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伤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关系到工伤劳动者权利的保护能否得到实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即工伤认定实行有利于工伤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倒置,但在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却发生改变,使得工伤认定中举证责任最终由工伤劳动者承担,立法目的和实际运行发生巨大偏差。从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构工伤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2.
工伤康复是我国"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在概念上、价值观上和作用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对于工伤康复制度的完善和提升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从工伤康复机构建设、环境生态系统、行为科学角度、职业能力建设、社会宏观层面等多通道、多层次介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途径及方法,以利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及工伤康复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视同工伤的情形《工伤保险条例》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规定在该条例第14条,共有7种情形;另一类是视同工伤的情形,规定在该条例第15条,共有3种情形。将可以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分为2种,且用视同工伤进行界定,似乎透露出视同工伤的情形在实质上并非是真正的工伤。  相似文献   

4.
为完整地了解总的工伤发生率,探讨工伤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在某厂调查了1988~91年工伤发生情况。用俘获——再俘获(C-M)方法估计总的工伤发生率。结果表明,若按安环科登记的工伤记录,四年共发生工伤200人次,粗发生率为10.0‰;但是,若用安环科和卫生科两个来源收集到的工伤人次数,以C-M的方法估计,总的工伤发生人次数为533,总估校正发生率为26.7‰。安环科工伤登记的工伤仅是全部工伤的50.7%,漏记率为49.3%。工伤发生率在年龄小于20岁和工龄小于5年的最高.工伤多发生在一年中的第三季度和三月份;一星期中,周一工伤最多;一天中工伤发生在早班最多,占58.2%,而发生在工作后1—2小时之间也最多,占23.7%,上午9—10点之间是工伤发生最多的时段(占17.5%)。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你好:本人2008年的时候受了工伤,当时单位口头答应认为是工伤,仅赔付了医药费,但没有申报工伤。现在本人要申报工伤,当地的工伤部门说是工伤申报时限一年内有效,现在已经不能补申报了。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易安网友  相似文献   

6.
<正>工伤认定直接关系到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认定工伤的情形错综复杂,时有不法用人单位"较劲",阻力多多。以下列举"四不"特定情形下的工伤认定,为工伤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时提供借鉴。劳动合同不签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工作证、工资单等证明材料,如果在工作中受伤,能否申请工伤认定?这是农  相似文献   

7.
实践中,常常出现劳动行政部门工伤认定引起的行政争议久拖不决,致使工伤雇员无法及时获得工伤赔偿,这与行政诉讼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工伤赔偿处理程序的设置有一定的关联。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工伤赔偿处理程序中,也是由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但是其具体的工伤赔偿程序及其司法救济与中国大陆制度多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排除工伤事由的概念、意义与种类排除工伤事由,是指劳动者所遭受的伤害,虽然是在工作中或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中造成的,但法律明确规定不属于工伤的情形。排除工伤事由适用于工伤认定,对确定劳动者所受损害是否属于工伤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工伤的范围。工伤是劳动者因工作原因而受到的事故伤害或所患职业病,以及立法特别规定为工伤的一些特殊情形,如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48小时内死亡的。除特殊情形外,劳动者所受伤害要认定为工伤,必须具备3个条件:(1)伤害。即劳动者必须存在伤害后果,这是认定工伤的前提条件。(2)工作与伤…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职工患了尘肺病等职业病,其申请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有哪些?应在申请主体、申请期限、申请材料等方面注意哪些问题?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当向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工伤认定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2010年12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对工伤认定的程序作出了新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规定了工伤认定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企业工伤风险分级是合理确定企业工伤保险费率,实现工伤保险事故预防功能的重要基础。在明确企业工伤风险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工伤风险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企业工伤风险的结构模型;通过对企业工伤风险评价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业风险灰色预测评价方法和个体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对企业工伤风险分级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汽车驾驶员受领导指派因公驾车外出执行任务,非完全自己责任发生交通事故受伤,按《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按工伤处理。以往有条款规定,比照工伤处理,这怎么解释?比照工伤与工伤的待遇有什么区别?比照工伤与工伤的医疗费用有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2.
工伤保险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工伤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伤职工在伤病治愈或医疗终结后,有可能伤病发生变化需要治疗,而且可能会在今后的求职中存在一定困难,可能会在工作岗位或工资待遇上受到影响。所以.《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不再负担工伤职工再次病发的医疗费用。劳动合同解除后,工伤职工为了生活都会再次就业.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是对工伤职工受伤部位需要再次治疗的补偿费用,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是对工伤职工再次就业遭遇困难的补偿费用。因此,无论什么原因解除劳动关系,工伤职工都应得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工伤预防的方向、定位、措施等处在探索阶段.为了顺利推进工伤预防,促进工伤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近年来积极、稳妥与创新性地对工伤预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等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按照《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广州每年工伤预防费直接用于工伤预防工作的费用约900万元.以工伤发生率单项指标来衡量,近3年每年工伤发生率同比降低13%,每年约减少工伤职工2 500人.而伤情严重的工伤职工,更可获得每人高达百万元的工伤医疗费,较好地维护了职工职业健康权.  相似文献   

14.
荆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创新求变理念推动工伤事故预防工作开展,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伤预防”模式落实工伤预防工作,以数据分析为支撑,将工伤预防培训云平台(安培空间App)、工伤预防培考一体机、工伤预防宣教体验车、工伤预防警示教育基地等现代化智能工具应用到宣教培训中,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林静 《劳动保护》2008,(5):75-75
2008年3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在广东从化举办全国工伤康复试点工作会,正式启动我国工伤康复试点工作。会上,工伤保险司司长陈刚指出,我国工伤康复试点工作以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工伤康复管理和服务模式,构建工伤康复的政策标准体系,培养工伤康复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做好康复试点机构建设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工伤补偿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在这个"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中,工伤职工面临的工伤康复困境有哪些,如何破解这些难题?2013年12月,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义联")发布了《工伤职工的康复、再就业与社会融入调研报告》。义联组织的这次调研活动历时4个多月,通过走访、电话调研、查阅文献等方式,对工伤职工的康复、再就业和重新回归社会的情况,以及有关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义联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工伤职工面临的境况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工伤劳动者因为工伤而陷入极度困难的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三人侵权引致工伤赔偿的立法尚待完善 造成劳动者工伤的原因,概括起来无非两种,即因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和非因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工伤。对非因第三人侵权造成工伤的赔偿,我国的法律规定非常明确,根据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工伤,工伤职工只能要求工伤保险赔付,  相似文献   

18.
郭晓宏 《安全》2010,31(11):1-5
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职业康复是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三大任务或职能,但对比近些年来政府立法的内容和相关科研成果的发表情况就不难发现,在我国,对工伤预防和工伤补偿的关注度要远远大于工伤职业康复,前者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务经验摸索方面都已有了较多的积累,后者则刚刚处于起步试点状态。  相似文献   

19.
鉴于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由于没有缴纳工伤保险,因此发生工伤事故后,都不会主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而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30日内只受理工伤者所在单位的工伤认定申请,不受理来自职工的工伤认定的申请,这样,不利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及时调查工伤事实,尽早将工伤事实的证据固定下来,为后期的工伤认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劳动科学》2004,(C00):81-82
为贯彻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合理确定工伤保险费率,促进工伤预防,实现工伤保险费用社会共济,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工伤保险费率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