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电位电解法测定烟道内二氧化硫准确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环境监测部门对烟道内二氧化硫浓度的测定普遍采用定电位电解法来完成,其主要原理是二氧化硫气体在传感器的电解槽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产生的扩散电流确定二氧化硫浓度,此方法快捷、简便,但准确程度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即对影响该方法准确程度的诸多因素做系统分析,并对检测过程应注意的环节做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天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和气溶胶硫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于1980—1981年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做了同步监测,对天津市大气污染状况,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的过程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做了研究。以超C_i几率和的方法处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污染以早晨最严重,傍晚次之,中午较轻:冬季比夏季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物中以硫酸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最大,总颗粒物次之。当大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比较突出。颗粒物中的苯溶物对大气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中相对湿度高时硫酸盐浓度大,可能是产生冬季烟雾事件的原因。下风方向的硫酸根浓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比值和硫酸根含硫浓度与大气总硫浓度的比值均比上风方向相应的数值高,说明城市燃煤烟气是硫酸盐的来源。城市中硫酸根浓度与二氧化硫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7,硫酸根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5。在形成硫酸根的过程中二氧化硫浓度和颗粒物可能有贡献。以一维有源简化模式估算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根的速率常数,约为2.3±1.1%/hr,冬季约1.5%/hr。二氧化硫的迁移距离约为17—340km。  相似文献   

3.
烟气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由2个子系统(二氧化硫质量浓度监测子系统和二氧化硫流速及流量监测子系统)构成。文中对系统的监测原理、方案等做了简要介绍,对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在线监测子系统做了较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荧光法测定氮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浓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充分考虑重复测量的重现性、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局限性、标定仪器所用的标准气体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计算氮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浓度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4.  相似文献   

5.
冬季,北京市雾霾天气尤其严重,直观上与冬季供暖燃煤量增加不无关系。尝试在函数型数据视角下,将冬季供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效应作量化分析。首先,通过二氧化硫(SO_2)浓度的日变动曲线,将供暖季与非供暖季作比较,得到冬季供暖的逐点微观影响效应;然后,通过描绘二氧化硫浓度的周变动曲线,得到供暖季二氧化硫浓度昼夜整体偏高,非供暖季二氧化硫浓度呈现周期波动,冬季供暖改变了二氧化硫浓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用灰色系统理论 GM(1.1)模型,以大同矿区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统计资料为例,对大同矿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单因素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大同矿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未来变化趋势是递减的,并且递减速度逐渐趋于缓慢。  相似文献   

7.
铝箔复合膜气袋对二氧化硫吸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铝箔复合膜气袋对二氧化硫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只附情况的实验,得出了不能用该气袋采集气体样品做二氧化硫测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裂解装置催化再生尾气焚烧废气经海水脱硫后二氧化硫的监测,利用碘量法和定电位电解法同时测定二氧化硫的浓度,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校验,同时对废气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离试验。结果表明,碘量法和定电位电解法测定裂解装置催化再生尾气焚烧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用丙二酰二异羟肟酸(Mal-onyldihydroxamic acid)的水溶液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试剂约有100%的吸收率,而且所得的亚硫酸盐溶液可稳定30天以上。研究了诸如试剂浓度、流速和温度等可变因素对二氧化硫吸收的影响。所吸收的二氧化硫然后在氢氯酸介质中,用对胺基偶氮苯—甲醛试剂,在优选  相似文献   

10.
工业废气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动植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较为严重的,有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氧化氮等气体。其中氟化氢及含氟化物的散发量,虽然没有二氧化硫那么量大;但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相比,在工业生产的散发总量中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而且,氟化氢的毒性,在相同条件同等浓度下,氟化物危害植物的程度比二氧化硫大得多,仅相当于二氧化硫有害浓度的1%时,就可使植物受到损害,故对其危害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转炉除尘水用于烧结烟气脱硫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实验室进行转炉除尘水脱除模拟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模拟实验。考察风速、入口二氧化硫浓度、液气比、反应接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设计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对实验参数的控制,用转炉除尘水可以取得很好的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用甲醛法测定二氧化硫,通过在不同的温度下做的9组标准曲线,研究温度对标准曲线截距的影响。得出了温度对二氧化硫标准曲线截距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同时对二氧化硫标准曲线截距的范围做了估计,完善了标准对质量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对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收费工作的深入,各级环境监测站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监测任务也日趋繁重。烟气中二氧化硫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又不容易测准确的项目。主要原因是:①烟气中二氧化硫随着煤质与工况的变化,浓度变化范围很大,高则数千mg/m^3,低则几十mg/m^3;  相似文献   

14.
硫酸盐化速率和二氧化硫都是大气含硫化合物的监测指标。通过对2006年-2008年两者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总体上冬春季硫酸盐化速率和二氧化硫浓度高于夏秋季,并且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一线性方程来表示,对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和二氧化硫的监测具有指导意义,保证提供准确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5.
ADMS模型在电厂脱硫系统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DMS模型拥有山区模块,适宜于重庆特殊的地形条件。文章应用ADMS模型预测和评估重庆市某大型火电厂GGH取消前后对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论证取消GGH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取消GGH系统将使烟气抬升高度降低108 m,近地表大气污染物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相对于各污染物年均、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其升高值的贡献都不超过0.1%,取消GGH系统不会对主城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在脱硫设施非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取消GGH系统将使近地表二氧化硫日均浓度有明显的升高,总体升高9.7%,但平均升高值只占二氧化硫日均浓度标准限值的0.63%,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取消GGH系统,可提高脱硫设施的运行率,进而减少因脱硫设施故障而可能增加二氧化硫排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自从日内瓦公约签订以来,人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在酸雨频率下降的同时,大气中汞的浓度与沉降量也显著的下降.研究发现,酸雨程度的降低会增加地表径流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进而增强了流域内汞的传输,使得水体内甲基汞的含量增加,导致鱼体内甲基汞含量升高.挪威的汞污染主要来源于欧洲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二氧化硫发生源向南方输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问题是中国的一个环球问题,本研究利用HYSPLIT_4模型模拟了中国北方地区二氧化硫放出后其迁移、扩散、和沉积过程。二氧化硫放出后向周边地区扩散,到达南方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后产生浓度分布和沉积。2001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北方放出的二氧化硫对南方影响较大,二氧化硫气团以华北地区为浓度中心向南方迁移,在上海市9月份出现各月垂直层中浓度和地表沉积的最大值,且地表沉积量与0m-500m层的二氧化硫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管道内烟气喷雾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不同SO2 初始浓度下 ,竖直管道内利用石灰浆喷雾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方案做了实验研究 ,以模拟石灰液喷雾对燃煤锅炉尾气中SO2 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 ,可以在较低的钙硫摩尔比下 ,用这一方法使中等浓度SO2 烟气获得较高的脱硫效率。本研究结合双膜理论和双反应面模型 ,对石灰浆滴吸收SO2 的机理给出了解释 ,说明了实验现象和某些类似实验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二氧化硫是当前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产生二氧化硫的污染源比较普遍,而且排放量大,对植物的危害也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利用开顶式熏气装置对蚕豆做了急性与慢性试验。当二氧化硫浓度较高,超过伤害阈值时,短时间接触就使植物受伤,随后在叶上出现可见坏死斑,此为急性伤害;如浓度较低,虽然不致在短期内产生急性伤害,但较长期地接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采用微生物(氧化亚铁硫杆菌,简称TF菌)法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比较了传统的工业化 方法稀硫酸吸收法(千代田法)与本法的优劣,研究了液气化、二氧化硫浓度、三价铁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收效率的影响;分析了脱硫反应前后吸收率pH值、三价铁离子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液气比(12.5L/Nm^3 以上)、二氧化硫浓度(1000-5000ppm)和三价铁离子浓度(0.6g/L以上)能使该法具有较高(>98%)的脱硫率。在常温常压操作条件下,微生物法的脱硫率远优于千代田法,具有一定的工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