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文耀 《防灾博览》2005,(6):10-10,13
人类生存的地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地向我们发出严重警告: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散应、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地震、洪水、火山……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上至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2004年12月25日地震引发的海啸殃及印度洋沿岸许多国家;2005年8月29日墨西哥湾的卡特里娜飓风引起美国南部海堤溃决,海水淹没了新奥尔良市80%的土地。人们忧心忡忡地谈论着“地球的可居住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一引言 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唐山发生了震级为7.8级地震。此次地震属于板内地震,也不是发生在深大断裂上。地震前没有明显的前震活动。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对于没有明显前震活动的大震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异常。所选用的资料取自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库存目录。二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一) 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图象 1.条带唐山地震是一次没有直接前震的主余震型大震。为寻找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异常,我们选  相似文献   

3.
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地壳中的应力变化会引起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变化。动物有感受这种变化的能力,在地震发生前数天或数小时,动物可能会不安、抑郁或狂躁、迁徙或逃亡。动物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动物在自我保护的同时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地震预警信号。本文概述了动物感受地震灾害的机制,分析了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地震灾害避险能力的途径,阐述了找出可能作为灾害预警信号的特有动物异常反应的意义,讨论了建立试验性地震灾害动物行为异常预警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没有湖的地方,出现了新的湖;山峦沉陷下去;瀑布和河流消失得无影无踪。很多地方发生了地裂,裂隙深不可测。倒伏的树木凌乱成一堆堆,看去就像一片森林刚被犁过一样。” 上面这段文字记载的是1663年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三河附近的一次地震的震害现象。但是生活在美国东南部密苏里州的新马德里地区的人们却不大相信地震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新马德里地区在1881年之前的前150年中,虽然发生过无数次小地震,但从未发生过大地震。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对大地震的危害没有切肤之痛,也就没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有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工程的滋养,这里的人们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即使时不时的会有小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电磁波观测台的实测资料,对宁蒗Ms5.1级、会泽Ms4.4级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特征、干扰排除、异常判别进行研究,分析了震前电磁波信号图象和异常时空特征,得出电磁波主信号异常出现在主震前20天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通过对1991~1996年江苏省部分井孔观测资料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发现,在中强地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震中区附近的井孔出现了响应比高值异常。通过空间图像扫描可以看出:在苍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徐州、宿迁地区出现了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集中区;在南黄海地震前一年左右,在镇江、苏州地区出现了高值集中区,之后高值集中区有自西向东迁移即有向震中区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深阳6.0级地震前,震中周围较大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震前较长时间里出现了地震活动的“空环”图象及震前半年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平静。不同起始震级和范围内的b值及小震频度于1978年上半年出现同步上升,同期在“空环”边缘发生了两组前兆震群。单位面积的地震频度K服从幂函数分布N(K)=A/(1+K)P,其衰减系数P也于1978年出现了异常低值。这些异常变化反映了孕震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3,(4)
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的自然现象。从地球诞生开始,地震就没有停止过。在通常情况下,因其震动的幅度和影响不大,我们不能明显感知,但是,剧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惊魂失魄的人类在屡历地震之灾后发现,与人类同在一个家园的动物中,不乏天才的“地震预报专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常熟—太仓地震前丰富的地下水异常进行了描述,并对异常场的时空演变及其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最早形成且时空集中的突出异常区,当异常外迁后又向原地区回迁,意味着发震地点、时间的逐渐逼近,就此次震例与现有认识不同的一些特点,提出如下新认识: 1、当区域应力明显增强,观测网密度又高,而地区震级有一定“上限”时,异常规模与震级不一定相“匹配”。 2、区域应力的脉冲式变化,可使地下水产生类似临震异常的阵发性大幅度变化,使得异常活跃程度与异常阶段不一定相“匹配”。 3、水温异常很有潜力,但机理复杂,应同时注意“微观”与“宏观”尺度的水温异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图》和我国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了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强震前的地磁场变化,给出了有利于渤海地震发生的中长期背景性异常及变化磁场的短临异常变化图形。中国地磁图展示了几年乃至十年尺度的地球基本磁场的大区域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渤海地震前的背景性异常。地磁变化场垂直分量“低点位移”及幅相法异常则显示出渤海地震前华北地区出现的小区域的短临地磁异常。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等方法处理了山东相公庄水准 EW、SN 向1989年1月1日至1990年9月30日的五日均值观测资料。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苍山4.4(M_L)级地震前相公庄水准 EW、SN 向均有10天左右的短临前兆异常,异常最大幅值分别为0.84mm和0.42mm,地震发生在异常达最大值的前一天,回归剩余标准差分别为±0.17mm和±0.12mm。据动态灰箱法处理的结果说明:短临异常在月均值上也有一定显示,只是幅度小些。作者认为:距震中50km左右的定点形变台,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监测到4级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2.
在历次地震前,都有人发现一些植物呈现出反常现象。宁夏西吉县1970年发生过一次地震。震前一个月,在离震中60公里的隆德县,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居然开了花。合欢树的羽状叶片平日里总是昼开夜合,与人的生物钟一致,而震前一个月左右,合欢叶子不分昼夜,总是呈现半开半合状态,白天开不旺,夜晚不肯安然“入睡”。1972年2月初,辽宁省海域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前一个多月,那里的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含羞草的小叶也出现了反常的闭合行为。1976年四川地震前夕,“熊猫之乡”的平武地区出现了令人心寒的一幕: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突然大面积开花,花  相似文献   

13.
临潼温泉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  赵小茂  何崇君 《灾害学》2006,21(2):64-68
采用一阶差分、滤波、五日均值等方法对临潼台水氡、水溶气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998年1月5日泾阳4.8级和2002年2月5日宝鸡3.4级地震前临潼台流体均出现了明显的短临前兆异常;泾阳地震的异常时间比宝鸡地震长;两次地震前流体异常幅度明显不同,异常幅度与震级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总结了江宁地电阻率在四次中强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着重研究了常熟—太仓5.1级地震前的异常。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从观测数据中分离出观测误差和条件变差,通过F图判断“地震因素”在条件变差中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1月22日晚,哈尔滨市许多市民走上街头“避震”,各大广场人流车流不断。一条“凌晨将会发生地震”的消息在市民中传播。23日凌晨,哈市并未发生地震。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居民集中、信息传递快,相互影响大而迅速的特点,尤其对于地震信息,人们更加敏感,只要一提起地震,人们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渤海地震前异常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一次再研究。重点对震前背景空区、小震条带、频次和 b 值等长、中期异常的资料、判据和预报意义作了讨论,并与有关作者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最后指出渤海地震前较为清晰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7.
小谚语大道理--小小土地电,监测离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锐  肖莉 《防灾博览》2004,(4):33-34
地电流犹如大地血脉,它的存在和运动很早就被人们发现。英国人Badow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1849年利用得比的电信线路证实了地电流的存在。不过,发现地震也会产生地电流异常的,要归功于Vadey.他对1871年3月17日加拿大地震的观测,才确认了这一现象。后来,日本对1923年的关东地震和1949年的鸟取地震都取得了地电流异常的震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长水准测量成果,重点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及本区中强地震前异常形态。结果表明:沂沭带附近的地壳形变明显受新构造活动的控制,断层的最大垂直运动速率为050mm/a,沂沭带断层垂直运动平均速率合成值约为034mm/a,现今总体活动水平较低;沂沭带北段及北西向断裂近期呈反向运动,南段呈继承性构造运动,部分测点在本区中等及中强地震前异常较典型,主要异常形态为“U”或“N”型。  相似文献   

19.
华东和华北区 1 970~ 1 998年 2 6个MS≥ 5.0地震前 2 3个地震存在C、D、Mf 综合异常区的中期异常。本文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这些异常在一年内的中短期变化。认为Mf 异常面积的短期变化最为显著 ,2 3个存在中期异常的地震中 2 1个地震前 6个月有 |η|≥ 0 .4的短期变化 ,其中 63%震前出现过地震活动平静 ,还有 37%为持续增强。最后用岩石刚度和压机刚度之比对岩石破裂前声发射的平静期长短的实验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广东东部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发现1996年起出现的群体性重力测值偏离长趋势的变化,可视为7.6级地震前中期异常的开始,而1998年中出现的反向变化则是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的转折。作为强震前的远场重力异常,其时间、空间变化表现出的不一致和非均匀性变化形态,可能主要与测区内不同断层在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形变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