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指标体系设计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指出了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对城市这一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则确定其权重。以上海为例,设计了评价步骤与方法,对上海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水平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并总结了评价结果,进行了优劣分析。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敏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2):101-103
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城市的概念、衡量指标进行阐述,介绍了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思想,涉及城市生命支持系统、人居环境、生态产业、环境教育等4方面。  相似文献   

3.
2008年山东省17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于资源限制、城市化进程迅速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过高,山东省17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的瓶颈问题.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结合山东省的实际,从发展度、支撑度和生态弹性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7城市之间的生态承载力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差异,辨识了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要素.结果...  相似文献   

4.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介绍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将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进行比较;简单追溯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指出城市生态建设应按初级、过渡和高级三个阶段进行,并把其主要内容归结为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环境教育四个方面;本文还对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水生态足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水"为要素评价城市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并以水资源短缺的北京市为案例城市进行剖析.探讨了城市水生态足迹的内涵和4种典型城市水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提出了基于城市生态需水量的水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对案例城市北京的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城市河湖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10.45×108m3,地下水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为26.34×108m3;(2)北京市多年平均的水生态足迹为1.42.以上结果表明北京的水资源利用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6.
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生态环境主要组成要素问题突出,表现在植被衰退、土地退化没有得到根本性控制,水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用水不能得到保障;②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等服务功能下降;③生命支持系统受到威胁,生态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受到削弱.建议:西部地区应改变目前单要素、分割式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思想,采取生态系统管理方式,树立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区域生态保护研究,增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2001和2012年攸县统计年鉴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攸县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与分析。数据分析表明,2000和2011年攸县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289191hm2,3.10323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700243hm2、0.634828hm2,均处于生态赤字的状态,并在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做了动态分析,其中生态经济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44、1.088,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分别为2.848、3.376。总体来说2000和2011年攸县生态环境的供给不能满足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且不可持续状态加剧,生态经济多样性指数下降,针对生态环境供需不平衡、生态经济发展能力较弱的状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攸县社会——经济——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进程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究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基于生态模型、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城市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的影响关系、敏感性与空间交互关系,提出生态管理措施。研究发现:2000—2018年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上涨133.33%;各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均为正但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22.39%;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000—2018年间,影响强度平均上升82.34%;食物生产对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对经济城市化敏感性较强,水源涵养和PM2.5去除则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存在较大的空间错配性。由此建议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生态利用区、生态重构区、生态源地区和生态修复区,并结合城市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特征提出生态优化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宋国华 《环境科技》2007,20(Z2):140-141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原则,提出了建设城市循环经济的3个要素,并对各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对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探讨,对兰州市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行为示范的主导作用、优化兰州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加强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兰州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绍兴生态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高效和谐与持续发展。笔者立足绍兴市生态兴市的指导思想,从绍兴市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预测了绍兴市水资源供需的趋势,并根据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规划,提出了绍兴市水资源调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为例,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相的TM和HJ卫星影像,开展了20 a海滨城市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滨城市海岸带以城市化开发为主,工业用地逐年增加,以牺牲耕地、湿地、林地、园地等正生态要素为代价,耕地、湿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分别转移了28.62%、18.99%;1990~2000年、2000年~2010年2个时段,负生态要素面积增加比率第一时期比第二时期大,工业用地累计增长率最大(1.61),交通用地最小(0.1);正生态要素向负生态要素的转移具有显著的东、西空间差异特征,自然主导正生态要素的转移第一时期主要在西海岸带,第二时期转移重心逐渐向东部转移;人工主导正生态要素的转移均集中于西部区域,耕地持续减少,园地的转移由1904.01下降至383.75 hm2;工业用地的转入,主要集中在西部海岸线沿岸和东部盐城港沿岸,湿地是主要转移类型,约1808.07 hm2。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框架建立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辽宁省城市“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通过VENSIM仿真2010年至2020年的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趋势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表明,未来10年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分为3类:生态安全区、生态安全持续危险区和生态退化区。生态持续危险区和生态退化区属于生态安全预警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西北部。从辽宁省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看,未来生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安全预警结果可为辽宁省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X 192 X171 9700721城市生态系统的模拟方法:灵敏度模型及其改进/吕永龙…(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一1996,16(3)一308~313 环信Q一40 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探讨其持续发展对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问题,需要运用动态的模拟方法进行。由德国著名的生态控制论专家F.vester和A.v.Hesler提出的“灵敏度模型”方法,将系统科学思想、生态控制论方法及城市规划融为一体,解释、模拟、评价和规划城市复杂的系统关系,是模拟城市生态系统很好的方法。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灵敏度模型”为评价城市持续…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态足迹理论和城市生态学为基础,将生态足迹运用于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中,计算得出郑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1.10 hm2增加到2010年1.9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1年的0.66 hm2增加到2010年的1.58hm2。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生态足迹供需不平衡以及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郑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对维护城市水资源及环境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水域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出发,基于五律协同原理,研究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调控机理及模型。研究表明,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六位一体"调控具有时空层次性、综合性、阶段性特征,灰色评估模型可定量评估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程度,随着城市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其六位一体度亦随之增高。选取我国著名水域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进行案例比较研究,为我国城市水域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是城市形成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文章从水环境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发,提出亲水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及亲水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域市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城市扩建过程中忽略了城市周边湿地、水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城市环境蓄水储水能力的降低。这样的情况严重危害了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持续利用战略的实施。本文就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保护过程中外部性的存在要求引入各种生态补偿措施,但传统生态补偿的实施面临着补偿标准量化难、约束性差、主体模糊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很多问题。采取生态共建的新补偿模式有助于克服传统问题,但其自身也存在固有的实施瓶颈,包括"面临区域发展冲突"、"要素支撑力限制"、"与现有产业的矛盾范围广"、"投入大、持续时间长"等。在对这些瓶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克服生态共建的制约因素,应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从"统一的组织领导"、"有效的交流机制"、"共建目标细化和项目具体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公众参与"这5个方面保障生态共建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生态环境中重要因素———水环境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以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建设措施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合论述,包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来减少水体纳污负荷、停止对重要水环境与水生态资源的持续使用和开发以及完善水源保护区内的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