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自然保护地制度仍然存在着管理混乱、资金不足、社区矛盾突出以及就地保护成效低下的问题.从规范上来说,自然保护地相关立法、规章缺乏体系甚至缺位.此外,自然整体保护意识的缺乏也容易导致保护和发展理念的失衡.目前,学界在自然保护地研究过程中对国家公园制度建设易陷入过分热情而缺乏理性的态度,因此,需要对国家公园自身进行理性审... 相似文献
2.
黄河保护立法是体现黄河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意志和社会行为准则。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为集中力量解决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生态本底脆弱、系统环境超载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至立法层面。系统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在\"协同推进、整体优化\"的制度发展路径下,构建\"规划与管控、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保障与监督\"四位一体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框架,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议,对黄河保护立法提供理论参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3.
唐丽君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54-57,76
风险投资或称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是指以股权、准股权或具有附带条件的债仅形式投资于新颖或未经试用技术项目或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项目,并愿意为所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提供管理或经营服务,期望通过项目的高成长率并最终以某种方式出售产权以取得高额中长期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经过了将近20 a发展,从发展实践看,还是比较慢的,与国外先进的风险投资业相比,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针对风险投资中现存的问题,对风险投资中的组织形式的选择、政府的定位、融资的解决、人才的管理及资本退出机制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王献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5,(2)
景观作为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单位,目前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许多传统的文化建筑和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正在走向衰亡,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常常被千篇一律的大片单调的景色所代替。本文主要讨论下列三个问题:景观的基本含义及其保护,景观保护的主要任务;景观保护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用改进的TRAP法测定树木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AP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端粒酶活性的方法,但并不太适合测定木本植物的端粒酶活性.因此以油松针叶为实验材料,对TRAP法进行改进.参照前人的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在端粒酶提取过程中将PEG8000加入上清液,可获得高效的端粒酶.在此基础上,对PCR先导引选择TS、模板浓度选择100 ng,最终获得油松针叶高质量的端粒酶PCR产物.应用SYBR Green I替代银染液对电泳凝胶进行染色,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电泳结果.通过对油松针叶、银杏叶片、胡杨愈伤组织、沙冬青悬浮细胞等4种木本植物实验材料进行测定,证明该改进的技术体系可能是适合于木本植物端粒酶活性测定的稳定的、灵敏度高的可行方法.图5表1参17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法制的发展,我国的自然资源立法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有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付美云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1)
风景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毁损,无法弥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资源面临着污染、破坏和衰竭的局面,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构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资源安全保障的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立法的现状出发,指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资源安全观,我国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整体框架应当包括保护自然资源系统的法律法规、合理开发战略性资源的法律法规、适度消费与高效利用资源的法律法规、利用国际市场与规避贸易风险的资源安全的法律法规、协调资源供给利用与净化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且我国资源安全保障具体法律制度应当从上述方面加以构建和完善。此外,构建我国资源安全法律保障具体制度还应当制定资源安全预警制度、资源安全押金制度、采取积极的资源安全激励措施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从而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法律的体系的完整与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新邵县工矿破坏土地的生态重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邵县现有的因工程建设、矿产开发而形成的破坏土地进行调查、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工程、林学措施,试图重建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2.
温带阔叶红松林中不同树种和倒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综合研究老龄树及倒木对周边表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样地条件下,不同树种周边的表层土壤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红松(Pinus koraiensis)周边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质量分数和特征吸光系数SUVA254值都高于紫椴(乃砌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但是土壤水溶性总氮WSTN和交换性无机氮的质量分数却是红松低于紫椴和水曲柳。对倒木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显示,倒木下方森林表层土壤中WSOC、WSTN以及交换性矿质氮的质量分数都明显地高于林间土壤,说明在小尺度空间区域内,倒木可能是森林表层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输入源。此外,本研究还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受树种影响的森林表层土壤不同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树种和倒木影响周边土壤性质的可能性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主要绿化树种对大气固体悬浮物净化能力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南京市不同功能绿地类型的26种主要绿化树种净化大气固体悬浮物的能力进行监测分析,研究不同功能区主要树种叶片滞尘量的季节变化,应用SAS软件,综合考虑单位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干重滞尘量3种指标对绿化树种滞尘能力进行聚类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绿化树种叶片滞尘量的季节变化为春季高、夏季降低、秋季增高、冬季达最高,这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含量季节变化的规律相一致;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叶片滞尘量可以反映树木所在环境空气质量,灵谷寺公园和栖霞山空气质量优于梅山钢铁厂和宁镇公路;不同树木类型间滞尘能力差异较大,灌木滞尘量最大,常绿乔木其次,落叶乔木最小.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东疆港区绿化树种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适生树种是盐碱地绿化工作的技术关键。天津市东疆港区的土壤是淤泥质盐渍土,在该区域绿化树种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树种的适生能力、生态效益和实际生长效果建立了综合评价多级指标体系。通过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和评判标准,计算出各树种的综合指数,并依次划分为骨干树种、重要树种、辅助和补充树种以及不适宜树种4个级别,该综合评价多级指标体系为类似盐碱地绿化建设工程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城市绿化中选择净化空气的植物配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叙述了在城市绿化中选择净化空气的植物配植的方法、原则,介绍了几种对大气污染吸收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和室内选择净化空气的花草。 相似文献
17.
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吸收净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通过熏气试验,研究测定了部分绿化树种对主要大气污染物-SO2,Cl2和HF的吸收净化能力,结果表明: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并依污染气体和树种的不同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兰州市西固工业区为例,考察了该区绿化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必须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发展状况、环境污染特征的原则,树种的配置应充分考虑绿化效益的发挥,同时兼顾经济可行性,并对兰州市西固工业区绿化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NICK M. HADDAD†† BRIAN HUDGENS† CHRIS DAMIANI‡ KEVIN GROSS§ DANIEL KUEFLER KEN POLLOCK 《Conservation biology》2008,22(4):929-940
Abstract: Determining population viability of rare insects depends on precise, unbiased estimates of population size and other demographic parameters. We used data on the endangered St. Francis' satyr butterfly (Neonympha mitchellii francisci) to evaluate 2 approaches (mark–recapture and transect counts) for population analysis of rare butterflies. Mark–recapture analysis provided by far the greatest amount of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estimates (and standard errors) of population size, detection, survival, and recruitment probabilities. Mark–recapture analysis can also be used to estimate dispers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rates, although we did not do this here. Models of seasonal flight phenologies derived from transect counts (Insect Count Analyzer) provided an index of population size and estimates of survival and statistical uncertainty. Pollard–Yates population indices derived from transect counts did not provide estimates of demographic parameters. This index may be highly biased if detection and survival probabilities var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In terms of statistical performance, mark–recapture and Pollard–Yates indices were least variable. Mark–recapture estimates were less likely to fail than Insect Count Analyzer, but mark–recapture estimates became less precise as sampling intensity decreased. In general, count‐based approaches are less costly and less likely to cause harm to rare insects than mark–recapture. The optimal monitoring approach must reconcile these trade‐offs. Thus, mark–recapture should be favored when demographic estimates are needed, when financial resources enable frequent sampling, and when marking does not harm the insect populations. The optimal sampling strategy may use 2 sampling methods together in 1 overall sampling plan: limited mark–recapture sampling to estimate survival and detection probabilities and frequent but less expensive transect counts.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生态系统演替原理,选取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白栎(Quercus fabr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小叶栎(Quercus chenii)、榔榆(Ulmus parvifoli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8种乡土树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铁矿排土场进行定植试验.定植后3 a小叶栎高度达(194.89±2.71) cm(平均值±标准误,下同),比移栽时增加119.89 cm,平均年增高39.96 cm,高度最小的紫楠也达(72.67±2.91) cm,比移栽时增加了62.67 cm,平均年增高20.89 cm;地径最大的榔榆已达(3.87±0.11) cm,最小的紫楠也达(1.27±0.15) cm,说明在人工管理条件下,这些植物生长良好.观测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树种比常绿阔叶树种定植成活率高,株高和地径增长速度也较快,是该地自然群落恢复的重要候选树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