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分析了长寿区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的特征,探讨了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对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影响,通过绘制EKMA曲线指出臭氧生成的主导因素。文章设置4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点分析了长寿区环境空气中的VOCs含量,结果表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以及芳香烃类是长寿区挥发性有机物中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和的32.28%和25.52%,其中芳香烃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结合PMF模型对VOCs以及臭氧进行了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是长寿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据VOCs排放总量的56%和18%,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率分别为46%和2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臭氧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危害,主要包括对挥发性有机物的介绍、VOCs对环境的危害,同时介绍了VOCs的来源,挥发性有机废气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严重危害,文章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然后对有机废气的技术原理及应用进行了介绍,主要有回收法和分解法两种方法,其中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技术和燃烧法、生物法、电晕法、生化法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室内空气污染问题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成分复杂,来源广泛,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中国近十年来室内VOCs在来源、浓度水平、影响因素及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室内建筑装修材料、人类活动及室外污染等来源都会影响VOCs的室内浓度;中国住宅内甲醛、苯等VOCs污染普遍存在,家具市场是甲醛污染最高的公共场所;VOCs浓度受到温湿度、通风和装修时间等因素影响;中国室内部分VOCs对人体健康影响评估值超过美国环保署可接受水平.调查更全面的室内VOCs数据,探索对各类因素影响机制,提出更有效降低VOCs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措施将是未来室内空气治理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前体物之一,大量排放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是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必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从完善自动监测体系、加强行业排查整治、推进化工与石油行业工艺升级、督促行业末端有机废气收集处理、监督责任落实等方面,论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水质异味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钱塘江杭州段表层水体为研究对象,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液液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12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分析其污染特征,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4个监测断面表层水样定量检出17种化合物,检出质量浓度范围为0.01~1.21μg·L~(-1),属于低污染水平;二氯甲烷检出浓度最高,检出量占检出总量的36.3%,是主要贡献因子.异味事件发生期间,VOCs和SVOC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发生前3个月或后3个月,高出幅度达2.1~4.6倍,体现了极强的外在源输入性;利用EPA推荐方法对通过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摄入钱塘江水体中VOCs和SVOCs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非致癌风险指数ΣHI介于2.4×10~(-3)~3.6×10~(-2),总致癌风险指数ΣR介于1.9×10~(-7)~1.0×10~(-6),均属于社会人群可接受区间,因此尽管异味事件发生期间的ΣHI和ΣR均显著高于发生前3个月或后3个月,但其检出的VOCs或SVOCs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非致癌或致癌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6.
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而SOA又是城市大气细粒子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大气细粒子PM2.5的贡献不容忽视。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城市大气中VOCs排放源以及来源解析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中人为源来自汽车尾气、燃料挥发、石油化工、涂料的使用和生物质燃料燃烧等,天然源来自植物排放;主要的排放源是汽车尾气、燃料挥发、涂料的使用。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解析方法主要为PMF、PCA/APCS受体模型。天然源主要来自于植物排放,其中排放量最大的VOCs是异戊二烯和单萜烯;人为源中最主要VOCs为苯和甲苯等芳香烃以及乙烯、异戊烷、异丁烷、丙烷、异丁烷、乙烷、正丁烷等低碳烷烃烯烃。这为进一步开展VOCs源解析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发现天然源中对SOA贡献最大的是异戊二烯和单萜烯,人为源中芳香烃(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甲苯、乙苯、1,2,4-三甲苯、邻二甲苯、1,3-二乙苯)、烯烃(蒎烯)、烷烃(正十一烷)对SOA的生成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珠海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和影响,制定有效的臭氧控制政策,本研究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仪/火焰离子检测器(Online-GC-MS/FID)于2016年9-10月对珠海市大气中96种VOCs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珠海市大气VOCs的组成特征、日变化趋势、来源及其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大气VOCs中烷烃的体积混合比最高,其次为芳香烃;烷烃、芳香烃日变化趋势明显,具有双峰特征;珠海市大气中丙烷、异戊二烯和芳香烃分别来自于液化石油气(LPG)、天然源和工业排放.通过反向轨迹分析发现,来自珠三角内陆地区的气团传输对珠海VOCs污染具有重要贡献,其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影响主要来自芳香烃.VOCs活性分析表明,芳香烃和烷烃是珠海市OFP的最主要贡献者,其中甲苯、间/对二甲苯和乙烯是对OFP贡献最大的物种,因此控制人为源VOCs排放是未来珠海市臭氧污染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兰州市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采用实时在线监测仪器TH-300B (GC-MS/FID)等多种设备联用,于2021年7月开展为期1个月的综合观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总挥发性有机物ρ(TVOCs)为99.77μg·m-3,烷烃占比最大,其次是芳香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炔烃和卤代烃占比较小,各组分浓度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特征.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前10种物质贡献率占57.3%,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前10种物质贡献率占93.10%,以芳香烃和高碳烷烃为主,其中,甲苯和间/对-二甲苯对OFP和SOA贡献最大.采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污染来源解析,其中工业溶剂源(22.25%)、油漆涂料源(21.70%)和机动车尾气源(16.25%)是研究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基于污染源排放清单法,2017年兰州市VOCs排放量为94761.6 t,主要来自溶剂使用源和移动源,贡献率分别为56.70%和18.03%.因此解决兰州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实现O3和PM2.5协同控制,应以工业溶剂排放和机动车管控为主,重点减少VOCs中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芳香烃化合物排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乌梁素海水体与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特征和风险水平,对乌梁素海7个点位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中SVOCs的总浓度为449.7~691.0 ng/L及144.4~587.5μg/kg;多环芳烃(PAHs)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所有样品中发现的主要污染物;其他SVOCs未检测到或仅检测到微量。水体与沉积物中PAHs污染主要来自石油源及煤炭、生物质燃料燃烧混合来源;PAEs污染主要来自塑料和化工工业,以及生活垃圾;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总体上呈低风险。从饮水和暴露接触的角度,乌梁素海呈现的健康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VOCs挥发性有机物具有成分复杂、不稳定性、危害大等特点,处理难度较大.文章分析了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现状,重点探讨了VOCs挥发性有机物回收、销毁和联合治理技术,以及不同技术应用原理,优势及不足,为实际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前体物质,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石化行业是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监管的重点行业,但是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排污节点多,环境监管非常困难。文章从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环境政策、排放节点、治理技术、现场环境监管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为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现场检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燃煤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为了降低VOCs的排放量,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催化减排技术。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当前工业燃煤废气挥发性有机物催化减排技术的进展情况,探讨了不同技术的应用方法,显著减少了VOCs的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城乡结合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周裕敏  郝郑平  王海林 《环境科学》2011,32(12):3560-3565
采用低温固体吸附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北京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分析,对城乡结合地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水平、时空变化、来源等进行了研究.所有样品共检测出挥发性有机物265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平均浓度为431.7μg·m-3,苯系物和烷烃是本地区大气环境中含量最为丰富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分别为248.1μg·m-3和130.5μg·m-3,烯烃11.7μg·m-3,卤代烃22.4μg·m-3,含氧化合物18.6μg·m-3,所占比例分别为57.0%、30.0%、3.0%、6.0%和4.0%;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是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机污染物在交通早、晚高峰时期出现较高浓度水平,VOCs浓度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源分析表明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有机动车尾气,油气挥发排放,黏结剂和溶剂利用以及植被排放等,贡献率分别为53.4%、20.1%、11.0%和5.93%.  相似文献   

14.
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吸收法作为一种重要的VOCs末端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强、二次污染少、投资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吸收剂与吸收设备是制约吸收法处理VOCs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介绍VOCs的危害及常见治理技术的基础上,简述4类常用VOCs吸收剂(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及离子液体)与2种常用VOCs吸收设备(填料塔与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的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VOCs吸收剂再生与重复利用的方法。最后,针对吸收法处理VOCs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珠三角地区夏、秋季O3污染频发,科研人员在其城市地区已开展多项VOCs观测研究,但对珠三角背景地区的VOCs组成和来源认识不足.本研究于深圳市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鹏半岛开展VOCs多点位同步监测,初探该背景区域VOC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区域VOCs浓度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观测期间平均总VOCs(TVOCs)浓度为27.4×10-9(体积分数,下同),最主要的组分是含氧有机物(OVOCs)、烷烃和卤代烃,浓度合计占80.4%;OVOCs、芳香烃和烯烃是臭氧生成潜势(OFP)和羟基自由基损耗速率(L·OH)占比最高的3类组分,总OFP为86.5×10-9,合计L·OH为8.6 s-1,需重点关注乙醛、异戊二烯、丙醛、正丁醛和间/对-二甲苯等高活性物种.整个区域气团较为老化,受到来自东北方向气团区域传输的影响.解析出VOCs主要的5个来源为车辆排放、溶剂和其他工业源、二次...  相似文献   

16.
邯郸市秋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中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是形成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通过对2017年10月1-31日邯郸市秋季环境空气中56种VOCs污染物进行在线监测,结合PM2.5、O3、NOx等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邯郸市VOCs质量浓度水平、时间变化特征、化学反应活性和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邯郸市ρ(VOCs)变化范围较大,为49.1~358.4 μg/m3,平均值为(102.2±45.8)μg/m3,VOCs的主要组分为烷烃和芳烃.ρ(VOCs)与ρ(PM2.5)、ρ(NOx)均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和0.7;而ρ(NOx)与ρ(O3)呈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邯郸市VOCs中各类组分化学反应活性大小依次为烯烃>芳烃>烷烃>炔烃,并且国庆期间(10月1-7日)VOCs化学反应活性小于非国庆期间(10月8-31日),烯烃和芳烃对O3的产生占主导地位.应用主因子分析法对邯郸市VOCs来源进行解析发现,溶剂使用和燃料挥发源、汽油车排放源、工业源、柴油车排放源和燃烧源是VOCs的主要来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6.7%、15.5%、8.0%、6.6%、5.1%.研究显示,减少邯郸市大气中ρ(VOCs)应以控制溶剂使用和燃料挥发源、交通排放源(汽油车排放源和柴油车排放源)为主.   相似文献   

17.
杭州湾北岸36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杭州湾北岸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反应活性和潜在来源,采用GC-FID在线监测系统对杭州湾北岸环境大气中的36种VOCs开展了为期1 a(2017年12月-2018年11月)的连续观测,采用LOH(VOCs的·OH消耗速率)和OFP(O3生成潜势)2种方法估算了大气VOCs的反应活性,并利用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和CPF(条件概率函数)模型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①φ(VOCs)小时平均值在冬季(26.47×10-9)最高,夏季(9.76×10-9)最低;全年φ(VOCs)小时平均值为21.24×10-9,其中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的贡献率分别为33.24%、34.13%、15.63%、17.00%;φ(烷烃)、φ(芳香烃)和φ(卤代烃)呈较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φ(烯烃)和φ(炔烃)无明显昼夜变化趋势.②大气VOCs的总LOH和OFP分别为9.39 s-1和220.57 μg/m3,KOH(·OH反应速率常数)和MIR(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7.34×10-12 cm3/(molecule·s)和3.31;KOH和MIR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与间/对-二甲苯的KOH和乙苯的MIR系数接近,表明大气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较强;VOCs关键活性物种为异戊二烯、乙烯、丙烯、甲苯、二甲苯和顺-2-丁烯.③特征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杭州湾北岸大气存在老化现象,异戊烷和正戊烷受煤燃烧源影响较大,二甲苯和乙苯受溶剂排放源影响较大,甲苯和苯除受机动车尾气影响外,还受其他排放源影响.④PMF和CPF模型来源分析表明,大气VOCs主要来自石化工业源、燃料挥发源、生物质燃烧和煤燃烧源、机动车排放源和溶剂使用源,其中,机动车排放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其他源主要来自西北、西和西南方向.研究显示,杭州湾北岸大气VOCs来源复杂,受周边工业区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北大园区室内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1997年3~5月,对北京大学校园区内多处师生住所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房屋内总VOCs浓度在220~2000μg/m3范围内;通风条件、季节变化、人为活动对室内VOCs浓度水平起着重要影响。室外空气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室内VOCs浓度高低:室内多种芳香烃和烷烃主要来自于室外汽车尾气的排放,其贡献率为76%~92%。   相似文献   

19.
徐晨曦  陈军辉  姜涛  韩丽  王波  李英杰  王成辉  刘政  钱骏 《环境科学》2020,41(12):5316-5324
2019年6~9月在成都市区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在线观测,研究夏季VOCs浓度水平、变化特征、臭氧生成贡献(OFP)及来源贡献.结果表明,成都市区夏季TVOCs(总挥发性有机物)平均质量浓度为112.66 μg·m-3,烷烃(29.51%)和卤代烃(23.23%)为主要组分;VOCs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上午10:00~11:00,受城市机动车、油气挥发和工业排放影响;夏季VOCs的OFP贡献中芳香烃贡献率(42.7%)最高,其次为烯烃(27.4%),关键活性物种为间/对-二甲苯、乙烯、丙烯、邻-二甲苯、异戊烷、环戊烷和丙烯醛等;使用PMF受体模型进行来源解析表明,移动源为成都市区夏季VOCs的主要贡献源,贡献率为34%,其次为工业源(17%)和油气挥发(14%),溶剂使用源和天然源分别贡献11%和13%.因此,机动车和工业排放为成都市区VOCs的重点控制源,同时溶剂使用及油气挥发等污染源的管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陈清  余刚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616-620
分析了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特征、污染状况等,并阐述了VOC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的VOCs污染控制标准,以及源头控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主要的污染控制对策。据文献统计表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VOCs,污染控制标准及源头控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主要的污染控制对策。据文献统计表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VOCs,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亦十分明显,应引起重视。在污染控制策略上,应先从源头加以控制,同时保证室内环境有很好的通风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应用新的污染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