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格特征表现为目标明确、意志坚韧,思维活跃、理念新颖,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乐于实践、能力突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该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3.
创新驱动已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主导模式,而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创新模式之一。法、德、意三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充分发挥学校高度自治、教授治学、学生参与管理等主导思想,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从科技创新向科研创新继而向管理创新的过渡,要真正实现高校、科研院所成为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主体,企业成为需求和投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与使用的主体,政府转变职能、成为创新管理的主体,迫切需要重构一个新的科学合理的体制和机制,从而提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从心理学和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生创新的现状、创新的条件、创新的心理动机及我们的对策,并对大学生创新评价提出了个人观点。同时对创新提出了新的解释,并对创新行为与相关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导出有价值的数学公式:M=VC××RP。在研究了大学生创新现状后,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创新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具有的十个条件。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学督导工作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但在督导制度、队伍、过程、内容、信息反馈等方面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制度创新、方式创新、范围创新、主体创新、评价创新五个角度,提出从制度建设、数字化管理、发展性督导评价等十二个方面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设计是创造力的集成和综合,创新设计体现了知识、技术、人文艺术和经营管理的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促进科技与产业创新,创新设计要先行。  相似文献   

9.
创新实践立足于主体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展开"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实践形式。从内生动力、外在条件、主要任务、价值意蕴出发,创新实践力求满足人的超越性需要,在交往扩展中不断深化,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积极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当代创新实践主要面临驱动力问题、效用性问题、交往关系问题和霸权主义问题。为释放创新实践的最大价值,应厘清资本介入创新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推进制度创新实践,处理好创新实践与主体自觉的关系,形成创新实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级新区积极创新环境政策工具,优化政策机制,对于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子,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相关创新政策的连续性、权威性和体系性仍存在不足,亟需大力推进环境创新政策体系的建设。建议加强国家级新区环境创新规律研究,增强环境创新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强化科技职能部门在环境创新政策制定中的地位,提高政策权威性和政策协同效率;优化环境创新政策体系结构,强化消化吸收、成果转化和创新动力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是指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为宗旨,以促进创新链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重大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与扩散为目标,设施先进、人才优秀、运转高效、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创新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我国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继建成了各类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极大地推动了各领域的创新进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创新体制的不断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高等学校是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地、科技知识的创新地,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围绕学科的科技发展理念、以学校科技发展为己任的管理团队,是高校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科技依托力量,进而在国家创新驱动的体系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元创新乃创新之创新,最能激发各类创新,尤其科技原始创新。 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史上,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发生巨变皆起端于创新。实质上,西欧文艺复兴就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场精神文化创新运动,它开创了人类长河中的一个光辉时代,使中世纪文明转变成了近现代文明,并扩展到了北美洲、澳洲。恰在世界发生这一巨大的变革时期,中国落伍了。  相似文献   

14.
陈刚  蓝艳  彭宁 《环境保护》2016,(3):94-97
生态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集,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欧美等国已开展了大量的生态创新实践,欧盟的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美国的机动车行业升级改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借鉴国际经验,建议“十三五”生态创新从重点加快国家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用市场催生企业或行业生态创新的动力、积极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创新、升级区域环保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几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观念创新不足、协同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缓慢等问题,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应合理控制参与单位数量,保持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通过进一步观念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灵活使用科研经费等措施,确保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发展措施,将有效促使乡村振兴战略长远推进,形成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基于甘肃省86个县域研究单元,从创新投入、创新保障、创新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8个二级指标的农业农村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就农村地区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农村整体创新发展得分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综合创新能力得分较高的县(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东部,得分较低的县(区)主要集中在南部民族地区。河西地区创新保障和创新效果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南部民族地区创新投入水平较低。(2)全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在东西方向上表现为西高东低,2013年以后逐渐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北高南低;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创新发展指数方向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锁定性。(3)创新发展热点区域集中在河西地区张掖市、武威市及金昌市,冷点区域集中分布在南部民族地区;极冷点区和极热点区数量减少,县域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差距在减小。(4)多元资本投入、农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及资源禀赋、农业基础设施配置、农业发展政策等通过内外因素结合创新发展供需两侧作用于甘肃省农业农村创新发展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创新不一定是伟大的创举。阐述了课前诵读、答问积分、提问形式、作业练习积分、巧妙排名、分组排座等教学细节中的小创新。一些小创新,虽是"小聪明",却也有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环境》2016,(5)
正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湖南力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5月,2011年9月改制设立股份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环境监测行业的自动化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自建立以来,本着"创新服务尊重劳动"的经营理念,坚持思维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做到及时服务、优质服务、跟踪服务,积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多次获得国家创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人才、信息、知识、技术、设施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各国共同的思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全球化科技合作背景下所具有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全球化科研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高校必须依据全球化科研合作的背景要求建立适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创新环境是衡量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包括区域基础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文化环境、园区创新环境、园区依托环境。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以北京地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的总体情况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通过政府、大学、园区以及园区企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