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极为必要,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叙述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主要方法和工程措施,综合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才能使矿山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整,从而保证修复后矿山生态环境系统自然维持,达到矿山生态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矿山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基,推动实现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文章主要对矿山生态环境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着重对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进行研究.通过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改善区...  相似文献   

3.
4.
矿山高陡边坡生态修复难度较大,为切实优化生态修复效果,工作人员应该在明确项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匹配策略予以修复治理。本文主要结合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先分析了项目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又具体论述了常用的矿山高陡边坡生态修复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需要拓展外延,与绿色采矿、资源循环利用等结合起来;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培育生态修复产业并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以保证矿山生态修复的可持续;需要树立矿山生态修复的更高目标,与矿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后矿山时代需要等结合起来;应增强矿山生态修复的使命感,将之与新农村建设、矿山景观建设、生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资源深加工产业等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6.
绿色家园、绿色产业、绿色生活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期盼,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矿山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和无序利用,导致矿山区域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地质地貌变形、植被损毁,水土变异污染、甚至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等。因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已被党和国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深刻认识矿山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态势下,探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对实现矿区及周边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产业与经济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不同工业部门对矿物的需求有所增加,促使不同地区的开采量逐渐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开采难度。再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因此,山地生态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发展指标进行工作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分析造成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的因素。为了提高居民生态环境质量,文章研究了矿山生态的养护、恢复和管理方法,分析了矿山生态恢复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矿山生态系统的养护和恢复方法。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来研究当地的环境和生态。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其工作的成效和质量对于国家战略布局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文章试从“山水林田湖沙草”生命共同体角度,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矿山地形地貌重塑技术、矿山景观再造技术和矿山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基于“全面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矿山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矿山的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就山、水、林、田、湖、草6类自然要素的生态内涵、内在作用及联系进行了阐述。研究了矿山开发对生态的影响,一方面,按开采区、非采矿区与间接影响区分别探讨了矿山开发给自然要素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山地自然要素分析了矿山开发引发的链式生态损害。综合各自然要素的生态修复要点,明确了严抓源头、因地制宜、生态持续的矿山生态修复基本原则,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视角的生态修复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要素层、指标层及因子层三级指标,并在对山地矿山生态损害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模式,构建了山地矿区生态修复评价的详细指标体系,旨在推动绿色矿山发展规划与生态修复规划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在该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开采或废弃矿山治理恢复率仍远低于国际水平. 为了提升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能力,本文对国内外基于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 结果表明:废弃资源利用、指标权属交易、新型产业导入是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要素整合、区域统筹、产业融合是主要路径. 各地区在实施过程中通常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模式、多路径组合的方式推进,以达到资源的多元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多重显化. 总体而言,我国依托矿山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健全成效评价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修复矿山生态产品价值更加有序高效转化.   相似文献   

11.
陈思思  董滨  徐祖信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2):5734-5747
对矿山土地的破坏、污染与危害进行了调研和回顾,详细介绍了矿山土地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植物修复技术,以及含硫矿山所特需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原位阻断技术,分析其优缺点及使用条件.研究得出矿山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依据,通过一系列技术阻断污染,修复与改良表层土壤后建立植被,最终实现生态修复.指出提供足够的、符合需求的植物生长基质是矿山土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要素.进一步提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具有替换客土、预防AMD产生、阻断矿山重金属污染、为矿山土地补充维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强化矿山土地保水保肥的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待修复的矿山面积,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施用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因此,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在矿山土地生态修复的应用上具有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承担的重点科技专项——“油页岩废渣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研究”近日通过了专家组的科研项目结题验收。专家组表示,该研究成果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矿山开采地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3.
结合采石场综合整治项目环境监理的工作实践,概述其环境影响,阐述了采石场综合整治项目环境监理的过程及成效,并总结环境监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2,(1):102-112
通过对南安市废弃矿山的遥感影像资料解译和实地调查,发现南安市废弃矿山损毁的土地多达945处,多数具有破坏强度大、面积广的特点,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合理安排地方资源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配置,根据南安市废弃矿山的特点及其造成的主要危害,遵循“生态优先、安全优先、自然恢复优先”原则,从自然恢复能力、地质安全、对流域的环境影响、视觉污染多个维度对废弃矿山进行了修复时序评价,为南安市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伟中  万云兵  庞金满  麦恩健  高洋 《环境》2005,(Z1):170-171
以佛山市南海区采石场及其所处自然环境为基础,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对采石场的生态恢复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开展采石场自然生态恢复技术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不是简单的植被恢复,而要强调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矿山生态修复决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要考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系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离子型稀土矿山开采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土壤生态修复是矿山环境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选择江西龙南足洞稀土矿区,在实验基础上开展矿山土壤生态修复。通过往矿区土壤中添加天然修复材料熟石灰、沸石、凹凸棒土和有机肥(0.5∶5∶5∶1∶0.2),改良原始土壤。改良后的土壤装入生态袋中,筑成稳固的生态护坡。护坡上按比例播种草、灌木种子,马道上种植经济林木。栽种植物能够在修复的土壤中成活,长势良好。离子型稀土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成功实现了矿区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并有望产生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矿山治理途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尾矿库坝体地质安全和生态修复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本文结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新闻媒体相关报道,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梳理了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修复特别是尾矿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标准储备不足和恢复目标不明,同时提出对策建议:制定尾矿库生态环境监管标准政策、严查尾矿库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建立健全尾矿库生态环境治理长效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阐述了边坡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常用的16种边坡生态恢复技术,总结了其试用条件与优缺点。另外,指出了我国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修复领域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更经济更快速的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矿山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基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矿山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并对以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