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璩路路  李裕瑞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252-3266
黄土高原沟道农业是现代人地关系耦合发展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其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农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人地系统科学原理阐述了沟道农业的概念内涵、科学认知、优化模式及其保障政策。结果表明:(1)沟道农业可持续性应遵从“要素—系统”到“结构—功能”,注重“沟坡水土保持、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乡村振兴”的多目标有机结合。同时,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的沟道水土构型、农田景观、农业系统的层次体系,深化贯通式研究,全面揭示沟道农业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微观作用机理。(2)总结了沟道农业优化模式,搭建了不同模式的框架图,建议完善相关的技术与制度保障体系,以支撑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3)新时期黄土高原现代沟道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人地系统科学前沿,全面构建现代沟道农业系统理论与方法,深入探究优化沟道农业生产方式和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新途径。(4)基于要素流、产业链、流通网,面向SDGs目标和乡村振兴、粮食与生态安全,深入探究不同尺度沟道农业状态评估与情景模拟,服务支撑区域现代化建设决策。黄土高原沟道农业系统特征与优化模式研究,是推动农业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而为黄土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3.
平睿  王伯正 《环境工程》2023,(7):311-312
<正>自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以来,全国各地的乡村纷纷进入了振兴发展实施阶段。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点,“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生态宜居、环境美好,对乡村环境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需要专业的设计师们积极投身乡建,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之一,事关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工作成效、存在问题与挑战等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巩固提升“十三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加快推进“十四五”治理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调查了米脂县土壤侵蚀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耕作方式而造成人为加速侵蚀的问题作了分析,并认为土壤侵蚀是制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构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基本地貌组合单元是小流域,它几乎包括了该区域的所有土地类型、地貌要素以及土壤侵蚀类型。因此以小流域为侵蚀系统的研究边界,分别对峁边线以上的面蚀、细沟侵蚀区和峁边线以下的沟蚀、重力侵蚀区进行土壤侵蚀的遥感定量分析,建立相应的侵蚀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水土保持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决策服务的土壤侵蚀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该系统以小流域为基本设计单元,侵蚀定量模型为专业接口,重点考虑了系统的地学分析和专业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沟道土地整治后,如何实现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托延安市宝塔区羊圈沟和顾屯沟实验基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种植饲料油菜的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基于饲料油菜种植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思路。结果表明:1)延安地区具备种植春季饲料油菜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春播饲料油菜播种量以3.9~5.1 kg/hm~2为宜,苗期密度宜控制在22.5万株/hm~2左右;2)饲料油菜种植需要一定的田间管理,做到施足底肥,适当追肥,间苗遵循"五去五留"原则,4~5片真叶期定苗并适当追肥浇水;3)根据油菜多功能性,黄土丘陵区可发展饲用、菜用+饲用、菜用+观光+油料等多种产品组合模式,科学推广油菜种植可以促进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志霞  许明祥  刘京  李强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103-2113
论文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丘陵沟壑区(庄浪县)与平原区(武功县)为例,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及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合理采样数。研究表明,丘陵沟壑区有机碳的变异系数较小,变化范围在0.176 到0.200 之间,平原区较沟壑区大,变化范围在0.24 到0.26 之间,基于经典统计学,在5%的精度要求和95%的置信区间,沟壑区的合理样本数为64 个,平原区为110 个。丘陵沟壑区与平原区两区域都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变程较小,分别为2 250、900 m,庄浪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值区斑块较破碎,东部较西部多、北部比南部多;武功县土壤有机碳含量西南与中部地区含量较高,高值区比庄浪县相对集中。根据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性和克里格插值的独立验证得出庄浪县与武功县的合理采样数分别为903、1 838 个,合理样本数的确定对合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碳储量的预测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沟道土地整治后,如何实现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托延安市宝塔区羊圈沟和顾屯沟实验基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种植饲料油菜的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基于饲料油菜种植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思路。结果表明:1)延安地区具备种植春季饲料油菜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春播饲料油菜播种量以3.9~5.1 kg/hm2为宜,苗期密度宜控制在22.5万株/hm2左右;2)饲料油菜种植需要一定的田间管理,做到施足底肥,适当追肥,间苗遵循“五去五留”原则,4~5片真叶期定苗并适当追肥浇水;3)根据油菜多功能性,黄土丘陵区可发展饲用、菜用+饲用、菜用+观光+油料等多种产品组合模式,科学推广油菜种植可以促进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分析了本区农业地域资源优势,进而对地域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①黄土高原丘陵山地及沟壑区甚少现代环境污染,生产环境洁净,发挥这一地域资源优势,组建绿色食品农业基地,应是本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抉择;②紫花苜蓿在黄土高原旱区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稳定的生产力,又是高蛋白优质饲草,以扩大苜蓿种植面积为突破口,组建苜蓿草业基地,是发展本区效益型农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事关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污染防治迫在眉睫。农村污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农药化肥和农膜污染。中国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有效利用率不高。由于  相似文献   

12.
高锋  薛保勤 《陕西环境》1997,4(2):30-31
1.前言生态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延安市宝塔区近六年的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2.宝塔区发展生态农业思路的形成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宝塔区(原县级延安市),境内山峁相连,沟壑纵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多年来,这里与其他地方一样,奉行“以粮为纲”的信条,向荒山要粮,向林地要粮。然而,铁的自然规律把人们推到了尴尬的境地:1988年,…  相似文献   

13.
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近期,国家围绕乡村振兴,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相似文献   

14.
恢复力概念为秦岭贫困山区乡村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恢复力视角研究乡村振兴潜力,对于提高贫困山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有效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岭贫困山区商洛市为案例,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山区乡村恢复力评价体系测度恢复力指数,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识别恢复力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三区县乡村振兴潜力类型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商洛市三个区县各镇办的恢复力指数呈集聚分布态势,恢复力整体上处于偏低水平状态。(2)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对乡村社区恢复力起到决定作用。(3)三区县乡村振兴潜力可分为四种类型:均衡发展潜力区、农业主导潜力区、农业旅游兼营潜力区和地理环境限制潜力区,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现状发展条件提出针对性的乡村振兴策略。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新时代下,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本质目的在于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乡村社会繁荣,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保护乡村环境、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等方面的努力,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推动乡村与城市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而随着城乡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乡镇地区所存在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峻,尤其是大气污染,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均会诱发不利影响。因此,研究乡镇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镇大气污染治理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龚乾 《环境保护》2023,(Z2):89-90
<正>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农业必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制定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对于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事关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剖析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湖北长江三峡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典型案例,梳理总结秭归县产业绿色发展型、巴东县保护融合发展型和宜都市廖家湖环境污染治理型三个案例地区的经验做法与成效,探索新时代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从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三方面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村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产环境系统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要支撑。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剖析了上述三大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与提升、推动农业生产系统的治理、树立系统论观点、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系统质量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村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怡婷  严俊霞  刘菊  王琰 《环境科学》2024,45(5):2806-2816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黄土高原地区及6个生态分区(黄土高塬沟壑区A1、A2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B1、B2副区、沙地和农灌区(C区)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区))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气象、地形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估算区域NEP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地形、人为因子对NEP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0~2021年,黄土高原NEP多年平均值(以C计)为104.62 g·(m2·a)-1.黄土高原及各生态分区NE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A2副区NEP年均增长率最大,为9.04 g·(m2·a)-1;沙地和农灌区NEP年均增长率最小,为2.74 g·(m2·a)-1.除沙地和农灌区为弱碳源外,其余各生态分区均表现为碳汇.在空间尺度上,黄土高原年均NEP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碳汇高值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南部,碳源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北部、沙地和农灌区的大部;NEP的空间变化有显著差异,高增幅主要分布在A2副区中南部以及B2副区的西南部.黄土高原及各生态分区NEP时间变化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人类活动数据与NEP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且人为因素对NEP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NEP的空间变化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降水、太阳辐射是影响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总之,黄土高原NEP的时空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韦联桂 《环境工程》2023,(1):296-297
<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多方面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来支撑。以学生“双创”精神、意识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双创”教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和“双创”政策在乡村地区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又为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提供路径选择与发展空间,两者存在一种联动共生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