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娜  聂高众 《灾害学》2015,(2):158-161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08,(3):F000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为了弘扬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宣传先进人物、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防灾  相似文献   

3.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地震救灾对策和决策的经验,研究救灾响应规模、地震医疗、救灾物资运输等几个重大决策问题,提出了震后救灾决策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秋格  高峰  吴鹏 《灾害学》2011,(4):116-121
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在体系结构设计中主要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组网技术、数据采集与灾情分析软件、多源信息融合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构造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组建一个地震监测、预警及救灾部署控制中心,并实现信息处理平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连接口。最终,在地震救灾中能够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为控制中心实现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紧急地震救灾期往往来不及优选通往现场的最短路径,由于地震破坏城市的交通系统,改变其可通行性,震前又不能按照静态的最短路算法进行设计。因此,本文在进行路径可通行性破坏概率预测与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为重点救灾目标设计最佳安全度最短路径的图与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7.
为规范地震应急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确保地震应急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和《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枣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修订后的《枣庄市地震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8.
赵郁园 《灾害学》2019,(4):191-194
传统救灾资金风险控制方法存在控制精准度较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文提出基于多因素分析的救灾资金精准风险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对自然灾害区域的经济损失率进行计算,确定该受灾区域的经济损失情况;引入模糊集运算方法,计算出救灾资金分配的上下限值,实现救灾资金的精准分配。然后通过熵权法对救灾资金的风险进行预测,如果救灾资金的风险过高,则运用最小二乘法对预测矩阵进行修正,以降低救灾资金的风险。最后以地震规模预测和救灾资金分配的准确性为对比指标,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灾害等级划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冯志泽  胡政 《灾害学》1994,9(1):13-16
本文依据地震成灾机制,将地震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和救灾投入作为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用一次地震造成重伤、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三个因子来计算地震灾害损失的灾害指数,并依据灾害指数将灾害损失划分为Ⅰ~Ⅶ级,以此来描述地震灾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0,15(2):33-37
基于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 ,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分析了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主要时序特性。这些特性是地震救灾的一种规律 ,它们取决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 ,多种灾害的叠加性、综合性和不能自发复原性 ,灾民性命救助的急迫性和救灾内容、步骤、方法的雷同性等  相似文献   

11.
张金川  孙硕 《灾害学》2013,(1):150-152,159
随着我国救灾体系的完善,有组织直接参与地震救援的人员群体随之增大。地震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救护问题也开始暴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综述了地震救援人员在地震救援中产生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专业地震救援队员、应急救治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在地震现场形成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因为受到的训练不同,地震救援与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同,事前受到训练与有过救援经历的人受到心理伤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据此,提出了事前干预进行心理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黎标 《民防苑》2009,(5):36-38
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与自然灾害搏斗,洪水、飓风、地震、暴风雪……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在抗灾、救灾中也是各有妙招。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救灾与人员伤亡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讨论了近十年来城市型地震顺应急救灾和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新经验与新启示;和者们给出的地震人员伤亡旨烤和伤亡状态函数的概念,研究了应急救灾害行动与伤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有预报的地震发生之前,如何充分发挥社会能动作用,作好应付突然事变的积极准备;在无预报的地震发生之后,如何发挥社会各阶层的主观积极性、有步骤、有秩序、自觉主动地开展救灾抢险,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付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国内外历次地震救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严佩升 《灾害学》2021,(4):96-100
研究金沙江流域云南段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办法,提升该地区地震发生时救援能力以及应灾、防灾、救灾能力。通过定量确定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的风险性影响因子,其中人口易损系数着重探讨人口分布、人口老幼比例、人口迁移,获得地震灾区人口分布规律,确保该风险因子足够精准。赋权各风险因子构建风险性识别模型,使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获得地震人口风险分布结果。运用ArcMap软件,计算地震灾害中包含的人口因素,构建研究区域发生地震时的人口风险性分布图,在图中将人口高风险分布区划分出来,以便该地区有关部门使用该办法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6.
四川都江堰市地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上,在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中属于Ⅸ度区,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天然气供应链在本次地震中遭遇了一定的破坏。通过对都江堰市天然气系统的基本构成、震害情况以及应急救灾过程等的调查与整理,对都江堰燃气系统中门站、CNG加气站、中压配气管网及低压配气支管各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的震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震后的应急处置措施、供气恢复策略及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天然气系统的应灾经验及救灾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提高燃气系统的抗震应灾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灾区开放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我国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重要意义,并以我国唐山、澜沧-耿马地震、原苏联亚美尼亚地震的震后救灾活动为例,以实行不同对外开放政策的效果对比,说明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必要性;用通讯调查的结果和国际救灾组织及主要援助国对外救援情况,反映实行灾区开放政策的可行性。最后,提出灾情开放、救灾开放、灾害的考察研究开放和灾区重建开放的四项灾区开放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985年以来灌南县科委对中、小学师生进行综合性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以及通过中、小学生向社会进行再宣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的事实,说明中、小学是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中、小学生是一支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宣传工作的实践,强调了对有明显社会影响的地震开展震后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服务方向。文中着重就常熟—太仓地震现场宣传实践中提出的一些地震宣传对策性的有关技术问题,述及了笔者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20.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清林  高建国 《灾害学》2005,20(3):48-52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