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环卫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环卫工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臭气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将极大的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要重视对环卫工程中除臭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臭气产生的抓哟原因,并针对环卫工程中的除臭技术进行了探究,同时也对环卫工程除臭成本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对于除臭技术的研究能够为提高环卫工程的建设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易产生和排放恶臭气体,造成二次污染。系统总结了污泥堆肥过程中主要恶臭物质:氨气(NH3)、硫化氢(H2S)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常用除臭技术工艺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分析。通过对污泥堆肥厂恶臭气体的产生和释放特征的分析,针对除臭工艺自身技术特点,建议采用组合式除臭技术解决污泥堆肥厂的恶臭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天山污水厂除臭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上海天山污水厂污泥浓缩池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进行除臭的试验研究,针对污泥产生的恶臭气体,复配的天然植物提取液经净化器挥发后,在半封闭的空间内实现了H2S气体平均去除率96%以上,彻底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辽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工程是通辽市首个大型BOT污泥处理项目。本文介绍了项目建设背景和工艺设计情况,包括物料衡算、主要设计参数、厂区平面布置和主要设备仪表,总结项目设计特点,突出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该项目采用成套化设备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便于人员操作和管理落实。原料预处理期间添加国产VT系列污泥发酵菌或低温菌,缩短进入高温期时间,实现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在低温环境中的应用,为推广槽式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处理城镇污泥具有区域性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蔡木林  刘俊新 《环境科学》2005,26(2):98-101
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剩余污泥, 通常采用厌氧发酵处理并获取甲烷气体. 产氢产酸是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 本研究考察了原污泥和经碱处理的污泥在不同初始pH(3.0~12.5)条件下的产氢效果, 以及污泥性质和污泥浓度等对产氢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初始pH为11.0时污泥发酵的产氢率达到最大值.采用原污泥发酵产氢时, 在初始pH为11.0的条件下发酵产氢获得的最大产氢率为8.1 mL/g, 而经碱处理的污泥在同样初始pH的条件下发酵产氢可将其产氢率提高一倍左右, 达到16.9 mL/g. 污泥经碱处理后厌氧发酵4d无甲烷产生, 且可有效地降低氢气消耗的速率. 另外, 污泥的VSS/SS值过低时会大大降低污泥的产氢率, 而污泥浓度对产氢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研究Pseudomonas sp.GL1利用灭菌、微波和超声波预处理污泥产氢效果,讨论3种预处理污泥产氢效果的差异,并对污泥发酵过程中底物性质变化(SCOD、可溶性蛋白质、总糖和pH值等)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产氢菌Pseudomonas sp.GL1发酵各预处理污泥过程中均只有H2和CO2产生,无CH4产生.3种不同预处理污泥同等条件下发酵,灭菌污泥的产氢效果最佳,氢气含量高达81.45%,产氢率为30.07mL·g-1.超声波处理污泥产氢延迟时间最短(3 h);灭菌污泥最长(15 h);微波预处理污泥为12 h.在预处理污泥发酵产氢过程中,各种污泥性质变化情况各不相同,尤其是灭菌污泥,这说明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影响Pseudomonas sp.GL1发酵过程对污泥中营养物质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生物滤池是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恶臭气体的主要方式,影响生物滤池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填料的种类.选用生活垃圾发酵后的堆肥产品作为生物滤池除臭填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针对生活垃圾厂产生的甲苯、甲硫醇、氨气、硫化氢4种恶臭气体,通过柱试验模拟,采用二次发酵7 d、20 d及成品肥3种不同腐熟阶段的垃圾发酵产物作为生物滤池填料,考察其对恶臭气体的去除效果和除臭前后其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对成品肥填料微生物群落演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填料对氨气、硫化氢、甲苯、甲硫醇的平均去除率均在95%以上,成品堆肥填料对恶臭气体的去除率及其微生物种类丰度均最高.运行前期和后期成品肥细菌群落的同源系数较大,已形成以丝状菌属(Kineothrix)、芽孢杆菌属(Bacillus)、魏斯氏属(Weissella)等具有除臭功能的菌属为优势物种的稳定微生物群落.综上,比较不同填料的恶臭气体去除率、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变化发现,成品肥填料对恶臭气体处理效果最好、理化性质稳定,并含有除臭功能微生物,可优选为生活垃圾处理厂除臭生物滤池填料.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某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布点监测恶臭污染物,采用ADMS-Urban反推恶臭无组织排放源强,进而获得该转运站技改工程生物除臭塔的有组织产生源强;通过对同类除臭工艺的监测,类比获得该转运站技改工程的除臭效率,进而确定其恶臭有组织排放源强,再以通量法类比监测同类除臭工艺垃圾进厂恶臭浓度,确定该转运站技改工程恶臭无组织排放源强。此套方法对同类生活垃圾转运站除臭技改工程确定恶臭排放源强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造纸污泥纤维板除臭提供依据。使用活性炭吸附对造纸污泥纤维板进行除臭研究,计算在18周内污泥纤维板失重量及失重速度,活性炭增重量及增重速度;同时用嗅觉法测定臭味。发现在18周内污泥纤维板是不断失重,活性炭不断增重。二者质量相差不大,且前3周速度较快。臭味变化是前3周降低较多,有一种发酸的味道,5周后酸味也减少,保持到第18周。活性炭吸附可以减少造纸污泥纤维板臭味,处理3周即可得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市政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强化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是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方式之一,实现了污水处理行业“以废治废”的目的。水解环节是污泥发酵产酸的限制性步骤,对污泥进行预处理提高污泥水解效率是解决污泥发酵产酸产率和产量低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报道的污泥预处理方法众多,改善发酵过程的机理和效果不尽相同。总结和对比分析了目前常见的促进污泥发酵产VFAs的预处理工艺,阐述了各预处理工艺的原理、特性和应用效果,对比分析了其经济成本,综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污泥发酵产酸工程方案设计和优选提供文献借鉴。  相似文献   

11.
某综合性医院污水处理站改建工程结合实际情况和新标准的相应要求,强化医院废水的分类收集、污水处理站的废气、污泥处理.工程采用等离子除臭技术,在线监控等先进设备,达到了设计要求,医院污水、废气、污泥得到全面控制,并指出这是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污水处理厂中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此法通常会产生大量剩余污泥,而污泥的处理处置费用较高,并且处置不当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若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泥的产生则是更为理想的污泥减量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污泥源头减量工艺技术,如微生物强化技术、微生物固定化技术、解偶联技术(投加解偶联剂、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强化隐性生长(物理、化学及生物法溶胞)及微型动物摄取污泥和捕食技术等,并阐述了各技术应用情况,为污泥处理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方案.在水处理工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选用合适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沈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设计进行了介绍,包括污泥量的估算以及污泥处理工艺的确定。将现行污泥处理工艺包括高温好氧发酵、热干化、焚烧等通过经济投资、运行成本、占地、能耗、碳排放量、产品出路、工艺安全、成熟度、空气污染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最终沈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采用高温好氧发酵工艺作为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环境保护研究所针对城市的有机废弃物探索出合理的处理途径,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1.对城市工业、生活污水合流的下水污泥、制革厂沉降污泥、造纸污泥及城市生活垃圾,经调制后,均利用蚯蚓进行处理。 2.处理分为污泥预处理:即破碎去杂、调节酸碱,疏松透气、碳氮比例合适等。污泥的发酵处理:即加水搅拌、堆积发酵、适时翻堆,保湿备用等。蚯蚓处理工艺:按级设床、稀密合理等。  相似文献   

15.
膜覆盖高温好氧发酵工艺是一种将微孔功能膜作为脱水污泥好氧发酵处理覆盖物的工艺技术。本实验利用上海奉贤污泥厂的新鲜脱水生活污泥,采用两阶段共24d的膜覆盖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物料含水率和C/N,经过膜覆盖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污泥有机质发生降解,含水率不断下降,最终稳定在45%左右;2种不同工况的最高温度均达到70℃以上,并在60℃维持8天以上,有效杀灭病原菌及杂草种子,实现污泥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低碳背景下,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污水处理厂有机固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厌氧共发酵技术则是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剩余污泥与其他有机固废厌氧共发酵产生的高值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等)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生产中,在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产酸效能的探讨,在共发酵产酸的机理及优化调控手段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分析。因此,基于以往研究,系统分析了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共发酵产酸效能,讨论了C/N值、pH值、温度以及污泥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产酸的下游应用,并从能源与经济角度对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技术的低碳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提高污泥碱性发酵挥发酸积累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加大剩余污泥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酸化程度,本研究尝试了两种新的能促进污泥碱性发酵产酸的方式,分别是向批式的污泥碱性发酵系统中投加未灭菌发酵污泥和投加灭菌发酵污泥,结合温度的影响(10℃和35℃)分别考察了这两种方式对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有利于水解酶和产酸菌作用的发挥,增大了污泥的水解酸化程度,体系内有明显的挥发酸(VFAs)积累.35℃条件下,两种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鲜污泥的水解酸化程度,经灭菌后的发酵污泥的投加较等量的未灭菌的发酵污泥的投加效果更为显著.前者的水解速率是后者的2倍,发酵末期酸积累量为后者的1.5倍,且前者在较长的发酵时间内VFAs含量维持恒定.分析两种方式能促进污泥水解酸化的原因得到:未灭菌发酵污泥的投加是向系统中引入了一定量的产酸菌,灭菌发酵污泥的投加引入了大量的较易水解的有机底物.水解产物的增加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产酸的效果.因此,中温条件下向污泥碱性发酵系统中投加经灭菌处理后的发酵污泥是提高剩余污泥发酵产酸量更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活污水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10):153-157
城市生活污泥产量日益增加,污泥处理问题也日严重。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如填埋、投海等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更优化地对污泥进行减量化和资源化将是今后污泥处理研究的重点。针对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常用的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对目前的污泥处理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应用概述,为污泥的合理处理和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污泥的处理处置是一项关系民生的社会化工程,由于前些年对污泥处理的忽视,导致污泥引起的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对现阶段污泥常用处理处置的各种工艺与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对各种工艺及处理措施技术的优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兴污染物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厌氧发酵产氢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污水处理过程中新兴污染会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污泥中,影响污泥的后续处理。总结了抗生素、表面活性剂、工业添加剂、溴系阻燃剂(BFR)4种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污染现状,阐述了新兴污染物对污泥发酵产氢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作用机制。同时,分析了新兴污染物在污泥发酵体系的降解转化规律。最后,对今后污泥中新兴污染物的研究做了展望,以利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