳灌丛的C:P和N:P大于不同林龄新银合欢纯林;植物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香农-维纳指数)与土壤有机质、蔗糖酶(Invertase)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且有机质和蔗糖酶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本研究表明,多样性指数高的地上植被群落有助于泥石流频发区积累土壤肥力,可一定程度地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量动态与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对茂兰喀斯特地区原始林凋落物进行观测,分析了凋落物总量、组分(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凋落量和各组分不同养分含量的月动态变化及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凋落物月动态变化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般具有的双峰模式,凋落高峰出现在9至次年1月和4月;年凋落物量为6.9 t·hm-2,其中叶、枝、繁殖器官和其他组分的年凋落物量分别占年凋落物总量的71.0%、15.9%、1.5%和11.6%;凋落物各养分含量以C、Ca和N为主,无明显的月动态规律,养分年归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Ca、N、Mg、K和P,此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由大到小依次为C、N、Ca、K、Mg和P)不同;凋落物各组分养分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凋落枝N、Mg、P和K含量较低,其他组分C、N、P和Mg含量较高,繁殖器官C、N和Ca含量较低;凋落物中Ca和Mg含量以及Ca和Mg年归还量远高于一般非喀斯特地区森林;K含量及K年归还量低于非喀斯特地区,说明该地区K的缺乏可能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闽粤栲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林木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表现为叶>枝>皮>根>干.总体而言,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后,除N、Ca元素外,各组分其它养分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K>Mg>Ca>N>P,混交林土壤中N、P元素含量要高于纯林.马尾松混交林中,林木5种元素总量为3 801.45 kg hm-2,比纯林高71.57%;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为267.74 kg hm-2a-1,是纯林养分净积累量的2.30倍;养分总归还量为426.27 kg hm-2,是纯林的1.69倍.混交林养分利用系数为:N(0.14),P(0.10),K(0.49),Ca(0.16),Mg(0.20);周转时间(a)为:N(15.52),P(94.70),K(2.66),Ca(9.87),Mg(7.53).纯林养分利用系数为:N(0.13),P(0.06),K(0.31),Ca(0.16),Mg(0.20);周转时间(a)为:N(16.83),P(105.27),K(3.95),Ca(8.69),Mg(6.91).林下栽植阔叶树使林木的N、P、K元素的周转期缩短,养分利用系数增加.因此,将现有的马尾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是解决目前马尾松纯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和定位方法,在标准样地中研究养分的输入、输出和贮存。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贮存,包括土壤、桉树林分和凋落物三者贮存的养分。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论述了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贮存量、林分的养分贮存量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以及上述分系统内大、中量元素的含量比例。土壤养分的贮存量,全量养分以K最多,其次为N、P;有效养分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K,Ca,P,Mg,Mn,Zn,Cu,B。桉树林分的总养分贮存量,是逐年增加的,但以第2年的增量最大;各元素贮量大小,则每年不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总体上逐年增长,但以第4年最多;各元素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Ca,Mg,K,P。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桉树施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浓度柠檬醛处理不同部位剪切的蚯蚓,和处理剪切后不同时间段的蚯蚓体段,探讨了柠檬醛对赤子爱胜蚓再生作用的体段、作用浓度和敏感时间段.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蚯蚓再生有明显影响,但这种作用依不同体段而异,以体段P7和P25作用最显著,而A25,A90和P60的受柠檬醛影响较小; 柠檬醛影响蚯蚓头部再生,而不影响尾部再生;对再生有影响的柠檬醛浓度为1mmolkg-1, 0. 1mmolkg-1和0. 01mmolkg-1 (土壤),对蚯蚓再生作用的时间为切后0. 5~1d.试验显示,柠檬醛干扰蚯蚓再生头部形成而且还影响再生头尾体轴形成;内源视黄酸在蚯蚓头尾轴再生图式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图4表4参18  相似文献   

12.
六六六热解废渣中2,3,7,8—取代PCDDs和PCDFs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包志成  康君行 《环境化学》1994,13(5):409-414
采用HPLC和GC/MS法对六六六热解废渣中的PCDDs和PCDFs进行了测定,使用此种方法,于废渣中检出了所有2,3,7,8-取代的同系物。此外,还根据各CDDs,CDFs的毒性当量因子TEFs,计算了废渣的毒性当量TEQs,约为612-924μg/g。分析表明,OCDD是含量最丰富的导构体,而1,2,3,4,6,7,8-HpCDD,1,2,3,4,6,7,8-HpCDF和1,2,3,4,7,8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技术对亚硝酸细菌的特异性amoA基因进行克隆、测序 ,以确定其准确性 ;然后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亚硝酸细菌的基因工程菌 ,并进行鉴定与功能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克隆得到的 4种亚硝酸细菌的amoA基因 ,与标准菌株Nitrosomonassp.GH2 2的amoA基因同源性达到 98%~ 99% ;构建了一种含有特异性amoA基因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株 ,并采用直接比色法对重组细菌的氨氧化活性进行测定 ,发现基因工程菌的氧化氨氮速率明显高于分离的野生菌株 .研究表明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对亚硝酸细菌等自养菌进行改造 ,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在水污染治理领域具有可行性 .图 6表 1参 12  相似文献   

14.
韩朔睽  张正 《环境化学》1993,12(4):314-319
本文在不同的pH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一批苯硫基,苯亚砜基和苯砜基乙酸酯的水解数据。获得了lgk对pH和温度的二元回归方程,发现了苯硫基乙酸酯水解中的邻基参与效应,并得出了邻基加速因子A与pH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Cu,Pb,Zn,Cr,Cd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和分布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研究了外源可溶性重金属进入水稻土环境后,在水稻植株中的迁移、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在水稻生长季节,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中迁移能力的大小依次为:Cd,Cr>Zn,Cu>Pb。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积累分布是:根部>根基茎>主茎>穗>籽实>叶部。水稻分蘖期重金属在根部、茎干部和叶片的积累量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在根部积累的重金属愈来愈少;在茎干部积累的重金属在拔节期降至最小,随后含量又稍微上升;叶片上的重金属含量在拔节期迅速下降,随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沉积物充气过程对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振邦  林健枝 《环境化学》1999,18(6):507-512
在缺氧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AVS)是总硫含量中的一个活性最大的部分。它控制着还原状态沉积物内孔隙水的重金属浓度又通过与重金属形成硫化物,影响着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现已证明,AVS与重金属反应是重要方面。AVS的变化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本项研究通过对香港河流和海湾沉积物32d的连续充气实验,探索硫含量变化对Zn对影响。  相似文献   

17.
烟煤和塑料热解过程中苯、萘、菲/蒽的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高分辨质谱检测了烟煤、两种塑料以及烟煤与两种塑料混合物真空热解过程中苯、萘、菲/蒽的相对含量,在本实验条件下,烟煤与两种塑料共热解均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以大大降低苯、萘、菲/葸等低环芳烃的释放量.由于氢含量和分子结构的不同,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HDPE-烟煤的混合物中芳烃的产生量均小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PET-烟煤的混合物.对于不同种类的样品,温度对苯、萘、菲/蒽的释放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氘标记三甲基硅烷醚衍生方法和MS/MS技术,深入探讨了非对映异构体2-甲基丁四醇的三甲基硅烷醚衍生物在电子轰击和化学电离下复杂的质谱表现,从而为该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物种概念、物种形成方式以及物种划分标准等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0.
陶澍  姜浩 《环境化学》1997,16(4):348-35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影响树脂-半透膜囊吸收铜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了水相铜含量,半透膜孔径,温度以及天然河水中的有机配位体对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透膜囊吸收量与水相游离铜浓度,水温及半透膜孔径的非整数次幂成正比,其中包括EDTA,河水富里酸,以及河水中的各种天然有机物在内的配位体均与铜生成不能被半透膜囊吸收的络合物,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半透膜囊对水环境中游离态微量金属进行长期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