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废气治理设施数、废气处理运行费用和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去除量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与产出变量,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各省份2004~2009年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省际格局基本不变,中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江西、内蒙古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而北京、天津、四川、新疆等省份则相对较低;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大气污染治理投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业用水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资源瓶颈。论文基于中国30 个省区1999-2011 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BM-Undesirable 和Meta-frontier 模型对共同前沿与群组前沿下各省区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各省区工业用水技术水平的异质性,不同前沿下工业用水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工业水污染的工业用水效率普遍较低,存在较大的效率改善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现行水价存在很大程度的扭曲,没有起到应有的提高水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政策含义表明,工业用水效率不仅与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异质性有关,也和工业水污染及治理效果有关;应逐步提高现行工业水价,可仿照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  相似文献   

3.
高旭阔  张迪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9):3594-3600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影响前后的城镇污水处理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禀赋等环境因素对城市污水处理投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且高估了污水处理的综合技术效率.我国当前城镇污水处理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不高,仅为0.797;从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综合技术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综合技术效率较低.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看,多数省份处于低高型阶段,说明多数省份存在管理技术不足,规模冗余的现象,且我国污水处理率低于污水处理投资效率.因此,在提高污水处理的管理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污水处理量和污水处理规模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排放及环境治理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利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分析了我国2017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并基于熵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从技术效率、经济效率两个角度对治理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约占生活源排放总量的50.8%,NH3-N、TN和TP排放量分别占生活源排放总量的35.0%、30.5%、38.7%,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去向以直排入水体、直排入农田和其他途径为主,三者占80%以上.②我国沿海用水量较大地区的水冲式厕所比例超过80%,且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仅为11.0%,导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效率仅为8.6%,且区域差异较大,其中有23个省份小于10%,技术效率普遍较低.③相比浙江省、上海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等地(经济效率均为1),我国其他省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经济效率有很大改善空间.农村生活污水中人均COD排放强度、人均NH3-N排放强度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均呈一定的倒“U”型关系,人均TN排放强度、人均TP排放强度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EKC则均呈“N”型特征,有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显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应以源头减量、分类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加强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加快提升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5年3364座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数据(小时级),借鉴欧盟排放标准达标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维度条件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情况(日均值)。结果表明:按污水厂污染物全年日均值95%保证率,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4%、80%。从省份来看,天津、江西、河南、四川和山东COD达标率均为100%,天津、山东、江苏NH_3-N达标率分别为100%、95%和95%;从处理厂排入水体的类型来看,排入Ⅳ类、Ⅴ类水体的排口达标率较高,达到了97%以上。中国在线监测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主要为氧化沟、A~2/O、SBR,从污水处理工艺的达标率来看,氧化沟、A~2/O等工艺处理COD、NH_3-N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网络分析原理构建了能够处理指标之间存在关联影响关系的海洋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对我国沿海11省(区、市)在2006~2014年的海洋生态承载力指数和贡献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地区人口数量、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海洋水产品产量、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占比、直排海污染物排放量是对海洋生态承载力指数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按承载力指数分布,广东、山东、浙江为高承载地区,福建、辽宁、上海为中承载地区,江苏、天津、河北、广西、海南为低承载地区,各类地区的海洋生态承载力指数近年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趋势;按贡献因素分布,广东、广西、河北、江苏、辽宁、山东、浙江为社会压力主导型,上海、天津为生态本底主导型,海南为科技支撑主导型,福建为资源供给主导型。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污水处理效率提升方法,选取覆盖山东省所有地级市的105座污水处理厂2018年污水处理数据为样本,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基础上,通过SBM-Undesirable模型将部分产出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山东省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及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①山东省2018年污水处理效率平均值为0.64,其中技术效率值为0.67,规模效率值为0.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62、0.62、0.96),技术效率是影响山东省污水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②设置非期望产出后的效率值低于传统DEA效率值,说明COD、氨氮与总磷的排放对污水处理产生负面效应.③技术分类中,A2/O处理工艺在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效率最高,达0.8;其他活性污泥技术在小型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效率为0.7,且在COD及总磷的处理上具有优势;氧化沟处理工艺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55,其对总磷的处理效果差,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企业.研究显示,技术类型、规模大小及主要污染物对污水处理效率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山东省应根据各污水处理厂具体情况,通过规模与技术的协同改进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7):I0005-I0005
<正>通过对各地区节能形势进行分析,对照各地"十二五"年均节能任务,1-5月,福建、海南、青海、宁夏、新疆等5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节能形势十分严峻;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25个地区预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8,自引:22,他引:16  
陈文轩  李茜  王珍  孙兆军 《环境科学》2020,41(6):2822-2833
土壤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掌握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水平,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年来中国各行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实测数据,探讨了农田土壤Cr、Cd、Pb、Zn、Cu、As和Hg等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污染状况展开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为明显,南方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北方;平均值统计结果表明,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西以及上海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污染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dHgPbCuZnAsCr,其中福建、广东、海南、浙江、湖南、陕西、甘肃、河南、重庆、山西、天津、内蒙古和安徽的富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该文考虑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的特性,将建筑业间接碳排放引入到效率测算框架,同时剔除各省域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基于中国30个省区建筑业2004-2015年的相关数据,使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各省建筑业的碳排放效率,对效率值的变化情况及地区、省际差异性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前后所测算的碳排放效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期内各省(市)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均值达到有效的仅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5省(市),并且中国各省区间效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效率值变化角度来看,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整体表现出波动增长的局面,山西、辽宁、浙江、山东、广东、四川等6省出现了效率值降低的情况,其中广东降幅最大;中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的平均建筑业碳排放效率随时间缓慢增长,但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的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学估算减排潜力是实施减排责任分摊的基础。论文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生产体系,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经济核算框架,借助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对2000-2011 年中国31 个省(市、区)的农业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均农业碳排放、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4 个指标,构建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对各省区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① 农业减排成本地区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区减排成本较高,其年均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居于全国前列,最高值达2.542×108元/104 t;而西藏、青海两地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最低,分别为0.105×108元/104 t 和0.542×108元/104 t,农业减排成本较低。② 基于农业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将中国大陆31 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四大类:西藏等1 省2 区属于“高效较公平”型地区;甘肃1 省1 区属于“高效欠公平”型地区;辽宁等8省2 区属于“低效较公平”型地区;北京等12 省4 市属于“低效欠公平”型地区。③ 西藏、海南、青海、内蒙古四地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在三种情景下均排名前四,北京、黑龙江、山西三地均排名最后。④ 决策者对于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不同偏好会导致各省区减排责任分摊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2.
产品贸易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1997年北京市各产业部门的用水系数和废污水排放系数指标。分析发现,农业、化学等产业部门用水系数和废污水排放系数都较高,用水效率低,1997年北京市这些部门产品贸易输入量较大;货邮、电子、服务等产业部门用水系数和废污水排放系数都较低,用水效率高,1997年北京市这些部门产品贸易输出量大。1997年北京市因产品贸易输出水资源149942×104m3,输入水资源304001×104m3,净输入水资源154059×104m3;因产品贸易输出废污水79300×104m3,输入废污水41506×104m3,转移废污水37794×104m3。由此得出结论,1997年北京市产品贸易是有效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形势的途径和策略。针对北京市未来更加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北京市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货邮、电子、服务行业,尽量压缩农业、食品、电力、纺织、化学、商饮、造纸等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居民对生活质量水平要求急剧增高,这就导致了工业、居民用水量大幅度增大,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城市的水资源质量受到污染、水资源短缺,对生活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城市污水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起来,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回用效率是关键,但现阶段城市污水的回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针对城市污水的回用及其途径技术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灌区粮食生产水足迹及用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2005 及2009 年459 个灌区资料为基础,从区域尺度计算粮食生产水足迹,建立粮食生产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指标I对灌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粮食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的区域间差异均较大,大值省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南,小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全国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年均值为1.336 m3/kg,蓝、绿水比例分别为63.7%和35.8%,有35.1%的水足迹损失于粮食生产过程。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粮食生产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指标I相似的省区在空间上显著地聚集,局部自相关属性为HH和LL的省区超过了20 个,不同年份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变化均不明显;省区间粮食生产综合用水水平差异大,I值介于0.079~0.889 之间,变异系数为0.59,黄河中下游省区用水水平较高而东北及西北大部分省区则相反。结合人均粮食占有量与I值在全国的地位,对各省区粮食生产与农业用水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总量-相关指标-结构”分析框架下,采用中国大陆30省区(除西藏)42经济部门多区域投入产出及伪基尼系数差异成因分解方法,估算、比较各省区水足迹并分析差异成因,衡量省区降低水足迹(即水足迹总量)的紧迫性并识别调整重点,对具体调整提出建议,为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30省区水足迹均方差系数为51.79%,其中新疆、黑龙江水足迹最高,天津、北京对应最低。2)结合相关指标地区间比较,30省区中宁夏、黑龙江、上海降低水足迹紧迫性最强;天津、山西等提高居民生活直接用水效率紧迫性最强。3)根据部门结构地区间比较,列出各省区降低水足迹中须重点关注的部门,可以看到各省区均须重点调整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用水。4)来源结构地区间比较中,青海、宁夏和新疆的水足迹主要靠当地来供给,其余各地区水足迹均主要源于国内其他地区;可得到各省区上述降低水足迹中应重点关注部门的水足迹主要来源地,如黑龙江、天津、海南等地农林牧渔业水足迹主要源自当地。因此,各地区应结合上述紧迫性、重点关注部门及主要来源分析结果,加强节水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