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明确水资源管理的“底线”。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明确各地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考核内容、奖惩措施等,标志着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根据《意见》,将实施“四项制度”。一是用水总量控制。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  相似文献   

3.
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实现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研究针对阜康市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历史动态分析法和水均衡计算法,提出地下水位管理下限作为地下水位管理控制指标,确定了阜康市各乡镇2020年、2030年地下水管理的控制水位分别在3.88 m~55.26 m、4.10 m~56.58 m之间。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赤峰中心城区2018—2021年的水资源数据,选取年降水量、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生态用水量7个指标建立评价模型,对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8—2021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值在0.5~0.6范围内且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说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虽已达一定规模,仍具有空间继续开发利用。该研究结论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2008,(2):43-43
据了解,2005年,全国工业污染物COD排放量为554.7万吨,废水排放量为243.1亿吨,工业废水排放平均浓度为228mg/L。其中造纸行业COD排放量为159.7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28.8%,废水排放量为36.7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5.1%,造纸行业废水平均排放浓度为435mg/L,未达到造纸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水利部水资源司巡视员程晓冰日前发表文章表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确定,到2030年全国用水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取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控制总量的地区,暂停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取水总量接近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目前这些措施在山东省等部分省区已经实施。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短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加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演变规律及相互作用关系的定量化分析,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2000—2012年城镇化、三次产业发展及用水结构等统计数据,首先分析宁夏城镇化与用水结构的发展现状,其次定量比较和分析宁夏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的演化过程,并模拟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用水总量高但比重在下降,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重随城镇化的进程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城镇人口每增加1万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20.91万m3;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工业用水量增加13.19万m3,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效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对用水效益提升起促进作用。预测到2030年,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别将在现状基础上增加0.2124亿m3和3.325亿m3,需要通过农业节水和压缩农业用水,才能满足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8.
一、污水土地处理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需水量不断增加,而水体污染却日趋严重,水资源危机迫在眉睫。我国虽有稳定的地表径流26000多亿 m~3,但可用水总量仅为11000亿 m~3。全国一次水资源利用率不到60%,即可用水量为7000亿 m~3,而每年排放的300多亿 t 废污水所污染的水量至少有3000多亿 m~3。可见,剩下的可用地表清洁淡水仅有4000亿 m~3,1980年全国总用水量已接近此限。到2000年,用水量若以增加1倍计,即达6000~7000亿 m~3,约占实际可用清洁地表水资源的150%。据1985年对全国324个城市调查,有183个城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影响因素及情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建立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情景分析模型,对2010年、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进行维持现状、滚动发展和环境友好发展方案预测.分析认为,环境友好型发展方案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到2020年中国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达389.6×108t,随后出现负增长,2030年排放量为359.59×108t.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供水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3—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供水的总体发展状况,并从水源、净水工艺、输配水管网、二次供水等方面考察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特征,认为我国城市供水能力显著提高,供水和用水总量趋向稳定,人均综合用水量下降,城市生活用水成为城市供水的主要对象。但是城市依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污染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在水源保护、净水工艺、管网改造、二次供水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总结并提出我国城市供水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年多以来,国际国内形势仍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疫情显著降低了短期排放水平,但是经济恢复政策和疫情发展形势的不确定使得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判断变得复杂,碳排放是否会反弹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造成挑战,已经投入运行的全国碳市场能多大程度发挥政策效果等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定量评估了疫情对经济和环境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基于此分析疫情后全国碳市场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疫情造成中国经济活动以及碳排放短期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全年的GDP增长较基准情景下降3.84%,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较基准情景下降4.47%和5.12%。但是,接下来的十年内,GDP会逐渐恢复至基准情景,累计碳排放较基准情景增加0.06%。在没有其他气候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疫情带来的短期减排效应不足以保障中国各项气候目标的实现,落实碳市场政策十分必要。疫情之后启动全国碳市场,可以促进投资、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到2030年,能源消费将下降7.44%,碳排放下降10.49%,碳价为229.73元/t。国外疫情若在2021年还不能得到控制,将会继续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使得中国GDP损失略有提高,但不会改变国内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2.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1,(6):5-5
河北: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今后10年,河北省将加大水利公共财政投入,目前,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编制完成,5年总投资规模达1070亿元,平均每年200多亿元。河北省作为7个先行先试省份之一,将率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加快构建水资源管理体系,将重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八大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面临巨大压力,需要系统研究构建碳达峰政策体系,为碳达峰提供政策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碳达峰相关政策实施情况,探讨了碳达峰政策创新思路,提出了碳达峰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政策实施保障。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进低碳发展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统筹融合,构建完善以碳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涵盖行业部门、重点区域地区、减排相关方的,多手段类型相结合的碳达峰政策体系,促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和低碳发展,有效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碳排放达峰路径与关键举措的顺利落地。从建立健全碳排放总量控制考评制度、加快构建排污许可证与碳排放管控协同制度、深化能源资源价格机制改革、全面推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重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核算,不能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在2010—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水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利用恢复成本法核算其价值量。结果表明:2010—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Ⅰ类水质占比及水量日趋减少,水质等级降低后主要以Ⅱ类和Ⅲ类水为主;除Ⅱ类水外,其他类型的水质价值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5年江西省以水资源折旧调整的EDP比GDP平均下降了5.7%,说明以GDP为核心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标过高估计了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2011—2014年江西省水资源价值平均损失为当年GDP总量的4.5%以上,说明“十二五”期间江西省经济增长是以消耗水资源换取的。2015年后江西省由水资源价值损失所取得的GDP增长率大幅下降,水资源水质价值量不断上升,说明江西省在GDP增长的同时存在水资源的正外部性。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江西省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各类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是国家环境政策的必然趋势,科学评价区际排污权分配方案的合理性是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各省区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配方案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人口的Gini系数法定量评价该方案的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以人口存量为参考标准,COD排放权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1643,处于高度平均区间内;SO2排放权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2277,处于相对平均区间内.总体上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影响两种污染物排放权分配合理性的关键因子不尽相同,影响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目标和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PM2.5对人体健康、能见度、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均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旨在提出我国PM2.5污染防治目标和控制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本文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我国PM2.5污染防治目标。其次,采用能源和污染排放技术模型,分情景预测了我国未来一次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基于情景预测结果和此前研究建立的一次污染物排放与PM2.5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确定了2020年—2030年与PM2.5浓度改善相适应的全国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最后,利用能源和污染排放技术模型,提出了实现大气污染物减排的技术措施和对策建议。研究表明,2030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应分别比2012年至少削减51%、64%、53%和36%,氨排放量也要略有下降。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区域,必须采取更严格的控制力度。要实现上述减排,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可持续利用,建立"车-油-路"一体的移动源控制体系,并强化多源多污染物的末端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为理论基础,引用广州市2005—2019年共15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环境指标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人均GDP为经济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为环境指标,分析广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建立了相应的拟合模型。同时选取煤炭消耗总量、绿地面积、大气环境指标、水环境指标等多项指标进行辅助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广州市近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对数、废水排放量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之间符合倒“N”型关系,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并不同步。通过模型作出预测,广州市人均GDP将保持约4%的年均增长率,至2025年,广州市人均GDP可达198 000元;煤炭消耗总量已达峰并在“十四五”时期内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9.
全国SO2和COD的排放量削减1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新疆都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呈上升趋势。通过分析,采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淘汰落后的工业工艺装置,落实工程减排和技术减排要求即可实现2010年全区总能耗保持在2005年的水平,实现国家对新疆增产不增污的规划定位。在此基础上如能落实管理减排和结构调整减排要求,全区污染物排放量将进一步削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我国铜产业采选、冶炼、加工和再生等环节的演化趋势,构建了铜产业直接碳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相结合的多层级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我国铜产业各环节碳排放演变规律及碳中和实现机制。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我国铜精矿、精炼铜、铜加工材、再生铜产品分别增长了6.6倍、 25.1倍、 88.5倍、 37.1倍,受碳中和目标实现对电力需求量增加的影响,预计2060年铜资源消费总量将较2020年提升62.3%,铜资源社会存量将达到3.9亿t,再生铜将于2030年超过原生铜成为主导资源类型。②2020年铜产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2968.2万tCO2e,其中,采选环节的吨铜碳排放量最高,达到了3.4tCO2e,是第二位冶炼的2.3倍;冶炼环节的碳排放总量最大,达到铜产业的39.3%;再生环节的降碳效果突出,相较原生采选冶炼环节减少1251.2万tCO2e;进出口贸易则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43.7%的碳排放总量。③预计2060年铜产业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499.8万tCO2e,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等举措,可大幅降低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其中国际贸易及循环经济情景的碳减排效果在2030年前均较显著、随后逐渐下降,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是该产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根本,在2060年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535.9万t及607.9万t。为了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建议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合理调控铜产业结构,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快构建铜产业绿色供应链,紧随碳中和发展趋势促进资源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