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法的长江口生态评价系统,并对2008年长江口生态监控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监测区域已经没有健康海域,5月份健康状况要稍好于8月份.该评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客观、准确,能为生态监控区的监视、监管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于2010年10月26日达到三期正常蓄水位,为了研究三期蓄水后初期长江口的生态环境特征,于2011年4月对长江口水域24个站位进行了浮游动物的采集,分析了其种类、丰度、优势种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97种(含20种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33种,水母类13种,介形类5种,毛颚类5种,还有一些其它浮游种类.夜光虫和中华哲水蚤是该水域的绝对优势种.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丰度,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该水域的浮游动物分为4组群落区域:外海高盐区、冲淡水和外海水混合区、长江口南支附近、长江口北支附近.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相反的趋势,在长江冲淡水和外海水的混合水域丰度最高,多样性指数最低.物种与环境的CCA(典范对应分析)显示,影响长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营养盐和水温.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沉积物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晓蔚  王丽萍  郑丙辉 《环境科学》2008,29(11):3206-3212
基于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信息的不足和不精确性,将沉积物环境背景值和污染物浓度表示为三角模糊数,建立沉积物生态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取长江口沉积物背景值,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分区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底质生态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u、Hg、Zn、Pb、As、Cd;与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照,2种方法评价的生态风险变化趋势相似,长江口门、最大浑浊带和杭州湾的生态风险均比长江口外区和舟山海区大,但长江口门、最大浑浊带和杭州湾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增加了一个等级.用同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利用2008年8月在南黄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类,并对浮游动物的群落进行了划分。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2种、浮游幼虫27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054.9 ind/m3,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出由沿岸水域向中部水域升高的趋势,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与之相反。根据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将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南黄海沿岸群落、南黄海中部群落和长江口沿岸群落,并对各群落进行了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类的分析。本研究的群落划分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地理分布的南界向北有所推移。  相似文献   

5.
1982—1984年对京密运河-北京排污河进行了不同季节的浮游动物生态状况调查.按照浮游动物不同时间和空间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河流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将河流水质划分成五个等级.根据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河流的水质状况筛选出作为京密运河及北京排污河水质污染及变化趋势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6.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湖泊浮游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北方某地空难对某湖泊浮游动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优势种和个体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浮游动物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显示:①该湖泊有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优势种为累枝虫;轮虫7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枝角类4种,优势种为直额裸腹;桡足类4种,优势种为直刺北镖水蚤;浮游动物优势种多为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指示种类和富营养化指示种类. ②浮游动物个体密度(4 770 L-1)较小且分布不均匀,空难事故发生地及其附近区域的种类数和个体密度均为最低值,桡足类在其中4个样点没有出现. ③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于1,结合浮游动物个体密度、群落结构、优势门类和种类,可以认为该湖泊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这一结果与该湖泊水质理化评价结果(1.030 5)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夏季长江口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09-2021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大中型浮游生物及水质监测数据,通过盐度5‰和25‰等值线将长江口海域划分为口门区(盐度<5‰)、河口区(盐度5‰~25‰)和海水区(盐度>25‰),通过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排序分析法,分区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群落结构以硅藻为主,甲藻占比近年来有所升高.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群落组成以桡足类动物为主.空间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呈现出由口门区向海水区递增的趋势,与盐度分布较为一致.(2)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整体优于浮游植物,二者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海水区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高,结构复杂;口门区浮游生物种类少,但均匀度较高;河口区浮游生物种类较多但分布不均匀.(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光照、营养盐是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除环境要素外,生物间的捕食作用对...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口生态系统作为长江流域的终端影响受体,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构建了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及标准,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采用建立的评价方法体系,对2001-2017年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长江口生态系统压力指数为0.08~0.47,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状态指数先上升后下降,数值分布于0.40~0.88,响应指数为0.45~0.94,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为0.40~0.65,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过程,多数年份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中",2012,2013,2015年生态系统健康达等级达到"良",2006年健康等级为"差"。2001-2017年,长江口来沙量减少,长江口氮磷浓度高位振荡,浮游生物结构不稳定,赤潮频发是影响长江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初步建立了面向生命周期评价(LCA)的适合我国土地利用生态影响评价的指标、特征化因子和影响大小计量模型.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时间、面积、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坡度.分别研究确定了基于NPP、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形坡度的特征化因子及其当量系数.提出了基于顶级群落理论的土地利用生态影响评价计量模型.案例应用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为我国开展土地利用的LCA提供初步的技术框架和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2次长江口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长江全面禁渔前夕,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共包括龙头鱼、凤鲚、刀鲚、舌鳎、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长江口生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