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通过运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手段与方法。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对沈阳市土地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运用特尔菲法对预选评价指标集进行筛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确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划分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划分区域的土地用途,建立沈阳市土地利用适宜生态发展的模式,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及生态重要性评价,综合选取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以及夜间灯光优化等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综合阻力面;再利用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最终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结果 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源地面积占比24.8%,呈半包围圈分布于研究区西...  相似文献   

3.
在抚顺市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逻辑规划组合法进行抚顺市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抚顺市的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解构城市群地区生态空间结构,是优化农业—城镇—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的基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以福建东南沿海厦漳泉城市群为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最重要区域和生态红线边界确定供给源地,结合自然、经济多要素构建消费格局,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需求分区、生态流网络、关键节点等组分,采用分层叠加分析重构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空间。结果显示:(1)供给源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64%,生态缓冲区、生态敏感区和生产生活区分别占22.67%、31.58%和4.11%;(2)供给源地集中于中西部丘陵山区,耗费低值区与供给源地分布一致,而高值区呈“井”字形分布特征,集中于沿海一带;(3)生态流通道网状化程度较高,中西部主要由森林构成,东部沿海区域主要由城镇水系和绿地系统、周边农田构成,驱动因素类型和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4)提出构建厦漳泉地区“九区四组团一带九廊道多中心”的生态网络空间优化布局,协调区域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组合,促进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呼兰县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该文详细论述了呼兰县采用因素限制法和加权指数法对未利用土地及耕地进行适宜类和适宜等评价,指出该种方法可节省土地评价的工作量,适合目前大多数具有一定开发历史的县级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本文在介绍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滨海地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初步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城市滨海地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曹妃甸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公路临时用地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该模型对京大高速公路山西段复垦山西段复垦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时的特点和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8.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大连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 ,引入了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通过绘制区域的分区位势图来指导区域的规划布局 ,探讨了区域环评中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型露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利用可视化语言VC 6.0实现了基于以产生式规则作为知识表达方式的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可视化设计。该研究易于应用在具有不同条件下露天矿土地复垦中利用方向和适宜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张江功能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rcGIS和Fragstats的统计分析功能,研究2000~2006年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表现为区域工业用地增长过快,水域等自然下垫面明显减少,绿色廊道建设不足,区域景观格局空间分布有待优化。运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划分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级及标准,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个维度,构建了以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河流廊道为主体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值为0.82,三种用地类型得分处于0.79~0.84之间,均为中度适宜等级;工业和居住用地自然生态建设不足,生物资源保护、环境质量和绿地建设是主要自然限制因子;河流廊道生态效应未能充分发挥,河岸建筑密度、河岸带舒适性、河流廊道连续性和植被结构完整性是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工程地质及重要生态敏感点等多项评价因子,从国家(及地方和行业)规定的标准、背景和本底标准、类比标准以及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评价标准的建立过程。采用多边形法,以所有评价因子的图层叠加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作为评价单元,避免了网格法中规则网格的划分不易完全与土地的均质条件及各影响因素的实际分布相符合的缺点。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的因子权重对每个单元用于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将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与区域建设用地规划作对比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基于上述评价标准的生态适宜性分析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晓坤  刘静  代兵  柴铎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8):1317-1325
工业用地减量化是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下大都市用地转型的必然,也是地方实践在土地整治领域的创新尝试。论文建立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为例,客观评价其减量化的适宜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减量化的5个影响因素中,污染与能耗因素值差异最大,布局合理性因素值差异最小,主体意愿性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2)218个工业地块划分成5个适宜度等级,随着适宜度提高,相应工业地块零星程度加剧,地块平均规模由适宜度一级的9 507 m2逐渐下降至五级的3 300 m2;3)一级适宜占24.06%,二级适宜占21.51%,三级适宜占29.45%,四级适宜占12.63%,五级适宜占12.35%。适宜等级所占面积的分布接近于正态 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论文所建立方法可作为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退出的评估工具,有助于提高工业用地减量化的统筹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能精确、合理地反映城镇用地扩展的生态适宜性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平江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选择了自然生态、生态安全、社会经济三大类因素和高程、坡度、坡向、自然灾害、基本农田、生物生境、交通区位、水文区位和城镇吸引力9个指标,建立了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三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和9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权重最大的是生态安全因素,所以城镇建设必须从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进行科学规划;自然灾害指标合成权重最大,是城镇建议用地规划着重考虑的指标.层次分析法是系统的分析方法,为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提供了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运用GIS和遥感(R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海拔、土壤类型等九个关键评价因子对滇池流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很适宜面积约294.0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0.1%;生态较适宜面积约431.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4.7%,生态较不适宜和不适宜面积约1654.4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6.7%,生态很不适宜面积约540.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8.5%。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流域的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考虑下的最佳流域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重要生态节点独流减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道、湿地、湖库和河口等生态节点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连接这些重要生态节点的"桥梁"和"纽带".针对中尺度流域景观破碎化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借助GIS与RS技术,基于"河道-湿地-湖库-河口"等重要生态节点,重点考虑景观类型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识别生态节点与生态断裂点,并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规划设计了研究区的生态框架.结果表明:①45条生态廊道的网络连接度评价指标——α指数(网络环度)、β指数(节点连接率)和γ指数(连接度)分别为0.32、1.56、0.56,说明廊道网络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复杂度,有利于生态流的顺畅流动.②共识别26个生态节点和35个生态断裂点,明确了研究区需重点保护建设和修复改善的关键点(区)的地理位置.③廊道最佳宽度为30~60 m,空间配置以草地、林地和水域等重要景观类型为主,约占70.63%~78.97%,能够为物种提供高质量的栖息地和迁移通道.④廊道网络中河流廊道为主要廊道类型,其长度约占廊道总长度的51.19%,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植被种类,所构建的"一轴两心九带"的生态框架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显示,基于重要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框架能够提高独流减河流域的景观连接度,对该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和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现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有关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的规定,建立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根据抗震适宜性综合指数的概念,得到了研究区实测钻孔资料的抗震适宜性综合指数,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生成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综合指数等值线图,并据此进行了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可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简要阐述思茅地区旱地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实际,提出了思茅地区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研究进展入手,提出产业布局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应该以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布局对经济发展、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影响程度分析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5个层次的产业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铁岭市为例评价了该市的产业布局水生态适宜性。分析表明:调兵山市、开原市、铁岭县在铁岭市各区、市、县中产业布局的水生态适宜性相对较高,影响铁岭市产业布局水生态适宜性水平的主要因子包括资源环境效应因子和经济效应因子。从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铁岭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评价深圳市福田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福田区当前存在景观格局破碎、生态安全网络不完善、生态廊道孤立和生态流连接性差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优化生态节点、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等措施,提出"一心、一轴、一环、三带、六区"的福田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及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基本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