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 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 1983年菏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 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 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日本爱知县的地理概况、地震地质、地震预报、地震观测研究和防灾对策的现状,介绍了日本的地震预报和地震观测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地震观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简要总结了随着这几个阶段的技术进步南京基准地震台观测技术的重要变革 ,并从记录地震事件数量、大地震速报作用和推动某些研究的深入等方面评估了由于这些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震台效能的提高。对目前地震观测技术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的转折时期 ,地震台如何尽快过渡 ,充分发挥效能提出了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单台站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识别地震事件和干扰事件是地震预警系统面临的关键问题。研究了基于波形特征参数的决策树方法来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单台抗干扰能力。为了研究电磁干扰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影响,进行了7种电磁干扰试验。使用事件触发后3 s内的波形数据提取5个特征(事件结束否、Speed、Sparse、Pration、对称性),用决策树建立了特征值和事件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使用了大量的强震记录和干扰记录(6359条强震记录、163条干扰记录)对训练后的决策树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识别率高,易转换成IF-THEN规则,能方便地写到计算机程序或专家系统中。该算法可以作为地震预警或报警系统的前端地震事件检测模块,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2004年以来印尼苏门答腊海域发生了4 次8.3 级以上巨大地震,广东地区地下水位观测记录到这4次地震的大量响应信息,归纳这些响应信息的表现形态、特征、及响应过程,获得响应强弱与震级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响应的"敏感点"等.通过总结这4次强震响应信息,有助于理解强地震的衰减过程和开展震源物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 日本地震前兆研究概况日本地震预报的研究和观测,最早只有大地测量、验潮、重力、地磁、地震活动、地形变等项目.日本地震预报第二个计划(1969-1973年),尤其是第三个计划(1974-1978年)期间,观测项目有很多增加(表1).地震观测分三类,即全国性观测、指定地区的强化观测和集中观测.在预报地震方面,又将地震前兆分为长期、中期和短临三个阶段,并以此把地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国家在探索和研究地震观测以及地震前兆观测方面,已经使用多种学科的综合手段。然而不论使用的是什么方法,其实都是在给地球把脉,寻找地球颤动的脉音。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社会上都会针对地震预测问题出现一些评论和猜想。作为一名科技媒体人,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着解答这些疑问的途径。2013年11月初,我由合肥市前  相似文献   

9.
<正> 日本很重视深井观测工作。直接用于连续观测地震的观测井,最早的一个观测井是防灾中心于1966年建的松代井。观测项目有地震、倾斜、地温、地电流、应变等,深度是200米。后来又建了一些高精度观测井,同时,日本又开始直下型地震研究。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确定建设三口深井。从1969年开始钻探选点,到第三口井即府中深井点1980年11月27日竣工并正式观测,历时十多年,完成了日本深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定于1994年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现已开始征文。征文内容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区划,强震观测与地面运动,地基抗震,结构抗震理论,结构抗震试验技术与试验仪器,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