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地震灾害导致企业资产遭受损失,为了科学合理的制定灾区企业恢复生产和重建工作的计划,需要对企业灾害损失进行快速的评估.本文从统计的角度提出了一种估算灾区企业固定资产损失情况的方法,并以汶川地震为例对此方法进行效验.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的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MS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我国对这个巨震未能作出预测,于是国内外各界对地震预测问题议论纷纷.笔者经过地震现场的调查与深入思考,认为汶川地震前是有异常的,之所以未能作出预测,根本上是因为地震预测的科学难关尚未突破,但还有与我国目前地震监测与预测工作上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有关;同时还认为,汶川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因为我国有规模宏大的地震监测台网,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取得了一定成功预测的经验,因此对未来的某些地震仍可作出成功预测并取得显著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期间天津地震前兆台网运行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发生后,天津市地震局迅速进入应急体制,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监测中心、预报中心全体人员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了汶川地震期间天津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监控、数据管理、台站综合评比、数据服务、总结评估等项工作,以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陕西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国家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全国一体化的地震应急与救援指挥技术体系,其中包括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在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中,陕西省地震局现场应急技术系统重点完成现场通信保障、协助现场考察等工作任务.通过对现场工作的总结分析,旨在把汶川8.0级地震现场工作中应急技术系统一些好的做法继续发扬,对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参考建议,以便日后现场应急系统能更好地为大震现场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看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6.
对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的特点,信息公开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及总结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经验,为我国在危机突发时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汶川8.0级地震崩塌、滑坡的发育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崩塌、滑坡对灾区造成的影响巨大,阻塞河流、破坏道路,造成的次生灾害比较罕见,也比较典型,本文将对部分地区由于本次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危岩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痛损失.尤其是破坏面积大、危害范围广的特大型滑坡,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而且潜在危险性仍然存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搜集统计了汶川地震区的特大型滑坡并对其分布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在龙门山断裂集中释放.北川位于龙门山断裂的北段,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在主断裂方向北川县城可观测到两条断裂,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地表破裂,走向均为北东30°~50°,主断裂方向地表破裂约10 km,具有明显挤压逆断层特征,上盘以60°~80°高角度向北东逆冲,断层垂直位移量3~4m,水平位移量0~2 m.主断裂的地表破裂集中位于两个地层的不整合面上,上盘为寒武系细砂岩、砂页岩,下盘为泥盆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另外在北川县城北部发现次级断裂一条,走向北西30°,地表破裂长度约4 km,表现为正断层特征.这些破裂都直接或间接受地下深部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天水地震台流体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水台(包括子台)2008年流体资料分析,在汶川8.0地震前天水流体资料短临异常明显,同震效应突出。模拟水氡观测震前1~3月开始出现异常,5个测点基本同步变化,其特征表现为测值迅速下降,然后出现转折,在上升过程中发生地震。数字化水温资料则出现同震效应,表现为水温测值大幅下降或上升,然后在几小时内恢复。数字化水位资料出现了震后效应,表现为测值持续下降,逐渐放缓下降速率,并保持低值未恢复到原来状态。通过总结分析天水台流体资料异常,对天水台及邻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震害和发震原因,根据汶川地震及其他地震灾害的经验,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工程地震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工程抗震设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加强和重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工程结构防震抗震能力,为灾后重建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侧面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机理,即:先利用GPS资料研究地表的变形场,然后运用数值方法对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一个剖面进行模拟.文中的计算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地区地表的主应变率的方位与该区域的地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形变量值很小,表明断层处于闭锁之中;②对地震发生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等效应力及变形能量密度在空间分布由分散状态逐步向龙门山地区集聚,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复发周期约为3 163年.因此,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本文的研究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成因可能为:随着印度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不断挤压碰撞,青藏高原隆升后形成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铲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的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再加上断层附近介质刚性大,这就导致该断层的闭锁程度增高;但另一方面随着高原东流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龙门山下部地壳囤积的东流物质不断地向斜上方推挤龙门山断层上盘,这样会导致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发生地震.最后,针对这种发震机理的新型地震,提出了今后关于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地震危机事件特征以及管理人才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危机管理人才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并试探着提出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强、破坏性和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面对如此巨灾大难,中国在救灾观念、政策、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汶川抗震救灾呈现出新特点:在救灾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救灾信息公开透明;救灾方针强调开放性;救灾呈现国际性;救灾捐赠广泛性和多样性;注重心理救助;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汶川抗震救灾所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灾机制对于中国救灾机制的创新和公民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地震异常信息是否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手段中有明显的异常体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用收集到的全国“十五”地热观测网中的190个地热前兆观测点的数据资料,对汶川8.0级地震的映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个观测点震前有前兆异常,86个观测点有同震响应及震后调整。其中有前兆异常的观测点仅占16%,震中距〈1100km出现前兆异常观测点占全部异常点(30个)的77%,占震中距〈1100km观测点(83个)的28%。由此分析了我国地热观测的现状及预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观测孔勘选不理想有待筛选改进,数据资源私有应在全国及时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图书馆的恢复重建与职能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给灾区的图书馆事业带来重创,全国图书馆界、灾区各类图书馆及其他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进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图书馆通过及时地宣传、报道、捐款捐物、对民众进行心理干预、编制发放抗震救灾小册子等行动,再加上国家立法的有力支持,进行自救与协助重建,为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巨大,影响范围广,继发灾害多等特点,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对我国现有的地震应急后勤保障工作是一次全面的检查和考验。根据军队在地震灾时后勤保障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物资储备机制,夯实后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完善交通运输机制,提高后勤物资输送能力的方针。针对医院后勤保障在灾时遇到通讯保障能力不足、信息报送滞后、医疗环境差、医疗设备陈旧、物资储备不足等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