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铜的 3条谱线 (2 49.2 nm、2 61 .4nm,3 2 4.8nm ) ,铅的 2条谱线 (2 83 .3 nm、2 1 7.0 1 nm )以及锌的 2条谱线(3 0 7.6nm、2 1 3 .9nm ) ,共 7条谱线的灵敏度、检测限、线性范围进行了归纳性总结 ,并对多种共存元素可能存在的干扰情况进行了研究 ,认为利用元素不同分析谱线的分析灵敏度差异 ,根据被测元素在样品消解液中含量 ,选择合适的谱线进行分析 ,既降低工作强度 ,又能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2.
吸收光谱通常不是锐峰谱线,在待测组分的最佳定量波长处,其它组分即使有小量吸收,也干扰定量结果,在灵敏度较高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尤为明显。色泽较深、浑浊或吸收光谱相互重迭的混合物,通常用双波长法校正吸光度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当散射光影响较大干扰杂质较复杂、干扰因素较多时,可以使用三波长法校正吸光度,这种新方法能更有效地消除干扰。  相似文献   

3.
用于原子吸收光度计的锌空心阴极灯,其阴极多以锌铜合金制成。用能量最大值校准波长的方法对锌灯扫描,发现不仅在2139nm处有锌的共振线,且在3247nm处有铜的共振线,并有足够的发射强度。由此可见锌灯不仅发射锌的谱线,同时也发射出铜的谱线。故可用锌灯在3247nm处测?..  相似文献   

4.
大气颗粒状污染物中痕量铅的分析通常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前者操作繁琐,要求苛刻,后者仪器昂贵,不易普及.1976年Jagner提出电位溶出法.本文利用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大气颗粒状污染物中痕量铅,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且操作简便,仪器价廉,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纳米TiO_2固相萃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铅与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纳米TiO2固相萃取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业废水中铅与镉的方法。合成了3种不同粒径的纳米TiO2,探讨了粒径对铅与镉离子分离富集效率的影响,发现其萃取效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在原子吸收光谱仪最佳操作条件下,工业废水样品中镉与铅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和0.046μg/L。工业废水中铅与镉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相对误差较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仪的5种主要的背景校正技术(邻近谱线技术,连续光源法,塞曼法,自吸法及连续光源单色器波长调节法CEWM)及其主要产品,分析评述了各种校正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选用钒的5条特征谱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环境土壤中的钒含量,运用干扰系数法对多个土壤标样和样品测定结果进行干扰校正,干扰系数用多个土壤标样的标准值和测定值的最小二乘法来确定.结果表明,未进行校正时,7个土壤标样5条特征谱线测定原始结果和标准值相差较大,不在标准值的范围内;校正后,土壤标样的311.071 nm.波长与309.311 nm波长谱线测定结果的均值在范围之内,且干扰系数为1.015(约等于1),不需折算,波长311.071 nm也在保证值范围内(校正系数为1.184).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5条谱线测试结果一致性好,相对标准偏差为2.2%~10.4%,平行相对偏差为0.3%~3.3%,加标回收率为88.4% ~ 111.4%.建议用ICP-AES法对环境土壤中的钒测定时,选用波长311.071 nm谱线并用干扰系数法进行校正(系数为1.184),或用波长311.071 nm与309.311 nm谱线测定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气飘尘中痕量金属的分析多采用原子吸收法,但因仪器昂贵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为了找到一个较好的方法,本文研究了文献介绍的极谱测镉法,提出了以0.5%KI~0.8%C_8H_8O_3~0.04%(C_2H_5)_4NI—1.0%C_6H_8O_6为底液测定大气中痕量铅、镉的新方法。方法灵敏度:铅0.04PPm、镉0.005PPm。试剂空白低。线性范围:铅0.04~1.5微克/毫升、镉0.005~1.0微克/毫升。样品测定的相对偏差:铅、镉都小于6%。现场测定结果与阳极伏安法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利用电热蒸发石墨炉分子吸收法(MAS)测定囟化物的优化条件,采用三阶段分步进样,钼涂层石墨管双原子分子吸收法,首次提出了Alx(x=F,Cl,Br)-MAS法测定地表水质中卤化物的技术要点;利用铂、铅、铁空心阴极灯作连续光源,以它们的次灵敏共振线做最大吸收波长进行(MAS)法测定;该方法在实际分析中达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无铅汽油中的铅。系统地研究了测定波长、测定浓度对测定方法的影响。提出了高浓度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无铅汽油中铅的方法。铅的检出限为 0 .0 0 5 mg/L,相对标准偏差 ( RSD,n=1 1 )在 1 .9%~2 .0 %之间 ,加标回收率在 95 .5 %~ 99.5 %之间  相似文献   

11.
缝式石英管捕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面水中痕量铜、铅、镉吴福全,李绍南(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15004)火焰原子吸收法简便,快速,广泛用于定量分析环境样品中的金属元素。但对于地面水中痕量的铜、铅、镉等金属元素,却因灵敏度低而不能直接测定。因此人们...  相似文献   

12.
对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表水中铜、镉、铅进行了改进,用100mL容量瓶代替分液漏斗取样、萃取和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改进法校准曲线的灵敏度和相关系数、精密度和准确度均优于标准法。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铅的测定,常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逆向伏安法等。这些方法中有的要求萃取分离而使分析过程延长,有的测试仪器昂贵。另外,一些干扰离子的含量也限制了上述方法的直接应用,如双硫腙比色法允许铁、镁、钙与铅之比值各为100,但就黄土区土壤而言,其比值分别为2000、900、4000左右,远远大于允许值,必须进行分离。铅的极谱分析法在矿石、钢铁、水样等方面广为应用,本文采用极谱法对土壤中铅的测定进行了探讨,拟定了导数示波极谱法测定土壤中铅的方法。该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操作简便,便于批量分析。  相似文献   

14.
5.1定量分析的基础 5.1.1原理:1955年,A·Walsh利用Fraunhofex线进行原子吸收分析的方法发表以来,金属元素的高灵敏度分析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所谓原子吸收法就是用某种方法将待测元素原子化时,将特征波长的光(称之为共振线)导入待测原子的蒸气层,利用特征波长光被吸收的现象,通过光电转换进行测量的方法测定吸光度,从而求出待测元素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锌的次灵敏特征谱线测定锌的方法 ,并与火焰原子吸收法做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的分析灵敏度,利用亚硝酸离子在盐酸介质中与对硝基苯胺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在碱性介质中与H酸偶联,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对实验条件进行了试验,提出了污染水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574nm,摩尔吸光系数ε574=4.8×104。此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铜、铅、镉时,样品中的氯化物因光散射给测定信号迭加上一个"假吸收",碱金属盐类因宽带分子吸收给测定信号迭加上一个"假吸收",该两项"假吸收"使测定结果偏高,产生正干扰;分析元素的波长越短,其干扰越严重;且随着氯化物和碱金属盐类含量的增大,干扰信号呈正比递增趋势。本实验用氯化钠作干扰物发现:氯化钠含量在20mg/L以上时即对镉的测定产生明显干扰;当氯化钠含量达到200mg/L时可对铅的测定产生明显干扰;而800mg/L以上的氯化钠溶液才对铜的测定产生明显干扰。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用双硫腙比色法测定镉、铅、汞、锌,该分析方法作为经典分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仍被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准确度好,灵敏度高,对于无原子吸收仪器的四级站极有使用价值.由于该法对试剂的要求及操作比较严格,初学者不易掌握,现将我们几年来在工作中的体会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测定砷的过程中用乙酸铅棉去除硫化物的干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用乙酸铅棉去除硫化物暴露出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填充乙酸铅棉的量不宜掌握。要求乙酸铅棉的填充必须松紧适当、均匀一致。当填充的量较多时,乙酸铅棉的膨松度不够,阻碍了气流的通过,影响气态胂化氢的吸收;当填充的乙酸铅棉较少时,有一部分气体未通过乙酸铅棉直接进入吸收瓶,其中的部分硫化氢气体被氧化成单质硫留在吸收瓶中,少量逸散到空气中产生臭味,毒性很大,这种现象且不易被实验者观察到。对含硫量高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乙…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在pH值为4.0~5.2的BR缓冲介质中,镉与刚果红发生显色反应并生成蓝色离子缔合物的原理,建立了测定垃圾渗滤液中镉的巯基棉分离富集光度法。其最大正吸收波长和最大负吸收波长分别为604nm和492nm,线性范围分别为0.10mg/L~2.80mg/L和0.10mg/L~3.40mg/L,采用双波长叠加测定灵敏度更高。探讨了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及共存离子对测定的影响,优化了试验条件,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对比无显著差异,加标回收率为98,6%~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