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州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前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信息来源以互联网居多,口碑效应影响明显;旅游动机以娱乐消遣,放松休闲居多.苏州居民对苏州乡村旅游的感知处在一般到满意这一区间,满意度不高.因此,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加快乡村旅游市场培育,推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布局,提高居民乡村旅游满意度,是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以S-O-R理论为框架,结合感知互动性理论与价值理论,构建旅游网站中旅游经历分享行为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①用户在使用旅游网站过程中的感知互动性正向影响其对该网站信息价值的感知程度、自我呈现的满足程度和社会认同的满足程度。②用户对旅游网站的感知互动性会通过社会认同的满足促进用户的分享行为。③用户对旅游网站的感知互动性会通过信息价值感知和社会认同满足促进用户的分享意愿,而用户的分享意愿正向影响其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3.
对平遥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性质及程度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平遥古城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及其对旅游业的态度,比较了不同人口学特征及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对旅游业态度的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古城居民旅游感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运用社会交互理论和道科西旅游发展阶段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从四个维度研究了禾木景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大都持乐观的支持态度,旅游发展使居民的生计方式、收入水平明显改善;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的影响较小;对居民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弱,居民与游客的双向交流很少,旅游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目前还停留在经济层面,缺少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感知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严重时会使旅游产业遭到彻底破坏或陷于混乱.根据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综述,深入分析了地质灾害对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从旅游活动发生前、旅游活动发生过程中和旅游活动结束后等三个阶段提出重塑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地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得到高效恢复和重塑,使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水平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旅游动机所表现出的市场特征差异性,对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以及促进旅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市场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苏州市入境旅游者5种旅游动机的旅游细分市场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一是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群体对苏州感知形象差异明显;二是不同旅游动机在旅游信息渠道、出游方式、停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等4个方面的旅游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根据差异性提出科学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在了解青少年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从而突破我国原有的以观光产品为主的旅游产品类型。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古城旅游地是独具中国传统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命力之所在。以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为案例地,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古城居民感知的3个积极影响公因子和2个消极影响公因子,通过均值的比较,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总体感知与态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MNOVA)进一步分析不同细分居民群体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差异,展望了未来居民利益诉求的转变方向,以期为政府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规划部门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IPA分析法对武陵源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武陵源旅游目的地形象建立在过硬的基础设施之上,软件建设相对不足,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从总体上看,武陵源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的预期还存在差距,其中民俗文化独特性、当地物价水平、旅游商品品质属于弱势项目,是今后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理解人居环境内涵和旅游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从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张谷英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效应的感知与态度。结果表明:1从旅游发展阶段来看,张谷英村目前处于旅游参与阶段,旅游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居民对旅游发展多持赞成态度;2从居民感知视角来看,居民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居住环境、总体影响的正面因子感知强烈且具有一致性,对负面因子感知较弱且具有显著差异性;3从居民感知差异来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出生—居住地都是造成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居民感知结果,提出促进张谷英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环境教育难于深入开展的原因,介绍了成功的教育方法--集中实施法,指出借鉴STS思想,在中学理科教改中来实施环境教育是今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环保法》修订中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应从中学教育开始。实践证明,在化学课中嵌入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在观摩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保护内容,在实验课中让学生去践行环境保护,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改善了化学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水系统组成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阐述了当前城市中水系统的组成及应用现状,并对济南市舜耕小区中水系统的处理流程、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目前制约城市中水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为中水回用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沙江中游地区山茶属植物资源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中游地区山茶属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种类25种1变种,多度、频度都较大、所产种子富含油脂,油质好、无污染,是理想的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精提的山茶油是极好的护肤、护发用品,并发现了很有价值的优良育种材料,如开白花的四倍体山茶。  相似文献   

15.
边境型旅游地因其独特的边境自然风貌、浓厚的异族风情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地考察,根据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和二手资料,与海滨型旅游地普陀山、古村落型旅游地西递和宏村、山岳型旅游地泰山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内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等,并就促进其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襄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汉江中游典型断面——襄阳水文站1968~1998年水文情势资料,分析和说明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后丹江口水库下游区襄樊段水文情势变化及原因,并结合近期(2010年水平年)推荐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m^3的方案,预测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运营对供水区-汉江水文情势的影响,为科学地分析和正确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近期运营对汉江襄樊段乃至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和采取合理的生态补偿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阐明了土地开发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要的介绍了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在新疆开展“实施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积级推动和创建新疆“绿色学校”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阿尔泰山西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以其美、奇、静原始的秀丽风景及湖中的大“水怪”闻名于世,近年来,旅游迅速发展、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该地的旅游业,需采取多项严格环境管理措施,向外迁移近湖边建筑群,限制湖面旅游活动范围,保护原始景观风貌,修建生态道路,保护珍稀动植物等,使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