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及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模式,是有效协调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扩大生产者责任”(EPR)原则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实现循环型社会的主要政策工具。从“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的目的和定义入手,指出扩大生产者责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鉴于生产者在产品生命链中的核心作用。扩大生产者责任可以有效地实现废弃产品回收责任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实现产品废弃物回收成本的最小化,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摸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服务于我国循环经济概念与内涵原则。服务于循环经济实践的原则。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和补充缺位政策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应包括四大类:基本政策、核心政策和基础性政策。技术政策可以融入这四类政策之中。基本政策是统领循环经济所有政策的根本。是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综合性政策。基础性政策是指为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实践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的政策。大致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经济制度、基础性激励政策和考核政策等。核心政策是直接推动循环经济重点实践领域的政策。在核心政策中。需要切实落实和用足用好的现有对循环经济发展较有利的政策有:生态工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清洁生产政策)。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税费优惠政策。能源节约和再生能源政策。环境友好型产品标志(标识)政策;需要完善的薄弱政策有:生态工业园建设政策。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政策。生态农业政策。资源开发利用政策;需要新建立的缺位政策主要涉及消费领域、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能源节约型城镇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  相似文献   

3.
试论以物质流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当前国际上用来分析资源问题的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方法:描述了日本以MFA方法表述国家资源投入、废弃物产生和废弃物再生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经验:指出MFA方法将是我国分析评价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使用状况的重要方法;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提出我国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包括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将为我国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会成为循环经济社会建设中我国与国际比较,找出差距,调整战略的重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物质流分析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引入时间维度,界定"物质流时滞"概念,在分析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界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单循环模型,并利用模型中物质流之间的质量平衡关系对物质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总量特征与动态变化做出进一步的剖析,展示出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内,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匹配关系与变化规律。最终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产品物质流时滞的综合测算,形成政策性物质流时滞,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物质输入量决定了一段时间后的废弃物排放量,必须长期坚持执行减量化原则;"非耐用产品"的物质流时滞较短,应强调再循环原则,"耐用产品"的物质流时滞较长,更应适用再利用原则;提高两个时点和两种内容的循环利用率,降低两个时点和两种内容的废弃物排放率。  相似文献   

5.
信息·动态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沪举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11月6日在上海国际新闻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曾培炎在讲话中强调,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要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资源,尽可能提高资源生产率。要把加强…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针对持续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经济制度和技术范式相结合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水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水资源循环经济力图使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既符合水循环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实现水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和谐统一。水资源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我国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必须改革现有机制和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构建水资源制度、技术和观念创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以“3R”原则为指导和出发点,构建了自上而下的树型指标体系(包含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三层指标体系)。并形成了理论指标体系和操作指标体系,分别面向推广应用的理论研究和规划管理。据此,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南通市循环经济规划进行预评价。分析发现:随着循环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南通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但是其提升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是:2002—2007年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延续与改造,因而仍处于相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状态。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污染减量排放和资源减量化;2008—2010年是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轨的阶段,此阶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减排和治理;2011-2020年进入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源集约型和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8.
我国首部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在深圳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深圳率先推出循环经济方面的首部地方立法,旨在更好解决资源稀缺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更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深圳这部条例提出要加快九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计划制度,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制度,抑制废弃物产生制度、废弃物回收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政策扶持制度和淘汰制度,绿色消费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财政补贴制度和资金支持制度,政绩考核制度。深圳在条例中明…  相似文献   

9.
国外"棕地再开发"土地利用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地再开发是当代西方国家重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本文界定了棕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其成因及棕地再开发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并将棕地再开发与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如紧凑城市和理性增长,及城市用地改造策略如旧城更新和工业区置换进行了比较与区分,指出它在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方面的优势。接着论述了棕地再开发策略在美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实践情况,对其再利用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归纳,这些国家制定与实施了不少环境与经济方面的宏观计划与实施细则,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注入、税收减免、交通引导、保险保障、基建投资等途径大力支持和引导棕地再开发。最后明确了在我国实施棕地再开发策略的优势,认为要遵循“政府宏观调控、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进土地循环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的终极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高的社会福利。因此,我们应该以减物质化为首要原则,依靠人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探讨了如何通过“两个替代”.即以服务流替代物质流,以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改变原先那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生活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后.对应“两个替代”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制度重构设想:①使价格体系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真实成本;②使市场主体为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负责;③建立社会资谭投向机制。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cent appearance of a circular economy in such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Germany and Japan and outlines its concept and principle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a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com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ill enable a shift to a sustainable society of "doing less with less" away from the current high-consumption society of "doing more with more"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cent appearance of a circular economy in such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s Germany and Japan and outlines its concept and principle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a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come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ill enable a shift to a sustainable society of “doing less with less” away from the current high-consumption society of “doing more with more”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涵盖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在综合分析经济、环境和社会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循环经济发展度。通过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筛选,确定由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43个指标构成循环经济发展度。最后介绍了循环经济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模式选择与范围限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法律应该保障和促进循环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法治化,并对国外循环经济立法作了系统分类,在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考量的因素、指导思想和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选择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以及立法范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框架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市层次上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实践。本文以贵阳市为例探讨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框架。贵阳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分析充分表明,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贵阳市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机遇,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大核心系统,八大循环体系”的规划框架。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战略下的中国废旧机动车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报废机动车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作为循环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目前中国机动车报废数量、资源回收量和回收效益进行定量计算。同时。对于当前中国报废机动车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制度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在产业间和产业与环境间的循环流动。发展循环经济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企业上。需搞清具有物质循环利用关系的产业及其间的关系。为区别传统经济产业间的关系,避免走入用传统产业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建设的误区,本文提出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概念。并将若干与某种生产要素有关的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称为产业体系。以物质要素循环利用关系为纽带的产业体系称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根据物质在环境社会系统中的流动模式。将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分成物资产业、人的产业和环境产业三大类。要在传统(线性)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需理性地按生态学原理规范经济活动。重点强化废弃物再生和回用的环境产业。使之同物资产业和人的产业相协调。产业体系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理论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是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杜会的演变、动因、主要做法及其执行效果、对其他发达国家的废弃物管理措施、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值得我们关注。为此.特提出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包括战略选择、法规法律、政策制度、体制与机制、优先领域、技术与信息、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经过比较研究.认为我国目前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法律和关键制度.选择合适的优先领域.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研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Putting a circular economy into practice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moting a circular econom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China’s basic national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cently enacted 11th five-year plan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used for this purpose, 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rst, a program is suggested for practically implementing a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to serve as a demonstration, beginning at the level of enterprises, then industrial parks, then expanding to cities and regions, thus enabling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to facilitate reasonable decision-making at each successive step. Legislation is also urgent. Certain issues involving legislation, for example the rules the law requires, maneuverability, public involvement, and referencing of developed countries’ experiences, must be effectively addressed. Finally,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developed to obtain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guidance. Assessment indices should include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and a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规划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约有9年的发展差距。居民社会文化素质高、大中型企业多、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是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匮乏的矿产资源则是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石化、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电力等是南京市循环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拉长产业链,减量化生产是循环工业及其生态园区建设的重点;大力发展绿色餐饮,合理布局物流业是循环服务业的主要建设方向;建立绿色社会消费体系,实施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管理是循环社会建设的关键;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继续加强循环型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