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提出用与碳排放“同步变化程度”来衡量配额指标重要性的思想,对中国各省份碳排放配额进行再分配.首先在公平和效率原则基础上选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为分配指标,其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测算出各地区各指标与碳排放量的同步变动程度,以得到各地区各指标在配额分配中的比重.最后测算出我国29个省区2020~2030年的碳排放配额与排放空间.结果表明,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指标对各地碳排放有较强的同步变动关联性,因此应该被赋予更高的权重;配额最多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最少的地区则包括宁夏、贵州、青海、吉林、新疆.盈余分析发现,北京地区的碳排放空间有较多盈余;浙江等5个省区已达较饱和状态;山东等4个省区则处于较严重的溢出状态,在未来10年内需承担较重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3.
提出用与碳排放“同步变化程度”来衡量配额指标重要性的思想,对中国各省份碳排放配额进行再分配.首先在公平和效率原则基础上选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为分配指标,其次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测算出各地区各指标与碳排放量的同步变动程度,以得到各地区各指标在配额分配中的比重.最后测算出我国29个省区2020~2030年的碳排放配额与排放空间.结果表明,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指标对各地碳排放有较强的同步变动关联性,因此应该被赋予更高的权重;配额最多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江苏、山东、上海,最少的地区则包括宁夏、贵州、青海、吉林、新疆.盈余分析发现,北京地区的碳排放空间有较多盈余;浙江等5个省区已达较饱和状态;山东等4个省区则处于较严重的溢出状态,在未来10年内需承担较重的减排压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剖析了现有碳排放权分配方法在分配指标的选取、适用性、可行性、减排责任分担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前期研究中提出的"生存权平等,发展权有别"的思想和多角度衡量CO2排放公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滚动规划的分配理念和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权优化分配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在VC平台上开发了求解该优化分配模型的计算机算法和软件。通过全球各国CO2排放配额的实例计算,结果显示:基于基尼系数法的CO2排放权分配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碳减排分配方案的公平性,滚动规划理念可以更好地兼容未来的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分配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1901~2005年作为历史碳排放分配时间段,从历史代际和代内公平的角度考虑,利用全球132个国家的人口、GDP和碳排放数据,通过基尼系数优化模型对全球132个国家的历史碳排放配额进行优化分配,同时对各国未来的碳排放权做了公平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DP和人口的各国历史碳排放配额Gini系数值均低于实际的Gini系数值,并且低于0.4的警戒值,获得综合考虑各国的GDP和人口的历史碳排放配额最优分配结果.对各国的历史碳排放的赤字量和剩余量分析表明,美国是历史碳排放赤字最多的国家,印度、中国是历史碳排放剩余最多国家;同时考虑各国的历史碳排放情况得到各国未来的碳排放权,其中中国、印度等国家人口最多,经济所占全球比例也较高,在未来能获得最多的碳排放权. 相似文献
6.
开展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研究,对于落实碳减排承诺、完善碳交易体制、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郑州市2013年181家工业企业的基础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和配额分配模型,开展不同行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和配额分配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布极不均衡且与碳排放总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类型不尽相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高(5.4115 t/万元),烟草制品业的碳排放强度最低(0.0046 t/万元)。(2)不同行业单位用地碳排放量、单位劳动力碳排放量差异较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单位用地碳排放及单位劳动力碳排放明显高于其他行业。(3)碳排放综合绩效表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绩效最低,汽车制造业的碳排放绩效最高。(4)不同行业因综合绩效的差异获得与基准年碳排放不同增减比例的配额,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获得的配额最多,化学纤维制造业获得的配额最少。通过碳配额分配模拟,郑州市整体减排18.206万t,减排比例为5.56%。(5)建议完善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并试点实施以碳排放综合绩效评价为基础的行业配额分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协同。 相似文献
7.
8.
世界主要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配额分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额分配机制是碳排放交易体系(Emission Trading System,ETS)的关键要素。通过研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世界上较为完善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分析其减排目标、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式、储蓄和抵消机制。从而提出中国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构建应注意:设定适当的减排目标和透明的调整机制;建立配额市场信心;分配方式的选择应兼顾减排效率与经济发展;配额分配应考虑碳泄漏风险。 相似文献
9.
电力行业是国家和地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部门,也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主体。文章研究了2个问题:一是在碳排放总量管理下,电力排放的所属问题;二是不同配额分配方案对电力生产企业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中电力排放的划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同时对电力排放进行控制;在对电力行业的几种配额分配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权平均法"这一新型分配方法,并用该分配方法对广东省现有电力企业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模拟分析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绝对排放量下降5%的总量控制目标下,通过"加权平均法",各机组所得配额都相对公平和平均,可以保证企业顺利履约,实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场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科学、可操作的配额分配方法与配额管理体系是保证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由于排放量高、工艺流程简单且数据基础较好,中国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均优先将发电行业纳入配额管理,出台既有共性又兼具差异的配额分配方法.通过对比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法,总结对于机组分类、修正系数、产品计量和配额结转等关键问题的处理方式,发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存在发放时间滞后、缺少结转规定、缺乏调控机制和方法尚不完善等问题.建议从方法和管理两方面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制度,包括建立配额总量约束、明确配额结转规定、完善掺烧机组配额核定方法和优化修正系数的选取并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主要国家、九大区域及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两大集团的二氧化碳历史累积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对目前主要的碳排放限额分配方法与原则进行了评述,指出人均原则是应坚持的分配原则。针对以当年还是以1990年为人口基年以及考虑历史责任与否提出了4种人均碳排放限额分配模式,并用其计算了全球九大区域以及中国的2050年碳排放限额。结果表明,考虑历史责任与否对碳排放限额分配结果的影响相当大,而且只有采用考虑历史责任并以1990年为人口基年这一人均分配模式,中国2050年的碳排放限额才可能高于其预测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之间作用关系与碳减排的主要路径,构建二氧化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控供给侧经济增长速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要素,预测四种不同情景方案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部门减排贡献。结果表明:四种方案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增长趋势逐年变缓,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到峰值后,调整经济增速、改善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为碳减排发挥积极作用,相比于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的减排贡献度更高。在综合调控经济增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方案下,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2024年将达到高峰值104.45亿t,2058年实现碳中和,这与现实情况更加吻合。未来若能抓住经济、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良好机遇,并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减排努力,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有望2025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碳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各国应共同采取行动,其中碳排放责任分配是各国利益相关的研究热点,该领域有关研究虽已有很多,但基于文献计量的较少.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Citespace等软件,针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碳排放责任分配领域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实力分布、研究前沿等,并着重分析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研究发现:①该领域论文于1991—2010年间发展缓慢,2010年后开始快速增加;②无论在国家、机构、作者层面,中国文章发表量均居全球首位,但由于参与研究时间较晚等原因,篇均被引水平仍相对较低;③通过对逐年篇均被引水平及文章合作度分析发现,近年来该领域文章数量增速不断加快,篇均作者数不断增加,篇均文章机构数量及篇均被引数量却不断下降,文章学术质量有所降低,可能存在一定学术泡沫现象,其中我国该现象尤为突出;④该领域最新研究主题包括管理、效率、共担社会责任等,最受关注研究主题为能源、碳足迹、消费者责任等,最常用研究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整体具有很强的连续性.总的来说,该领域近年出现很多新研究主题,但针对责任分配原则本身的创新稍有不足,同时由于研究力量分散等原因,各新主题还未得到足够关注.我国作为碳排放出口大国,应提出基于我国利益的碳排放责任分配原则,未来需继续加大研究力度、提高文章质量,掌握碳排放责任分配话语权,维护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N. Anger B. Brouns J. Onigkeit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9,14(5):379-398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domestic allowance allocation and global emissions constraints for the carbon-market impacts of
linking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TS) internationally. Employing a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global carbon
market, we find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from connecting the European ETS to emerging non-EU schemes strongly depend on
the regional allowance allocation of the linking participants: In a world of moderate carbon constraints, an economically
efficient regional allowance allocation induces a much stronger fall in total compliance costs than a sub-optimal (i.e. too
high) domestic allocation of emissions permits. However, a more efficient (i.e. stricter) allocation shifts abatement efforts
and compliance costs to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which are covered by the domestic ETS. We further find that committing
to ambitious global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s (compatible with stabilizing CO2 concentrations at 450 ppm) induces much stronger regional abatement efforts and substantially higher compliance costs for
the abating regions. In such an ambitious climate policy regime, an efficient domestic allocation of allowances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Here, linking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s diminishes the associated compliance costs
on the largest scale.
相似文献
J. OnigkeitEmail: |
17.
以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为基础,构建SLM-STIRPAT、SEM-STIRPAT和GWR-STIRPAT模型,对京津冀地区汽车运输碳排放进行测算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汽车运输碳排放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人口对汽车运输碳排放呈正向影响;人均GDP对货运碳排放和总量碳排放呈正向影响,对客运碳排放呈负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汽车运输碳排放呈负向影响.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客运碳排放和总量碳排放呈正向影响,对货运碳排放呈负向影响,人口对张家口市汽车运输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人均GDP对秦皇岛市和沧州市的汽车运输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城镇化水平对秦皇岛市的汽车运输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秦皇岛市的汽车运输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选取30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同时考虑空间单元的差异性,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交通碳排放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聚类趋势逐年加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65~0.274,显著性水平介于0.016~0.045,表明交通碳排放同机动车保有量、GDP、货运周转量及客运周转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GWR模型的R2在0.783~0.865之间,而OLS模型的R2在0.675~0.844之间,且GWR模型的AICc值均低于OLS模型的,说明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明显优于OLS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GWR的回归结果表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其中GDP是主要的推动因素,部分地区回归系数高达0.91,2000年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减,而2005、2010和2015年由北向南递减.客运周转量起到关键的抑制作用,影响程度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因此建议应当充分考虑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交通碳排放及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0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空间单元,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同时考虑空间单元的差异性,构建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交通碳排放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聚类趋势逐年加强.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65~0.274,显著性水平介于0.016~0.045,表明交通碳排放同机动车保有量、GDP、货运周转量及客运周转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GWR模型的R2在0.783~0.865之间,而OLS模型的R2在0.675~0.844之间,且GWR模型的AICc值均低于OLS模型的,说明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明显优于OLS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交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GWR的回归结果表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其中GDP是主要的推动因素,部分地区回归系数高达0.91,2000年影响程度由东向西递减,而2005、2010和2015年由北向南递减.客运周转量起到关键的抑制作用,影响程度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因此建议应当充分考虑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