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罗世迪是“铁板”一块,也有人说他是“死脑筋”。究竟他在工作、生活上为人如何呢? 罗世迪1968年入伍,75年从部队复员, 成为当时建瓯公安局仅有的四位交通警察当中的一员。从警30年来,他忠于职守、踏实工作、无私奉献。平时话不多,可活干得不少,是一头默默无闻的老黄牛。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他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也有人说,他的奉献就是人民交通警察的奉献。十几年来,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军转干部”等殊荣。他就是顺昌县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大队大队长刘宝文。刘宝文诸多荣誉饱含着就职于顺昌县水南国土资源所的妻子吴兰英的殷殷深情和辛勤汗水。  相似文献   

3.
赖老头     
A厂门卫室新近换了门卫。有人说是厂长专门从B厂请来的 ,也有人说是这人央求厂长来的 ,无论怎么说 ,反正是换了人。门卫是个老头 ,姓赖 ,大伙当面叫他赖大爷、赖师傅 ,背地称他赖老头。由于老赖冷天热天都戴着帽子 ,大伙儿怀疑他是癞头 ,所以时间久了 ,又戏称他“癞大爷”、“癞师傅”或“癞老头”。大伙儿想 ,“赖”与“癞”从字音上辨不出意思———他不知道也就不会在意。其实老赖从人们的眼神、口气中明白几分 ,他也是个爱说笑话的人。老赖一上任 ,就在厂门口室写了几条 ,其中一条 ,任何人进厂都要戴上安全帽 ,否则免进。这几条 ,厂长…  相似文献   

4.
从前,有人牵着驴去赶集。驴背上驮着两筐瓷器。刚出村口,有人提醒他,筐子摇摇晃晃的,该把绳子扎紧些。他说一下子摔不了,等等再说。走到半路,有人喊住他说,驮筐绳子已断了一股。他答道。“断了一股还有三股哩!等等再说。”快到街头,又有人惊叫着告诉他,有一边筐子快滑到地上了,他还慢条斯理地说:“就到了,就到了,等一等吧!”可是他再也等不成了,“哐啷一声,两筐坛盆碗罐变成一堆瓦砾。这个故事对我们搞好安全生产颇有启发。 有些企业领导忽视安全,明知有事故隐患,却满不在乎。安技干部再三呼吁解决,却一拖再拖。结果隐患酿成事故,给国家和人…  相似文献   

5.
201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为“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那么何为“安全基础”?有人说是制度,有人说是队伍,有人说是设备,有人说是技术。那么安全基础究竟指什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安全基础”,又应该如何强化“安全基础”,并使之真正推动“安全发展”呢?本期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强化“安全基础”。  相似文献   

6.
1979年底,湖北省潜江县建筑公司决定成立专业架子班,可是却迟迟没人报名。 一天晚上,32岁的木工李庶华来到经理室,第一个报名当架子工。经理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木工不当,却干这个没人愿干的活儿。李庶华说:“架子工是累点,苦点,也危险。可是把架子绑牢就能少出事故。这几年事故多,死人伤人叫我心里难受。”诚挚的愿望,高尚的情操,使人感动。经理当即同意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这件事在工人中传开了。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口袋里的菱角──出尖,还有人说他是一时冲动,往死窟窿里跳。他对这些冷嘲热讽只风趣地回答了一句:“我…  相似文献   

7.
人们把煤炭称为“黑金”,为淘金有人发了财,有人丧了命……“我们不怕死”“我们不怕死,真的,死亡对我们来说已经习惯了。”在郑煤集团的另一个国有矿,记者采访了已经干了20年采煤工的老孙,老孙对记看说了上面的话。老孙年龄并不大,四十出头。通过与老孙半个下午的交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下矿工们的心态,和井下矿工们不成文的“规矩”。老孙说他不怕死是因为他看惯了死亡。  相似文献   

8.
上火是什么? 有人说“上火就是感觉嘴巴里和鼻腔里特别难受,总是干干的”; 有人说“上火就是有时嘴里溃疡或者是眼睛发肿”;  相似文献   

9.
盲人提灯笼是古代一则故事。说有一天晚上,一位盲人提着灯笼在街上走,有人问他:“你自己都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盲人回答说:“我提灯笼是为了让别人能够看到我,才不会被别人撞倒”。可见,这位盲人自我防护意识很强。  相似文献   

10.
盲人提灯笼是古代一则故事。说有一天晚上,一位盲人提着灯笼在街上走着.有人问他:“你自己都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盲人回答说“我提灯笼是为了让别人能够看到我,我才不会被别人撞倒。”可见,这位盲人自我防护意识很强。  相似文献   

11.
健宇 《安全与健康》2009,(11):52-53
上火是什么? 有人说“上火就是感觉嘴巴里和鼻腔里特别难受,总是干干的”; 有人说“上火就是有时嘴里溃疡或者是眼睛发肿”;  相似文献   

12.
5分钟前,他还在劳动,还在与工友们开着玩笑;5分钟后,他带着无限的悔恨离开了工友,离开了亲人,离开了美好的人间。人们无不痛惜地说:真没想到事故能出在他这个安全员身上! 他叫张洪业,是大连煤气公司一厂炼焦车间煤库的副班长。1988年2月23日早晨上班后,他来到了工作岗位采煤坑处,观察煤眼是否有堵塞现象。按操作规程,扒煤应从外向里扒,可是张洪业却站在煤堆中间由里向外扒。这时有人看见煤已埋到了张洪业的膝盖,就提醒他说:“这样危险!”他却满不在乎地说:“不要紧!”仍然继续扒煤。一会,煤埋到了张洪业大腿根处。又有人对张洪业喊道:“危险…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管理是管理,文化是文化”;也有人说“管理即文化,文化即管理”;还有人说“管理的低级阶段是管理,高级阶段是文化”。对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估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没有做是非评论,只是认为:“不同的安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和管理行为,都会体现出不同的安全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鹅头岭煤矿开采公司总经理尤丁卯死了。他的死,有人说“活该”;有人说“可惜”。说“活该”的,差不多都是“公司”的人;说“可惜”的,差不多都不是“公司”的人。那么,尤丁卯或许在生前是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人,答案好象又不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呢?话还得从头说起。一鹅头岭并没有什么高峰峻岭。它的外形就象平地凸起来的一个鹅凸包。草不多,树不大。远观象个鸭蛋,近看象个瘌痢头。但是就在鹅头岭的那一层黄土乱石下边,藏得有宝──煤! 这几年,荒山包给了个人。 53岁的尤丁卯经过三思,十多年前“深挖洞”时在鹅头岭地下发…  相似文献   

15.
名人书趣     
《现代职业安全》2006,(10):99-99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16.
“漯河是一个小地方”,采访中,诸多被访者都向记者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调侃说,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乡漯河。  相似文献   

17.
马立业是广西红茂矿务局更班矿安全监察员。他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矿山安全监察条例》,敢于坚持原则,被人们誉为矿山“法官”。 有一次,马立业到2204工作面检查安全,发现这个工作面出完煤后有10米左右的顶板没有及时支护,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规定。他要求当班人员立即打上支架。可是,有人怕麻烦,打算留给下一班。他多次劝说仍然无效,最后严肃地说:“如不及时纠正,就按空顶作业处理。”有的人听到要处理,就跟他吵了起来。个别人还说:“你敢处理,就对你不客气。”面对这样的威胁,他以理服人,说:“强调安全就是为了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我们可不能…  相似文献   

18.
文秀良是四川城口县的劳动保护安全监察员。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格执行劳动安全法规,受到人们的称赞。 1982年,县人民政府职工食堂买了一台非国家定点厂生产的锅炉,为职工蒸饭、烧开水。老文知道后便主动走上门去宣传国家有关锅炉制造、使用的安全法规,并劝阻他们使用。这一来,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有人说他是“神经病”,有人指责他“多管闲事”。老文没理睬,照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停用了这台锅炉。这件事被他妻子知道了。有一天老文下班回来,他爱人劈头就问:“你成天在外惹事生非,张口安全法,闭口锅炉管理规定,弄得食堂不能按时开…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他是好导游,有人说他是好司机。他有着丰富的导游经历,对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他总是早出晚归,驾车在不同的景点热情地为游客提供帮助,南来北往的客人对其赞不绝口。他就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驾驶员张航。  相似文献   

20.
乍看题目,有人会误会为“一眼”就是独眼之意。其实,在这儿,要讲的是“一眼准”的故事。 王“一眼”是谁?王“一眼”就是咱交警大队的王艮。他为啥会被人称为“一眼”呢?先让我讲一讲他的“一眼”绝活—— 一日,我驾驶着公务车与王艮一道出外勤查违章,刚上省道,遇一辆大巴迎面而来。我们才与大巴擦肩而过,王艮对我说:“掉头,截下它!”大巴停下后,我们登车厢检查,让人大吃一惊,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