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博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声誉理论,论文建立了政府与排污企业问的静态与动态激励监控模型,结论认为在动态激励监督下政府的总效用实现了帕累托改善,研究表明考虑以往业绩的两阶段最优契约对排污企业具有明显的声誉激励效应,同时表明监控机制和激励契约具有互补性,最后对机制设计中的控制参数的灵敏度以及模型的鲁棒性进行了探讨,可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激励监督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环境责任归属模糊背景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研究构建了排污企业、第三方治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索激励政策体系对参与主体策略选择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不同情形下系统实现演化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仿真验证了关于博弈系统和主体策略演化稳定性分析的科学性.研究发现:设置合理的奖惩金额与分配系数、提升双方企业的声誉收益以及控制地方政府的监督成本是影响三方主体策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依据“责任分担原则”设计的奖惩分配激励机制对于促进委托代理双方达成信任合作具有正面作用;排污企业较第三方治理企业表现出更强的收益敏感性.为此,需落实排污企业的污染主体责任地位,并尽可能提高其奖惩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3.
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下环境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管理中,公众、环境管理者和排污企业3个主体形成了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合谋寻租的现象发生,进而造成环境管理的低效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中合谋寻租的博弈模型,找到影响各主体收益的因素,得出提高对政府部门和企业排污的惩罚系数、降低公众监督环境管理部门的成本、提高其监督的成功率可以降低环境管理者与企业合谋寻租概率的结论,并提出在具体实践中要公开环境信息、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和加强对政府监管失职的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4.
高旭阔  席子云 《中国环境科学》2021,40(12):5484-5492
为研究排污企业应对不同惩罚和补贴组合措施的行为策略,将演化博弈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构建基于政府与排污企业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以政府和排污企业双方利益为核心,对其在不同惩罚和补贴措施下的企业行为策略和演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惩罚补贴措施下,政府和企业策略行为无法达到演化稳定点,政府静态政策不会对企业合法排污行为产生推动作用.在动态惩罚补贴措施下,动态惩罚和动态补贴措施对推动企业合法排污行为更为有效,政府可根据排污企业行为制定双边动态策略.  相似文献   

5.
高旭阔  席子云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2):5484-5492
为研究排污企业应对不同惩罚和补贴组合措施的行为策略,将演化博弈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构建基于政府与排污企业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以政府和排污企业双方利益为核心,对其在不同惩罚和补贴措施下的企业行为策略和演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惩罚补贴措施下,政府和企业策略行为无法达到演化稳定点,政府静态政策不会对企业合法排污行为产生推动作用.在动态惩罚补贴措施下,动态惩罚和动态补贴措施对推动企业合法排污行为更为有效,政府可根据排污企业行为制定双边动态策略.  相似文献   

6.
考虑政府政策激励监督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治理的影响,构建政府监管-企业处理-居民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分析4种不同情境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治理的演化稳定策略,并借助数值仿真分析了政府激励监督对各方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获得的收益大于参与分类的成本两倍及以上时,才会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否则不会主动参与分类,同时居民对政府正向激励补贴的变化比企业更为敏感.政府实施较高的负向激励力度时可有效约束企业行为,但过高的监管成本会造成垃圾回收治理的管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申报系统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峰  赵勇 《环境保护》2006,(4):57-62
本文分析了总量控制与排污申报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现有排污申报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环境信息公开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出了以互联网为信息公开平台、总量分配为激励手段改进现有排污申报系统.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公众、企业和政府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环境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目前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激励企业给出真实的排污信息,减少政府的信息管理成本,提高总量控制和环境规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不对称信息下的排放监督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管理是政府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不对称,环境管理部门对违规排污企业的排放监督问题一直是监察工作的难点,本文利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企业偷排机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增加排污费收取、加大处罚力度及减少监察部门的监察成本将有助于对企业偷排行为的治理,从而达到环境质量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9.
不对称信息下的排污监督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管理是政府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由于信息不对称,环境管理部门对违规排污企业的排放监督问题一直是监察工作的难点。本文利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企业偷排机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增加排污费收取、加大处罚力度及减少监察部门的监察成本将有助于对企业偷排行为的治理,从而达到环境质量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企业环境污染与政府控制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府监控的角度,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企业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根据模型的不同假设前提,构造了单阶段和多阶段的博弈模型,得出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以及某些关键因素(如政府对企业的惩罚系数及监督成本,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收益等)对博弈双方的影响,提出了减少企业污染行为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新诺明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岗位排放的有机废水用结析沉降法回收对氨基苯磺酸和硫酸 ,实行了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未端处理污染负荷使污水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为了配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掌握环境污染现状,提高对污染源数据的管理效率,利用Visual Basic和Microsoft Acess数据库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了环境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的总体设计、结构构建和操作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利用Vb控件和SQL语句设计了六大功能模块,实现了对污染数据进行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打印输出等功能。为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的环保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宋国君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574-576
以固定点源烟尘排放为例,从排放标准和监测标准两方面讨论了中国现阶段“达标排放”的状况,指出当前的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实际上是“初步达标排放”,现在的排放标准和监测规范合适考核污染源的初步达标排放,不适合考核污染源的连续达标排放。排放标准的规定形式、监测规范和适用范围需要改革。现在的排放标准指标需要与监测规范和超标率限值结合起来,以促进污染源的连续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是全国排污许可全覆盖任务最重的省份,其固定污染源数量居全国首位。本文系统梳理了广东省在排污许可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排污许可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从"一证式"管理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做好制度落实的思考与建议,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峰 《福建环境》2003,20(5):7-9
排污交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总量控制的有效手段。该文介绍了排污交易的起源和特征,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污交易方法和在福州市实施排污交易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污染物去除率是评价污水处理效果的最为关键的指标,在对不同条件下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比较评价时,呈现出不够全面之处。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效果比较评价举例说明之,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制定需要明确排污许可的属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法工委)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简称国务院法制办)在对行政许可法的解读中对排污许可的属性特征判定不同,存在争议。排污许可包括排污许可证与排污登记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后,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实践工作需要,将分为全面实施阶段和完善深化阶段。在不同阶段,排污许可证的属性特征会发生变化,并对排污权交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等标污染负荷法在苏州市污染源普查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法的基本意义和数学公式,并且结合苏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实际,描述了在苏州市污染源普查结果的评价中,通过使用该方法后找出了影响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行业、以及主要区域,从而为当地的环境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监控对象。  相似文献   

19.
色拉油废水COD、动植物油、氨、氮、磷浓度都很高。采用预处理除油 倒A2 O 接触氧化 化学除磷组合工艺处理 ,效果明显 ,出水各项指标 (特别是磷酸盐 )均能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1 996 )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