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荧光微球模拟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简称两虫),考察了有机物和颗粒物的浓度、组成等水质特性对污水再生处理絮凝工艺中两虫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酸浓度增加可提高水样中胶体浓度,从而提高对两虫的去除率;而酪氨酸虽然能改变胶体表面性质,但不参与絮凝过程,故对两虫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水样初始浊度对两虫去除率影响较小;但水样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别是1nm~100μm粒子的比例与对两虫去除效果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彤  胡洪营  吴乾元  宗祖胜 《环境科学》2007,28(8):1752-1758
再生水中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人体健康.与传统的消毒手段相比,絮凝、澄清、过滤等污水深度处理工艺能有效地控制两虫污染.本研究主要考察了絮凝剂种类、投加量、pH和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污水再生处理絮凝过程中病原性原虫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污水絮凝过程中,pH为6~8时两虫的去除率较高,低温条件不利于两虫的去除.氯化铁对两虫的去除率随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硫酸铝絮凝和聚合氯化铝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70 mg/L和20 mg/L左右.  相似文献   

3.
张彤  胡洪营  宗祖胜  谢兴 《环境科学》2008,29(7):1955-1960
通过定期监测北京市某城市污水再生处理过程各单元出水中的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两虫)浓度,系统考察了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两虫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原污水、初沉池出水、二沉池出水、絮凝沉淀池出水和砂滤池出水中隐孢子虫的平均检出量分别为238、179、6、1、0.3个·L-1,贾第鞭毛虫的平均检出量分别为1 568、1048、22、4、0.6个·L-1.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总去除率分别为2.98log(99.895%)和3.46log(99.965%).一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两虫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去除率分别只有0.13log和0.18log.二级生物处理对两虫的去除贡献最大,去除率分别达1.50log和1.67log.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絮凝-沉淀-砂滤)能有效提高两虫的去除效果.污水厂进水中的两虫检出量随季节变化,雨季较低,旱季较高.  相似文献   

4.
张彤  胡洪营  宗祖胜 《环境科学》2006,27(12):2547-2552
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是2种严重危害水质安全的病原性原生动物.与USEPA1623方法相比,以膜过滤-洗脱法作为浓缩方式的检测流程回收率较高且成本较低.本研究通过对膜过滤-洗脱环节和免疫磁性分离(IMS)过程进行改进和参数优化,建立了适用于污水再生处理系统的两虫检测方法.研究发现,对滤膜进行刮擦处理后隔夜浸泡,以及洗脱前剧烈振荡等操作能够显著提高并稳定回收率.投加高岭土浊液提高水样的浊度至4NTU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低浊水样的浓缩回收率.离心浓缩后洗涤沉淀并进行2次酸解离是降低IMS过程水质干扰的有效措施.采用该优化方法对不同来源水样进行检测,隐孢子虫回收率超过70%,贾第鞭毛虫回收率超过80%,明显高于1623方法的接受标准(>24%).  相似文献   

5.
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的危害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在饮用水中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微小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两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导致人体腹泻的水源性原生动物寄生虫,隐孢子虫卵囊和贾第鞭毛虫孢囊具有个体微小,致病量低、抵抗环境选择性压力强、易于造成两虫病暴发流行等特点,对公共健康及公共安全具有潜在的风险.饮用水处理中,...  相似文献   

6.
我们首次证实在澳大利亚中东部没有都市和农业污染的原始汇水保护区的偏远小溪里存在着致病的原生动物表吮贾第虫(肠兰伯氏鞭毛虫)Giardia lamblia和隐小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使用自制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对南京的2条黑臭河道的污水水样进行絮凝实验,实验发现PAFC投加量为80 mg/L时的絮凝效果达到最佳,河水1的浊度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89.7%,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和94.5%,河水2的浊度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91.0%,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98.5%;河水1的COD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75.2%,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85.4%,河水2的COD去除率在单独使用PAFC絮凝时可达到50.3%,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时可达到55.7%。使用PAFC-CPAM复配絮凝后的污水水质明显优于仅用PAFC单独絮凝的污水水质,且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出大量絮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聚合氯化铁对浊度和腐殖酸的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聚合氯化铁(PFC)絮凝剂在不同pH条件下处理高岭土悬浮液和腐殖酸溶液, 测试了絮凝过程中的Zeta电位、浊度和腐殖酸的去除率变化.结果表明:pH=4时, PFC投加量最小, 剩余浊度最大,投加范围最窄;pH=7时次之;pH=10时由于Fe(Ⅲ)离子的正电荷减弱, 电中和能力不强, 而且同时产生Fe(OH)3(s)的吸附作用使得剩余浊度最低, 投加范围最宽, 但投加量很大;在酸性条件下腐殖酸与Fe(Ⅲ)离子最容易发生络合反应;腐殖酸的存在并没有影响PFC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9.
制备镁铁复合絮凝剂(PMFS),研究其对近岸海水的处理效果,考察了PMFS在絮凝过程聚集状态以及投加量、p H等因素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MFS絮凝过程是多种机制共同起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形成絮体沉降性能良好;PMFS絮凝性能略优于聚合硫酸铁(PFS);浊度、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率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96%、45%和92%;p H对海水的浊度去除影响较小,但酸性条件下更利于DOC和TP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微电解-电极生物膜法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微电解-电极生物膜法的污水深度处理效果,以受污染河水为处理对象,以碳素纤维作为微电解和电极生物膜的电极材料,研究微电解和电极生物膜的污水处理特点及运行条件. 结果表明:微电解可有效去除污水中PN(颗粒态总氮)、PP(颗粒态总磷)、DTP(溶解性总磷)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94%、95%、93%和98%;其中DTP的去除以与微电解产生的Fe2+的沉淀反应为主,NH3-N的去除以硝化反应为主. 微电解提高了有机物的去除率,但对DTN(溶解性总氮)的去除率较低. 电极生物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NO3--N,对不同进水水质的适应性较强,脱氮以自养反硝化为主,异养反硝化可有效去除剩余有机物,ρ(NO3--N)低于45.0 mg/L的污水经过电极生物膜处理后,NO3--N可被完全去除. 在HRT(水力停留时间)为8 h、电流密度为0.10 mA/cm2的条件下,微电解-电极生物膜法对各种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工艺运行稳定,出水ρ(TN)和ρ(CODMn)平均值均低于0.5 mg/L,ρ(TP)低于0.05 mg/L,浊度小于1.0 NTU,可实现污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季铵盐絮凝剂处理丁苯橡胶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青  韦俊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2):232-237
以壳聚糖(CTS)为母体,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TA)为改性剂,合成了壳聚糖季铵盐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HTCC),以其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浊度去除率为指标优化合成条件,以HTCC分别与PAC及PAM复配,絮凝处理丁苯橡胶废水.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质量比MCTS: MCTA: MNaOH =1:2:1.2、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HTCC对高岭土悬浊液的浊度去除率达96.46%;HTCC+PAC复配在pH6.0~8.0对丁苯橡胶废水的絮凝效果较好,出水余浊<2NTU,色度去除率达92.98%,COD去除率达32.0%;HTCC+PAM复配在pH5.0~8.9对丁苯橡胶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余浊<3NTU,COD去除率46.0 %,且投药量小, pH适宜范围宽,优势比较明显.以HTCC与PAC、PAM分别复配处理丁苯橡胶废水可减轻后续生化处理的负荷,降低PAC、PAM的投加量,从而减小出水中残余铝和残余丙烯酰胺单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絮凝处理含镍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絮凝处理含镍电镀废水,此法处理含镍废水效果明显。实验表明:当在室温条件下,单体用量为1.5mol/L,反应时间为48h时,可得到分子量较大、絮凝效果较好的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用这种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处理含镍废水,当其用量为100mg/L,pH值控制在7,接触反应时间为70min,在室温的条件下,可使含镍废水中的Ni2+,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0%和80.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对气动絮凝动力学机理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在设定的絮凝条件下,进行试验室小试,分析气动絮凝对浊度、COD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和提高溶解氧的意义,并简单比较了其气动絮凝与机械絮凝的差异。通过机理探讨和试验效果分析,展望气动絮凝方式进行污水强化一级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纤维电极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采用新型催化电极处理了18种水溶性及水不溶性染料液,并应用于数种实际扎染残液的处理,脱色率可达到95% ̄100%,CDCcr去除率达到40% ̄70%。初步探讨了该电化学处理系统的反应机理,推论整个处理为吸附,自由基聚合和絮凝反应相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多粘类芽孢杆菌GA1所产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研究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正交絮凝、粒度检测及电镜扫描考察了多粘类芽孢杆菌GA1所产絮凝剂(MBFGA1)对高岭土溶液、土壤悬浊液、洗煤废水及垃圾渗滤液4种废水的絮凝性能,并利用蒽酮试验和红外光谱对絮凝剂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正交絮凝实验获得的最佳絮凝条件下,絮凝剂对高岭土溶液、土壤悬浊液、洗煤废水和垃圾渗滤液的絮凝率分别高达99.53%、99.50%、98.2%和75.60%,絮体沉降速度分别为0.03 m/s、0.025 m/s、0.025 m/s和0.005 m/s;土壤悬浊液中颗粒絮凝后平均粒径增大且大于10 μm,其余3种废水中颗粒平均粒径减小且小于10 μm;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絮凝前后废水颗粒的形态均从棱角分明转变为包埋的无棱角;EDTA、HCl以及尿素检验发现4种颗粒与絮凝剂分子间靠离子键结合;蒽酮反应及红外光谱结果显示该絮凝剂为含有较多羟基及羧基等官能团的多糖大分子.实验结果表明絮凝剂对高颗粒物浓度废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其絮凝机理主要是吸附架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惜霜  信欣  杨豪  鄂荻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5):2169-217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得到磁性材料壳聚糖@柠檬酸改性Fe3O4(CTS@Fe3O4-COOH),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其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采收效率.结合XRD、FT-IR和VSM等材料的结构性质表征、表面Zeta电位及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分析,探讨CTS@Fe3O4-COOH对小球藻的絮凝采收机理.结果表明,CTS@Fe3O4-COOH对小球藻具有高效采收效率,与未改性相比采收效率提高约30%.单因素试验表明材料投加量与pH值对小球藻采收效率的影响较大;正交试验表明当CTS@Fe3O4-COOH投加量为4.5g/L时,在pH 4的条件下,经500r/min快搅3min后再70r/min慢搅5min,对小球藻的采收效率高达98.35%.DLVO等理论分析表明,CTS@Fe3O4-COOH对小球藻的采收机理为电荷中和、静电修补、吸附架桥与整体絮凝联合作用.本文结果为CTS@Fe3O4-COOH采收固定烟气能源微藻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三种常见混凝机理为主导条件下絮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模拟低浊微污染水为原水,硫酸铝[Al2 (SO4)3]为混凝剂,考察了3种常见混凝机理(电性中和、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为主导条件下絮体的成长过程、二维边界分形维数(Dpf)和比表面积及其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吸附架桥为主导机理下絮体最大增长速率S (0.951)最快,达到稳定后絮凝指数FI最大(3.7%),二维边界分形维数Dpf最大(1.587),絮体呈块状且絮体间出现孔状间隙,比表面积介于网捕卷扫和电性中和之间[网捕卷扫(83.646m2/g)>吸附架桥(98.808m2/g)>电性中和(116.046m2/g)];FI值、S及Dpf变化与浊度去除率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分别达0.979、0.982和0.963,同时比表面积大的絮体吸附容量大,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