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地处理法处理钻探泥浆的土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国陆上油田的土壤类型,这些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采用土地处理法处理废弃泥浆时,一方面,废弃泥浆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对土壤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有机质及阳离子的含量升高,含盐量升高,pH升高,土壤的孔隙度降低等;另一方面,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而形成腐植质,可以改善土壤性质。并且,通过对土壤的改良,可以解决上述的负面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土地处理法处理废弃泥浆在技术上、经济上、环境上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浮游植物是湖泊有机质的重要来源,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应用平行因子法提取并表征溶解性有机质(D O M)主要组分,开展白洋淀秋季水体DOM主要组分与浮游植物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秋季水体DOM中有3种主要组分,分别是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酪氨酸,类色氨酸贡献率达46.77%.白洋淀秋季水体DOM以自生内源为主.白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及驱动因素,以白洋淀表层沉积物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2种富营养水平下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随富营养化水平升高而下降;重度和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下的细菌群落结构有差异,重度富营养化水平下绿弯菌门丰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白洋淀颗粒有机质碳氮同位素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来源,于2022年9月测定了白洋淀夏季悬浮颗粒物样品中颗粒有机碳 (POC) 、颗粒有机氮 (PON) 、δ13C和δ15N,并运用MixSIAR模型对颗粒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内POC和PON质量分数分别为3.55%~21.91%和0.44%~2.93%,全淀区POC和PON整体水平处于8.60%±5.52%和1.14%±0.72%,受入淀河流的影响,POC、PON整体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δ13C和δ15N的范围分别为−25.27‰~−32.95‰和3.86‰~7.32‰,呈由淀南向淀北逐渐偏正的趋势,表明由南向北外源贡献升高,自生源贡献降低。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悬浮颗粒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 (28.60%~37.40%) 、陆源植物 (22.40%~34.30%) 和水生植物 (30.20%~31.30%) ,内源自生贡献率高达59.90%。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在适当的时期通过收割淀内芦苇等挺水植物及适当的对沉水植物及藻类残体进行打捞的工程措施,可有效降低自生源对于有机质的贡献,进而切断有机质对于水环境中有机碳氮的贡献,确保水质的达标和稳固提升。本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的水质保护及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白洋淀几种不同食性鱼体内六六六和DDT残留量分析表明,草食性鱼体内农药残留量最少,六六六含量为59.3μg/kg,DDT含量为29.6μg/kg;其次是杂食性鱼类,六六六含量为90.4μg/kg,DDT含量为108.5μg/kg;肉食性鱼体内农药残留量最高,六六六含量为110.7μg/kg,DDT含量为124.4μg/kg。鱼体对DDT的浓缩因子为311~1244,明显高于六六六的177~368。鱼体内BHC4种异构体的残留顺序为δ>α>γ>β,与其在水体中的比例α>γ>δ>β略有不同。鱼体内DDT主要以代谢物p,p'-DDE的形式存在,但个别样品中少量的p,p'-DDD及o,p'-DDT的检出,表明白洋淀水生生态系统最近受到DDT的轻度污染。本项研果与1975~1977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白洋淀鱼体内六六六残留量显著下降,下降率为15.8%~79.2%;DDT残留量却明显增加(草食性鱼类除外),增加率约为47.8%~97.8%。  相似文献   

6.
对白洋淀入湖河流(府河)水体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溴联苯醚(PBDEs)的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入湖河流中总PBDEs质量浓度为38.7~216.3ng/L;以污水处理厂为分界点,各PBDEs在污水处理厂上下游水体中所占比例不同,上游段主要污染物为十溴代的BDE-209,其次为五溴代的BDE-100;经流污水处理厂后,下游段水体中未检出BDE-209,主要污染物变为四溴代的BDE-47,其次为五溴代的BDE-99、BDE-100。与污水处理厂上游段相比,下游段中一溴代的BDE-3、二溴代的BDE-10和BDE-33/28以及BDE-99、BDE-100、BDE-209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BDE-47略有上升。研究结果可为了解白洋淀及其上游流域PBDEs的浓度分布现状及进一步开展白洋淀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研究白洋淀表层水(白洋淀原水)、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强化的白洋淀原水中双酚A在白腐真菌作用下的生物降解规律,同时考察了细菌及pH等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白洋淀原水中双酚A在白腐真菌作用下的降解率很高.甚至高于最适营养条件(无机盐培养基)下双酚A的降解率,在6d达到完全降解,但是无机盐培养基强化的白洋淀原水抑制了白腐真菌对双酚A的降解;当细菌存在时,白腐真菌与细菌对碳源和能源等形成了竞争关系,抑制了白腐真菌的生长,不利于白腐真菌对双酚A的降解;无机盐培养基强化的白洋淀原水在初始pH=6.00时双酚A的降解率高于初始pH=7.00时双酚A的降解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白腐真菌降解双酚A的中间产物包括2-对羟苯基-2-酮基-1-乙醇、2-羟基苯乙酸和丙二酸等小分子酸。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为白洋淀淀中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提供一个优化决策方法。在对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4项预选处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估。首先从处理效果、技术性能以及经济性能三方面对各处理技术进行初级量化评估,再根据其评估数据对各项技术进行二级评估,最后结合淀中村自身特点筛选出较好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最适合白洋淀淀中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优化方案。纯水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可采用人工湿地和水解酸化+人工湿地技术,人口相对分散地区可采用沼气净化技术;半水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可采用厌氧滤池+土壤渗滤和人工湿地+氧化塘技术,人口相对分散地区可采用沼气净化技术和土壤渗滤技术。  相似文献   

9.
研究白洋淀表层水(白洋淀原水)、无机盐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强化的白洋淀原水中双酚A在白腐真菌作用下的生物降解规律,同时考察了细菌及pH等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白洋淀原水中双酚A在白腐真菌作用下的降解率很高.甚至高于最适营养条件(无机盐培养基)下双酚A的降解率.在6 d达到完全降解.但是无机盐培养基强化的白洋淀原水抑制了白腐真菌对双酚A的降解;当细菌存在时.白腐真菌与细菌对碳源和能源等形成了竞争关系,抑制了白腐真菌的生长.不利于白腐真菌对双酚A的降解;无机盐培养基强化的白洋淀原水在初始pH-6.00时双酚A的降解率高于初始pH=7.00时双酚A的降解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白腐真菌降解双酚A的中间产物包括2-对羟苯基-2-酮基-1-乙醇、2-羟基苯乙酸和丙二酸等小分子酸.  相似文献   

10.
应用激光粒度粒形分析仪、灰熔融性测定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XRD等仪器手段对国内2种垃圾焚烧飞灰的密度、颗粒特性、熔点、成分和晶相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2种灰样颗粒直径的数量积分分布非常接近,其中基本没有超过40 μm的颗粒。由于垃圾焚烧飞灰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其熔点有很大的不同。此外,XRD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飞灰其晶相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可能与垃圾的来源和焚烧工艺以及烟气处理方法有关。实验结果为飞灰无害化低温烧结工艺的选择和运行参数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了生态系统进化的热力学理论(最大能量、最大功率、最大优势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能量、功率和优势值在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说明生态系统进化的热力学理论为认识和研究复杂的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整体性的途径,并指出为把热力学理论有效地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而应加强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2.
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早期以综合指数法为主,此方法今后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将进一步完善;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模糊评价、灰色预测、层次分析等系统方法及其耦合近年来发展较快;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湖泊水环境评价及预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区14个土壤剖面,70个土壤样品的数据分析,总结了该地区土壤元素含量值的区域差异。与世界土壤相比,该地区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偏高。元素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且大部分达到极显著水平。 本文指出在玄武岩上的各类土壤中,由于由此向南风化及成土过程的加强,许多微量元素含量伴随氧化铁富集而增加的规律。还讨论了土壤元素含量的高低及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百花湖沉积物柱芯不同化学相磷含量分布,孔隙水地球化学及早期成岩模式和通量估算等研究,揭示了磷在早期成岩过程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揭示某些湖泊表层沉积物几厘米磷蓄积浓度的增加与磷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5.
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与生物相结合修复的具体方法、治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术了充分利用和强化土壤生态系统净化机能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以强化土壤生态系统的反硝化作用为根本措施,以及根据土壤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泥和化肥的用量等对策措施,以防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乙草胺在6种不同浓度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采用密闭法测定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生长速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电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特别指出的是,生物修复技术无二次污染,电修复技术能强化土壤中的传质过程,两者的耦合有可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土壤中结合态农药的研究动向,叙述了土壤中农药的结合残留量、环境意义及结合残留的分析测试技术,尤其对超临界流体萃取结合残留的技术作了介绍,并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