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湖北恩施渔塘坝是中国人群硒中毒爆发性流行的典型病区.使用改进的7步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对渔塘坝土壤硒进行了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态、元素态、酸性提取态、硫化物/硒化物态和残渣态硒的提取,并应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土壤总硒和各结合态硒.结果表明,渔塘坝高硒土壤中硒结合态分布基本可以分为4种类型,或以有机结合态硒为主,或以元素态硒为主,或是有机结合态和元素态硒为主,亦或是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硒化物硒为主,可交换态和元素态硒次之.上述硒的结合态分布特征说明,渔塘坝土壤硒来源或以人为引入硒为主,或以富硒碳质岩石的风化来源为主.渔塘坝旱地土壤中元素态硒(多以自然硒晶体形式出现)的普遍分布,揭示了人为来源硒的引入是导致田地土壤高硒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地村民耕种田地的施肥方式是引入硒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3.
测定鄂西自治州生态环境中的硒含量,母岩0.04—1150.00ppm,土壤硒0.06—37.25ppm,水0.29—342.86ppb,空气0.68—182.00μg/m~3,玉米0.01—12.75ppm,人指甲0.32—23.70ppm,因地质构造和岩石组合不同,硒含量差异极大,形成了高低不同的硒营养背景类型,作者以岩石出露为标志,将鄂西州分为低硒区、足硒区、高硒区、极高硒区四类区域。石煤是形成高硒区的主要物质基础,石煤中的硒除经过自然风化进入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开采、燃烧石煤而造成的环境硒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陕西省安康市富硒核心区—岚皋县高硒土壤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和主要来源,本文在岚皋县采集了767个表层土壤样品,其中在高硒区(佐龙镇和民主镇)按行政村地块为单元,共加密采集了409个土样以及18个土豆、35个玉米和14个基岩样品,测试了其总硒含量.结果表明:①岚皋县北部典型高硒区—佐龙镇和民主镇的土壤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8 mg/kg(范围为0.02~37.39 mg/kg)和3.11 mg/kg(范围为0.05~16.96 mg/kg),均远高于中国(0.29 mg/kg)和全球(0.40 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的背景值.②佐龙镇和民主镇表层土壤硒含量大于0.40 mg/kg的面积分别占各自乡镇面积的99.18%和75.79%.③佐龙镇中部地区的硒含量较高,民主镇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硒含量较高.高硒区的土豆(硒含量范围为0.04~1.78 mg/kg,平均值为0.49 mg/kg)和玉米(硒含量范围为0.01~2.82 mg/kg,平均值为0.69 mg/kg)的富硒率均超过68%.④高硒区土壤富硒的最主要原因是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的富硒地层大面积出露,导致风化形成的上覆土壤硒含量相应较高.⑤高硒区主要农作物硒含量与分布区的基岩硒含量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岚皋县北部表层土壤和农作物的硒含量均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富硒地层.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富硒土壤评价标准及富硒土壤成因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富硒土壤作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资源日益引起重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相关标准。本文依据调查分析数据,以地球化学统计为基础,以生态效应为检验标准,提出了安徽省硒元素景观分级及富硒土壤界定标准。根据富硒土壤区表、深层土壤比值统计结果,提出了辨别自然成因或人为污染形成的富硒土壤定量标准,为建立安徽省地方性富硒土壤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沙洋地区表层土壤中硒的分布特征及富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汉平原沙洋地区为研究区,采集154个表层土壤样品,综合表层土壤样品的主微量元素含量、pH值和有机碳(TOC)等地球化学指标,系统地探讨了沙洋地区表层土壤中硒(Se)含量的分布特征、硒来源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洋地区表层土壤中Se含量介于0.07~1.48mg/kg之间,90%以上表层土壤样点呈足硒状态;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西荆河东岸的李市镇和官垱镇,面积约为80km2;沙洋富硒区土壤中主微量元素含量及主要参数与汉江沉积物相近,而与长江沉积物和沙洋过渡区土壤有一定的差异,指示其物源为汉江沉积物;表层土壤中硒的含量与土壤酸碱度(pH值)、TOC含量以及铁铝氧化物(Fe2O3、Al2O3)含量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说明沙洋地区表层土壤中硒分布不仅受控于成土母质,还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及种植水稻中硒的含量测定,研究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赋存分布特征,探讨水稻中硒含量及分布特点,同时对土壤中各形态的硒与水稻中硒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态和残渣态的硒,含量较高,占到总量的10%以上;而水溶态、离子态、铁锰态、碳酸盐态的硒含量较低,占总量比例皆低于5%;研究区水稻籽粒中硒的含量均值为0. 063 8 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 032 mg/kg,达到了国家富硒水稻的标准;水稻对土壤中硒的富集利用与土壤中硒的形态关系密切,当地土壤中水溶态和腐殖酸态的硒与水稻中硒的含量呈显著相关,而其它形态的硒相关性不明显,说明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土壤中水溶态与腐殖酸态的硒。据此可以通过施加有机生物质的生产措施,增大土壤腐殖酸态硒的含量,提高土壤中有效硒的供给含量,以有利于水稻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提高水稻中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宁夏长山头富硒区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宁夏长山头典型富硒区土壤Se含量特征及玉米籽实Se含量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长山头地区土壤硒背景含量为0.25 mg/kg,主要的富硒土壤类型为新积土,其成土母质为山前洪流携带的碎屑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硒含量与p H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有机碳、TFe_2O_3及Mn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环境相反,玉米籽实中硒的含量与p H成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碳、TFe_2O_3及Mn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这些指标对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此外,土壤中全量硒的增加对植物的吸收率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低硒生态环境中有明显早期大骨节病病变的人群服用富硒酵母,亚硒酸钠和肌肉注射硒代二乙酸后体内硒保留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治疗效应与摄入三种形态的硒后硒在体内保留量的关系,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讨论了不同形态硒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是三种形态的硒对早期大骨节病病变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再一次证明低硒生态环境是大骨节病流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表生环境中硒形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硒是一种对环境具有灵敏指示意义的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存在诸多形态,如Se(IV)、Se(VI)、Se(0)、Se(-II)、Org-Se,每种形态都有独特的化学、生物化学性质(控制元素的可溶性、毒性、营养功能、环境行为)。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表生环境硒形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别对岩石(矿物)、土壤和沉积物、生物体、各种水体、大气中硒自然形态的分布进行了综述,并初步建立了不同体系之间硒在积累、迁移过程中形态迁移转化的地球化学模型;最后指出了硒形态研究方面有可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一些岩类中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了114个岩样和陆架沉积物中的微量硒.样品基本覆盖我国地表主要岩类.硒在样本空间呈不规则多重全域分布,经模式校正,所得岩浆岩硒值高于美国标准岩样,而沉积岩硒值明显偏低,据此推算了硒的区域丰度值以及我国地表成土母质硒含量的阈值下限. 相似文献
13.
冀东沿海地区镉的富集程度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在冀东沿海地区的浅层土壤中发现了450 km2的镉富集带,富集区内Cd含量平均值0.76 mg/kg,最大值7.65 mg/kg,镉富集区域与当地的水稻田范围极为吻合。本文根据深、浅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运用富集因子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论述了镉的空间富集程度及富集的成因。结果表明,镉在研究区浅层土壤中高度富集,富集因子平均值3.27,最大值23.3。镉含量地球化学图、富集因子等值线图、污染因子得分图的空间分布特征几乎一致,异常区域内存在污染元素镉的单因子,镉富集源于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14.
动物的起源主要依赖于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在海水中能否进行脱水缩合反应而生成生物高分子,后者则依赖于海水pH值升高和大气CO2浓度降低的历史演化进程。有机小分子只有在海水pH值演化到近中性,即寒或纪时彼此才能发生脱水缩合反应而合成生物高分子。只有大气CO2分压降到1000Pa以下,即泥盆纪以后,陆地上才能出现稳定的土壤层和植物,动物也才能从海洋扩展到陆地。随后大气CO2浓度继续降低导致了气温下降和植物生长率的衰减,促使动物进一步演化。 相似文献
15.
16.
17.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堪称世界之最,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法律体系的研究,以德国双元回收系统(DSD)及包装废弃物回收、废复合包装分离及再生和废旧电器的再生情况为实例,具体而详细地介绍了德国循环经济起源和现状。 相似文献
18.
19.
20.
煤矿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遵循系统论的观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煤矿区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特征,建立了环境与系统协调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在评价应用中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