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中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具有饮用水源、栖息地、水产品供给、人文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邛海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出现了面源污染严重、区域水质恶化、泥沙淤积、湿地萎缩、面积减少等环境问题,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加重。本文针对流域主要环境问题,探讨并提出了邛海生态环境保护以湖泊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以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实施生态调控、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举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鲁晓阳 《四川环境》1999,18(1):72-74
本文对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危机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陈海堰  吴文娟 《四川环境》2004,23(1):28-30,41
本文以重庆市近几年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对重庆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环境质量问题、库区淹没区环境质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同时从经济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实施重点工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对策,以维护和建设重庆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张硕 《四川环境》2003,22(6):51-53
本文分析了喜德县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其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7.
马国鼎 《青海环境》2006,16(3):114-116
乐都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农业大县,搞好浅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对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乐都县浅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和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登市是我国北方沿海比较典型的快速发展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在我国北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又一严重障碍,本文针对文登市农村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其产生根源与综合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萍 《青海环境》2005,15(2):72-73,83
文章围绕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今后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和县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简要展示了当地粮食生产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着重阐述了目前粮食产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环境角度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钟业喜  刘影 《四川环境》2003,22(1):46-48,54
鄱阳湖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大农业的优越条件。本文通过对湖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指出湖区农业的非良性循环特性,提出防洪、抗旱、治涝、血吸虫病治理等对策措施,为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度的量化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栾贵勤  刘超  张可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46-348,F0004
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其根本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运行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和江西崛起中都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植被改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然而受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已变成微咸湖,且受到一定的有机污染,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强对博斯腾湖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已迫在眉睫,针对博斯腾湖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植被,才能确保湖区资源的持续利用。可考虑采用下列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在湖周围发展荒漠植被,乔,灌,草相结合,可选择胡杨,柽柳,沙刺,梭梭,沙棘等种类;(3)保护芦苇植被,大力发展其他水生植物,研究表明,水面上有水生植物生长时,其蒸发蒸腾量低于自由水面的蒸发理,而且降低了水体的矿化度并净化了水体,并且可为养殖业提供大量优质饲料,利用植被改善博斯腾湖的生态环境,投资少,效益明显而持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洞庭湖区资源环境特征,分析了与农业开发有关的区域生态经济问题,推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洞庭湖湿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湿地资源集中地之一,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文章分析了东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类型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持续开发湿地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全面开发湿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应,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产潜力大.但由于盲目开发、泥沙淤积和环境污染,导致野生动植物生境被破坏,生物生产力下降,并造成物种灭绝.因此,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加大投入,保护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采取强有力措施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利用模式和具有湖区特色的产业结构,对洞庭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从考察洞庭湖湿地生态特征入手,探讨了"平退"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通过"平退"防洪标准较低或影响江湖行蓄洪水的洲滩民垸以扩大江湖槽蓄来提高江湖调蓄洪水的能力,"平退"工程不但不会破坏湖区湿地生态环境,反而会使湖洲草滩及候鸟等越冬环境得到稳定和改善.同时,提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参考《2007年度温郫都生态示范区环境质量报告书》[1],对温郫都生态示范区的考核指标达标情况、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测评情况、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概述,温郫都生态示范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指标要求,部分指标明显优于国家考核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定量测评结果为优,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示范区生态荷载超载。生态示范区建设对生态县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生态建设进展及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生态建设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目的,通过统一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参加生态建设的实践经验并整理了近几十年来有关生态建设研究的主要著作和论文,概括国内主要的工作,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