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开采,资源已近枯竭,即将陷入可持续发展危机,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研究生态规划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抚顺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及近年的规划举措,得出了城市生态规划是推进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这一结论,并分析了该结论的广泛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部门的自强机制导致城市人力资本集中于资源型产业,进而造成资源型城市中低技能劳动者增多,使新兴产业对当地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可能会导致城市面临失业问题。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资源型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为验证该影响的内在机制,分别根据教育水平和制造业占比对城市进行三重差分回归。结果显示:城市转型导致资源型城市劳动力需求下降6.9%;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的转型是导致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检验发现,教育水平更高或制造业占比更高的城市受转型政策的影响更小,从而可以从侧面证明资源部门的自强机制使新兴产业对当地劳动力需求下降。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2019年158个地级市样本数据,运用非径向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城市低碳转型的动态评估指数,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产业转型政策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不断提升,低碳转型进程加快,但相较全国平均水平依然较低,且区域、类型差异明显;(2)产业转型政策显著推动了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提升,低碳转型的动态政策红利持续增强;(3)产业转型政策对资源型、复合型以及集群式城市的低碳治理效果显著,对老工业基地和单一式城市效果欠佳;(4)政府推动下的产业转型政策主要通过结构升级和绿色创新机制助推城市低碳转型,集聚经济机制短期内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引入产业多样化指数和产业专业化指数,综合探讨陕甘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得到2011—2020年陕甘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综合得分及分布、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以及三省区各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陕甘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差异。(2)研究期内陕甘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仍以东西方向为主导。(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了研究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发展演变态势及驱动因素,可为其持续优化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基于此,以2004—2018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选择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高铁开通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高铁开通对沿海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其经济增长影响却并不明显,而与之相比,内陆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受高铁影响并不明显,其经济增长受高铁影响比较显著;高铁开通对不同发展周期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用也存在异质性:高铁开通对成长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成熟型、衰退型资源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并不明显,与之相比,高铁开通对成长再生型和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明显,而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等困境。因此,推进其转型发展是新时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本文以19个资源衰退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转型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和驱动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是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的单变量必要条件;(2)资源衰退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存在经济发展驱动型、环境—文化驱动型、环境—能源—文化驱动型及环境—经济—文化驱动型4种类型;(3)阻碍旅游转型发展的因素类型共有环境—经济抑制型、环境—经济—文化抑制型、文化禀赋抑制型及经济—文化抑制型4种。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资源型城市的学术研究,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城市旅游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严重;失业率高,再就业率低;循环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恶化、城市吸引力下降等社会问题,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资源型城市2003—2018年面板数据综合测度城市转型绩效,采用空间马尔科夫链、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特征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逐渐提升,与此对应的是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四种类型资源型城市之间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成熟型城市贡献最大;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发展格局由以跨越区为核心的“多点式”零星分布向先行区为核心的“组团式”聚集形态演变。(2)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在不同时期存在状态转移的可能性,具有滞后区、起步区、跨越区和先行区4个趋同俱乐部特征,空间马尔科夫链表明转移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关联性,状态转移通常出现在相邻等级之间,较少有“跳跃式”转移现象,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特征。(3)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存在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空间区位的异质性特征,经济产业转型、社会生活转型和生态环境转型是发挥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政策冲击分析表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对城市碳减排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9.
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化娱乐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2010—2019年面板数据,在构建综合指数测度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成效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文化娱乐业对经济转型的作用。结果表明:文化娱乐业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在文化娱乐业发展初期,文化娱乐业的过度发展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当文化娱乐业密度跨过拐点(5.104个/万人)后,经济转型成效会随着文化娱乐业的发展而提升;文化娱乐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有效促进邻近城市经济转型,且邻近城市经济转型的提高会带动本市经济转型。研究结果有望为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广西合山市为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及战略方式,探讨了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矿山公园的建设规划及效益分析,可为同类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及矿业遗迹合理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中国20多年来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演变和不同阶段的转型发展重点,并分析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演化路径,基本遵循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行政干预”“行政引导”到“综合治理”的变迁,国家角色不再以单一化的行政干预方式出现,而是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合型关系系统推进政策治理,施策对象逐步扩大,施策领域呈现精细化、专业化的演化特征。综合来看,政策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解困阶段、分类治理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2)当前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富集城市创新发展、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政策框架。从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衰退问题入手,重点关注两类特殊困难地区,同时面向未来规避资源富集地区发展路径依赖,构成了全方位的政策引导体系。(3)各资源型城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和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的转型发展模式。(4)在新时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碳减排任务大、经济增长乏力、特殊地区发展困难等严峻挑战,亟需全力破解重点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的增长与收缩面临着内外部条件的系统性重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摆脱“矿竭城衰”的历史宿命,实现城市人口的正增长,目前尚缺乏经验证据。本文采用2010—2020年116个资源型城市的截面与面板数据,定量刻画了资源型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变轨迹,并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转型对人口增减变化的相关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六成以上的资源型城市在研究期内表现为收缩状态,呈现出“一带两片”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短期内均对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增长表现为挤出效应,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转为正向,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补偿效应暂未显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在短期内可促进资源型城市人口的增长,但长期来看并不显著。基于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以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为重要突破口,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长期主线,基于地方比较优势实施产业延伸与产业更新并行战略,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应强调战略差异化。  相似文献   

14.
吴康 《自然资源学报》2023,38(1):269-270
<正>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是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和资源型产品生产输出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和特殊类型区域。作为中国资源能源供应的主体和基础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都贡献了重要力量。但因资源依赖性,资源型城市(地区)往往陷入“因资源而兴、受资源所困”的“资源诅咒”。放眼中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仍然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核心内涵,采用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思想方法,概括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绩效特征,进而构建包括“资源依赖、经济水平、生态效率、社会福利、创新驱动”五方面关键特征的五维评价法,选择能够准确反映经济转型关键过程和结果的少数关键参数作为评价指标,运用脱钩分析、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回归分析、耦合度模型、熵权法、典型相关分析等计量模型,使绩效评价结果与经济转型真实机制相一致。以东北地区7个典型煤炭城市作为案例,运用五维评价法对这些城市2003年以来的经济转型进行绩效评价。结果发现:从转型效果看,7个城市都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其中辽源的第二产业发展绩效较好,辽源和阜新的产业演替绩效较好;从转型质量看,生态效率均显著提升,其中辽源、阜新、双鸭山提升了经济相对发展水平,实证检验表明7个城市的经济转型中,改善经济对社会福利的支持力不够;从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看,7个城市的科技和创新水平都严重不足,经济增长趋缓,都未能实现经济转型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6.
民生满意度评价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测度的终端体现,对于改善转型绩效、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民生满意度为视角,从居民生计、公共服务、民生环境、文化消费4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专家群决策及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顾客满意度评价法对黄石这一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进行测度并进一步揭示被调查群体的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民生满意度的黄石市转型绩效测度值为4.17,总体上处于"优秀"等级水平,但在某些局部指标上仍略显不足;2)黄石市转型绩效存在由被调查者特征而引起的群体和区域差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庭年经济收入群体对转型民生满意度评价不同,并呈现一定规律;从区域差异来看,铁山区、大冶市等传统老矿区依托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支持,转型民生满意度绩效值相对较高,西塞山区、下陆区、黄石港区等中心城区历史包袱沉重、转型升级民生满意度暂时落后,以阳新为代表的农业县市,民众对于转型的认知和感受相对滞后,转型升级民生满意度居末;3)黄石市转型的民生满意度赋值与其物质产出绩效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可达性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效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交通联系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我国69座资源枯竭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日常可达性指数表征城市对外交通联系水平,利用工业替代产业产值反映经济转型发展程度,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可达性对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效的作用机制,揭示不同可达性水平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规律与特征。研究表明: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可达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可达性水平对资源枯竭城市工业替代产业规模与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达性通过影响民营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技术产业等因素间接地推进或阻碍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鉴于此,各地结合可达性水平差异,适宜采取不同的转型模式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则是精准制定产业转型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2008—2017年我国24座资源枯竭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方向、速率及水平三方面测算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状况,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多数资源枯竭城市主要向第三产业转型,少数城市注重培育多产融合的转型模式;(2)我国资源枯竭城市2013—2017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率整体较2008—2012年快,转型升级速率呈加快趋势,但各地区及城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3)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整体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东部较高、中西部和东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4)就业总人数、财政支出占GDP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人口比例对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正向影响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负向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9.
梳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能源转型路径,总结其能源发展经验,以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及能源转型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以太原市为例,通过相关数据及资料剖析,发现太原市能源呈现供应结构单一、工业发展长期依赖煤炭、清洁用煤程度较低、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不足等特点及问题.基于我国国情及能源发展指导思想,结合能源转型经验,提出太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文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各方面变化的分析总结,提出以基础、经济、社会、生态4个要素为框架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根据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测量各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自身转型和区域发展地位提升两方面的发展状态。之后对城市的转型效果进行分类分析,发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态势较好,但城市转型效果在空间上以及不同类别城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城市没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