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国初年我国救灾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救灾主体多元化,这可从阶层、国籍、职业、身份等方面看出,总体上又可划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两个方面。至于救灾效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救济力量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二是短效机制占主导,这可从救灾因素之临设性、救灾甚于防灾两点看出。三是社会过渡性彰显,无论是思想,还是机构、制度,都呈现出明显的新旧交错性,即社会过渡性。  相似文献   

2.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  相似文献   

3.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救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救灾对策;反映灾害孕育和发生机理、灾害监测与预测、灾害预防与治理、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提高人类抗御灾害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而中华民族防灾救灾的思想意识也是源远流长、极为丰富的。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也有很多与防灾救灾思想相关的内容,如在天命禳弭、仓储备荒、疏导灌溉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今后的防灾救灾也将产生积极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防灾预案研究是灾害管理学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应急防灾、抗灾、救灾行动计划又叫预案管理,它是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救灾抗灾队伍在重大灾案发生时所采取的按照事先已安排诸多比选方案实施的技术措施、管理办法及行动计划。一般讲,防灾预案学从灾害风险图出发,预测本区域内灾情,尤其是最大事故的危险性事先提出对应于不同灾情危险度应设置的防灾机构、防灾队伍及救助资金;灾情监测与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在紧急状况下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统筹分工等。以倍受全球关注的城市减灾的防灾预案研究为例:城市减灾应急预案即城…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阐述了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详细分析了日本防灾救灾法律体系、防灾救灾组织管理系统和保险制度等。旨在广泛吸纳日本社会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的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川东北地区的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范围广,灾情较严重,危害大。除自然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对灾荒的严重程度也有直接影响。在军阀混战、赋税繁重、政治腐败、土匪横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防灾、救灾水平较为低下,民间赈灾杯水车薪,灾后恢复难度大。整体上防灾、救灾水平较低,人祸不亚于天灾。  相似文献   

10.
灾害救助是一项跨领域、跨单位的整合性工作,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成救灾体系是一套综合的防灾、救灾指挥调度系统,在灾害的防治与紧急应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分析探讨其构成、职能及运作的成功经验,对于改革我国现有的分散的灾害救助体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31年,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应对,在制度上建立起协调和组织全国性救灾机构——国民政府救济会,颁布了多项救灾规章制度,制定和丰富赈款募集办法和途径;在实践上以急赈为先,继之开展卫生防疫、以工代赈和农赈等救灾措施。国民政府在救灾中起着主导作用,凸显了政府强力介入公共领域力量,也显示了政府企图通过民族灾难来进行国家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及时部署,卓有成效地实施紧急救援,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李学举指出,与灾害共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思想对头、方法对路、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人类与灾害共存。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随时有各种灾害发生,我们必须承认客观、面对现实,与灾害共存、同灾害抗争,既要防灾于未然,又要救灾于即时,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办法,努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3.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威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课题。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自然灾害的规模及其损害程度、减灾措施的社会环境效应、人的行为控制以及政府的决策等等,有关灾害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救灾资金的筹措与核算、灾害信息的披露、灾害资金以及救灾活动的监督与考核以及救灾过程的管理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就会计工作在防灾、减灾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5·12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也使得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是对政府环境应急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应对突发性海洋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方面存在着参与救灾的社会力量过于弱小,政府动员不足,应急动员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动员,加强应急社会动员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公民的灾害应对能力等,以此来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以寻求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构筑新型社会动员氛围。  相似文献   

16.
3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科技发展的思路  于 1 997年 1 2月颁布的建设部《建筑技术政策纲要》从多方面给出提高城市建筑防灾能力的目标及要求。笔者认为本政策产生背景在世纪之交 ,涵盖内容是关键及要害 ;本政策作用应大力推进并发扬。如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强调 :城市建设必须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易发致灾的地震、火、风、洪水、地质破坏五大灾种 ,因地制宜 ,制定合理的设防标准 ,采用先进技术 ,在满足各类建(构 )筑物使用功能的同时 ,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其任务和目标是 :第一 ,城市建筑综合防灾应遵循“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潟地震救灾行动及对我国地震应急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7.0级城市直下型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的灾害与震后救灾行动,简单分析研究了日本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内容,并结合我国防震减灾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区防灾韧性是基于社区自身资源的一种防灾减灾能力,分析城市社区防灾韧性必须先确定其评价指标。社区防灾韧性的评价指标既需要体现社区减灾能力的构成要素,又需要能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从定性角度出发,将社区防灾韧性评价指标分为组织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社会资本和设施韧性等5个层面。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依据和具体指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推动城市社区防灾减灾构建和风险评估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晋省平阳府尤重。基于平阳府碑刻和地方志材料,对当时的灾荒情况和赈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旱灾灾情时间长、受灾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抢劫、食人肉、粮贵物贱、狼鼠灾害等社会问题。在此期间救灾措施是多样的,分为官方救济和民间义赈两部分。朝廷、地方官员开展赈灾工作,各个县开展自救活动。造成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频繁、粮食储备不足,清政府救灾措施存在弊端等。同时也警示着人们要勤俭节约、储备粮食,政府应整顿吏治。  相似文献   

20.
灾害是导致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以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工作的底层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已成为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新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由公共设施建设能力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等九大能力为一级指标与39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框架体系,对武陵山片区三个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行全面考察。结果显示,片区农村在九大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