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电子扫描电镜(SEM)对四种绣球属植物柔毛绣球、腊莲绣球、圆锥绣球和八仙花的叶表面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为:四种绣球属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性状均不相同,圆锥绣球、腊莲绣球和八仙花的气孔为长椭圆形,而柔毛绣球的气孔为卵圆形;柔毛绣球的气孔密度最大,达到819.43个/mm2,圆锥绣球的气孔密度最小,仅为286.05个/mm2;表皮毛的长度、宽度、密度、形状和附属部件的特征也各不相同,腊莲绣球的表皮毛为线状,表面有许多丘状突起,柔毛绣球表皮毛呈薄片状,表面密布乳突状突起,圆锥绣球的圆锥状表皮毛上有很多星状附件,八仙花没有明显的表皮毛,但是其表面有颗粒状的附属物.由以上四种绣球属植物表皮微观形态的比较结果可知,表皮特征可作为植物分类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锦鸡儿属(Caragana Fabr.)植物是黄土高原植被的重要组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外来种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 Kuang et H.C.Fu)和乡土种白毛锦鸡儿(C.1icen-tiana Hand-Mazz)、甘蒙锦鸡儿(Caragana opulerts Kom.)种子在室内5℃、10℃、15℃、20℃、25℃、30℃恒温及10℃/5℃、25℃/15℃、30℃/20℃、35℃/20℃昼(10h)/夜(14h)的变化温度下培养.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适于萌发的温度范围最为宽泛,为5℃到30℃,萌发率普遍较高.甘蒙锦鸡儿适于萌发的温度在30℃以下,萌发率很高,大部分为100%,5℃下仍有较高的萌发率.而白毛锦鸡儿适于萌发的温度范围相对较窄,萌发率普遍较低,5℃时种子不萌发.昼/夜温度变化对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从萌发速度来看,中间锦鸡儿倾向于适宜温度范围内在很短时间内很快完成萌发,高温下萌发速度更快,另有0.8%的硬实种子.白毛锦鸡儿萌发速度最慢,呈现每次都有少部分种子萌发的格局,另外有5.1%的硬实种子进入持久种子库.而甘蒙锦鸡儿的萌发速度介于二者之间,且没有硬实种子.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格局与其地带性分布和生境有关,萌发格局的不同也揭示了这3种锦鸡儿在不同生境下的繁殖更新策略.图2表1参17  相似文献   

3.
石灰性土壤施磷量对柠条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不同施磷量对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柠条富铁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条地上部干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量最大的是处理P3[施磷肥(以P2O5计)100 mg·kg-1],比处理P0(不施磷肥)增加10.8%~16.7%;在生长初期,低磷条件下柠条铁含量比高磷条件下高,但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和生物量的增加,柠条铁含量在高磷条件下比在低磷条件下增加速度快,到第4次取样时(种子发芽后75 d)处理P3柠条铁含量达最高,为1 428.3 mg·kg-1;柠条地上部富铁总量以第4次取样时处理P3最高,达10.269 mg·盆-1.可见,柠条是铁矿区生态重建物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南缘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灌丛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在赤峰市敖汉旗风沙土区分别选择9个林龄序列的小叶锦鸡儿和9个林龄序列的黄柳典型灌丛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样地测量法来量化两种灌丛人工林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林龄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年碳汇速率的变化趋势,并拟合了林龄与碳密度和年碳汇速率方程。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和黄柳两种灌丛林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层碳密度大小为:土壤层碳密度最大,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0%和75%,灌木层碳密度次之,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23%和38%,草本层、凋落物层碳密度最小,均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1%左右;灌木层各器官碳密度均为枝根叶,草本层各器官碳密度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两种灌丛林的碳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对数函数表述,生态系统年碳汇速率的变化可用乘幂式方程表述,林龄10 a时,年碳汇速率增长迅速,10 a时,年碳汇速率呈下降趋势。研究认为小叶锦鸡儿和黄柳灌丛群落碳密度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具有一定的碳汇潜力;林龄10 a时为年碳汇速率增长迅速期,随着林龄的增加,年碳汇速率有下降的趋势,需对灌丛林进行有效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5.
5种喀斯特生境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喀斯特地区几种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植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竹叶椒(Zanthoxylunarmatum DC),落叶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Muell.),草本植物石上莲(Oreocharis benthamii Clark var.reticulata Dunn),草本植物单枝竹(Monocladus saxatilis Chia,Fung et Y.L.Yang)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叶片厚度、气孔密度、气孔结构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发现差异较大:竹叶椒角质层较厚,红背山麻杆的叶片较厚,单枝竹叶片上下表皮均有气孔,桂花气孔密度最高,石上莲的气孔纵径最长.结果表明:1)喀斯特生境植物存在着普遍的抗旱功能性解剖结构,用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干旱气候;2)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干旱选择的策略不同.表3参20  相似文献   

6.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植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热点科学问题,但对高寒沙区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探明不同沙生植物对高寒沙地土壤的改良策略,以青海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两种典型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细根分布规律分析其环境适应性,结合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要素,分析两种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的细根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中间锦鸡儿水平方向分布更多,且细根平均生物量密度和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乌柳。(2)乌柳人工林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中间锦鸡儿,其累计百分比在0-40 cm土层较高,中间锦鸡儿在40-120 cm较高。(3)两种人工林的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值差异不显著。中间锦鸡儿林地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大于乌柳,在40-120 cm小于乌柳;其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0-60 cm小于乌柳,在60-120 cm大于乌柳。(4)两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都呈表层高,随土壤深度递减趋势。乌柳林地各深度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中间锦鸡儿,土壤温度均低于中间锦鸡儿。研究表明,中间锦鸡儿的环境适应性和固沙能力较强,倾向于深层土壤改良和固碳策略;乌柳人工林的固碳作用和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倾向于表层土壤改良和固碳策略;同时,两种人工林都倾向于表层保水的策略。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沙生植物改良土壤的策略,为长期研究高寒沙区生态修复与优良固沙植物筛选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降雨稀少,水分供应不足,植物生长用水普遍受限。通过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22年生长季(5-10月)对黄土高原龙滩流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连续观测,同步监测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对该地区主要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及其环境响应机制进行分析,旨在解析不同植被的用水规律与干旱适应能力。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侧柏液流密度日变化为单峰型,液流峰值分布在0.448-0.537 g·m-2·h-1。柠条液流密度日变化为双峰型,2个液流峰值分布在0.027 6-0.039 3 g·m-2·h-1和0.031 5-0.043 6 g·m-2·h-1。2)侧柏液流密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r2=0.773,P=0.036),其次为饱和水汽压差(r2=0.320,P=0.041)。柠条液流密度主要受饱和水汽压差影响(r...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河东沙地沙生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为材料,采用采用盆栽方法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柠条植株叶片蒸腾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干旱胁迫下柠条蒸腾对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的响应机制,为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及林分结构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柠条蒸腾速率是土壤水分严重胁迫下的3.43倍,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蒸腾速率峰值前移,且日蒸腾过程在较为干旱时表现为双峰型;各水分梯度下柠条蒸腾速率日过程与气孔导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2)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降低,柠条苗木叶片蒸腾速率先增加后缓慢下降,过高的土壤含水量同样会抑制植物的蒸腾,该临界值为15.78%,即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4.1%。(3)低光强柠条叶片蒸腾作用的光响应曲线差别不大,都表现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增加而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启动速度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降低;在土壤水分受到限制时(土壤质量含水量≤40%田间持水量),进一步增强光合有效辐射量(≥1 000μmol·m-2·s-1)并没有使蒸腾速率提高,严重水分胁迫下,增加光辐射强度反而导致蒸腾速率降低。(4)柠条蒸腾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偏相关分析表明:充分供水下,光合有效辐射(PAR)是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为54.4%;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气孔对PAR的敏感性下降,叶片内外水汽压饱和亏缺成为调节柠条蒸腾过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宁夏盐池沙地农田防护林的防风阻沙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盐池北部沙区典型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和阻沙效益的实地观测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木片林防护范围主要在林内和背风面距背风林缘0~3H(H表示树高)内,而背风面有效防护范围较小;沙柳(Salix psammophila)灌丛林带的迎风面和背风面风速均处于起沙风速(4.53 m·s-1)以上,对农田不能形成有效防护;榆树(Ulmus pumila)乔木林带残缺不全,严重影响防风效益.沙柳林带和榆树林带都是林带背风面大量积沙,未能有效地将风沙流中的来沙阻挡在农田以外;小叶锦鸡儿片林阻沙主要分布在林内,表明其能对农田形成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0.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是科尔沁沙地广为采用的豆科固沙植物。为探讨采用小叶锦鸡儿固定流沙后,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选取5、10、22年生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为对象,以半流动沙丘和天然群落为对照,研究了人工固沙群落发育过程中土壤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脱氢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N、P质量分数的变化特征。土壤按5层取样:0~10,10~20,20~30,30~40,40~50cm。结果表明,随着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发育时间的增长,群落内土壤生物活性逐渐改善,沙土中5种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P质量分数均大幅度提高,其中0~10cm土层增幅最大。土壤酶中蔗糖酶的活性增加最为迅速,5、10和22年生群落0~10cm土层中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是半流动沙丘的76.80,167.27和261.63倍。22年生群落的土壤生物活性已接近于天然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小叶锦鸡儿群落中土壤酶和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表明,小叶锦鸡儿不仅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性能,而且表现出强大的改善土壤生物活性的能力,可作为优良的固沙植物材料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SPAC系统中各部分水分状况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PAC理论为指导,用压力室法及烘干法测定了宁夏盐池沙地表征沙生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etH.C.Fu)水分生理特征的系列指标——植物水势、组织含水量等,比较了两种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同时用TDR水分速测仪结合烘干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参数;通风干湿表和气压计测定大气水分状况。分析了两种植物的水分生理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油蒿和中间锦鸡儿有着适应干旱生境的水分生理特征,但避旱的具体方式不同。雨季时期土壤含水量较大,除了10cm左右土层处于难效状态外,其它各土层都处于易效状态。表层干土层的形成利于下层土壤水分的保持。水势梯度明显,时空变异规律明显,不论是油蒿还是中间锦鸡儿的叶水势值和大气水势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2.
牧草种子在萌发和幼苗生长期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干旱区草地种群分布及延续的关键因素,对牧草种子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补播、人工草地建植和矿山植被恢复进行水分调控及苗期养护等提供支持。采用不同渗透势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梯度(0~-1.2 MPa)模拟干旱条件,选择鄂尔多斯干旱草原区补播或建植常用的4种豆科牧草: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suavelens Ledeb.)、内蒙准格尔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Neimeng Zhungeer)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cv.Shadawang),研究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对模拟干旱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轻微干旱(-0.05~-0.2 MPa)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除内蒙准格尔苜蓿外,干旱均促进其他3种牧草幼根生长及根苗比的增加;中度干旱条件下(-0.4~-0.6 MPa),狭叶锦鸡儿和沙打旺种子的相对活力指数较高,但前者的萌发抗旱指数最差;在重度干旱条件(≤-0.8 MPa)下,内蒙准格尔苜蓿萌发期各指标相对值均最高。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种牧草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弱排序为:内蒙准格尔苜蓿沙打旺黄花草木樨狭叶锦鸡儿。幼苗生长期:黄花草木樨内蒙准格尔苜蓿狭叶锦鸡儿沙打旺。总体评价为:黄花草木樨内蒙准格尔苜蓿沙打旺狭叶锦鸡儿。  相似文献   

13.
行道树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常见的8种城市行道树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各自在远离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生长的树种作为对照,对行道树及其对照样品叶片和树皮的重金属铅和镉、电导率、pH值、叶片伤斑率及叶片表皮结构气孔数等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树种对交通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树种比较,行道树叶片和树皮能累积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的重金属铅和镉,其电导率和叶片的伤斑率增加,pH值下降.叶片气孔数的变化随树种不同有所差别,如阴香〔Cinnamomumbur-manii(Nees)〕等的叶片气孔数比对照少,而细叶榕(FicusmicrocarpaL.)等比对照多.根据行道树的生长状况及净化重金属的能力,8种供试植物中,白兰(MicheliaalbaDC.)和垂叶榕(FicusbenjaminaL.)最适合选作行道树,而阴香因其在交通环境中生长不良,净化效益差,不宜选作交通密集区的行道树种.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14.
根据草地"四度一量"和气象信息,从内蒙古鄂托克旗荒漠草原18个样点中选取4个,依草地干旱及利用程度由东向西划分为对照(CK)、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对应分析法,对各退化程度上的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以探讨自然条件下,不同生境狭叶锦鸡儿对干旱胁迫梯度(退化梯度)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1)叶片解剖结构横切面为"V"型向内弯折,不同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响应敏感度不同,可塑性存在较大差异,可塑性较大解剖结构与干旱胁迫相关性较大;(2)对照和轻度退化条件下,叶片宽度(K)较大,其余结构尺寸均相对较小。中度和重度退化条件下,叶片厚度(H)、远近轴栅栏组织厚度(XBZ、SBZ)、上下表皮细胞直径(SBX、XBX)、上下表皮细胞壁厚度(SBB、XBB)和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SBJ、XBJ)均较大。在长期干旱胁迫下,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狭叶锦鸡儿为适应生境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解剖结构,这种较强的适应性是其能够广泛分布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不同造林模式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山杏(Armeniaca sibirica)、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等乔、灌木配置而成的不同造林模式所营造的2 585hm~2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对7种造林模式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油松纯林-YS、大樟子松纯林(造林苗木规格1.5 m)-DZ、小樟子松纯林(造林苗木规格0.5 m)-XZ、柠条锦鸡儿纯林-NT、柠条锦鸡儿与大樟子松混交林-ND、柠条锦鸡儿与小樟子松混交林-NX、山杏与樟子松混交林-SZ,并以天然保护性草坡(CK)为对照,了解林下草本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NT的草本植物群落3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43.9%、49.6%和45.3%)低于其他造林模式,混交林造林模式的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高于纯林。(2)NX和XZ林地土壤有效钾、有效磷含量相比其他造林模式处于较高水平,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均高于CK,除NT和NX外,其他5种造林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CK,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RDA1轴和RDA2轴共同解释了全部方差的77.68%。综上,7种造林模式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有机质均高于天然保护性草坡,且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全氮、有效钾和有机质上。可见,不同造林模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但今后的造林工程需要重视不同树种间的合理搭配,以促进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对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流动沙丘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建立起人工固沙植被的相关配套技术,并就植被恢复程度对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流动沙丘进行人工固沙时采用1.0 m×1.0 m草方格内播种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子的措施具有较好的固沙效果,一般经过2年可使沙丘表面得到固定.在围栏封育条件下实施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一般可在23年获得明显的固沙效果.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内土壤养分随着群落的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11年生群落>6年生群落>流动沙丘;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的建立可大幅度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随着年龄的增加,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应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和植被恢复过程中(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灌丛内外草本植物的特征和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研究了灌丛的发育对草本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沙丘小叶锦鸡儿灌丛下植物的盖度、高度和密度显著高于灌丛外围,由灌丛内向灌丛外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通过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和冷蒿3种灌丛内、外的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表明,沙地灌丛的形成对灌丛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特别是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大小顺序为小叶锦鸡儿>冷蒿>差巴嘎蒿;小叶锦鸡儿灌丛对全磷和有效磷的富集作用明显大于其它灌木.这些结果表明在沙丘植被恢复过程中灌丛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保种"作用和"肥岛"效应,促进了沙丘植物的侵入和土壤的进一步恢复.  相似文献   

18.
松嫩草地羊草克隆构型特征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可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密度羊草(Leymuschinensis)种群的克隆构型特征进行了调查,比较在资源水平相对一致时,羊草克隆构型特征,如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距离和分枝角度,对种群密度变化的可塑性.结果表明: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羊草根茎节间长度和间隔子长度逐渐减小,分枝角度增大,且分枝角度在不同密度间差异显著.分枝角度的频率分布格局在不同密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种群密度高时,羊草根茎具有更多的大分枝角.此外,羊草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和分枝角度与其种群密度具有较强的冥函数关系.羊草根茎克隆特征在不同密度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当种群密度低时,羊草克隆特征更趋于“游击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游击型”特征减弱. 图2表2参19  相似文献   

19.
北京路边9种植物叶片表面微结构及其滞尘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等9种常见于北京市区主干道旁的园林植物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SEM)对这些植物叶片的气孔、表皮毛等微形态特征及其对颗粒物的滞留作用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对在叶片上滞留的颗粒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是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叶片上下表皮的微结构差异影响其对颗粒物的滞留潜力。叶片上的细纹结构、细胞之间的间隔、气孔等部位镶嵌着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叶片表皮的细纹结构越密集、细胞之间的间隔越小、气孔密度越大,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越明显。另外,叶片表皮毛能够对颗粒物起到一定的滞留作用。植物分泌的液态状物质能够粘滞颗粒物。除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表面滞留的粒径介于0.1~0.5 mm之间的颗粒物最多,介于0.5~1 mm之间的次之,粒径1 m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最少。通过能谱分析发现,C和O在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中广泛存在;Si、Fe、Mn等在大多数植物叶片上也有发现。以北京西三环这一市区主干道为例,根据不同元素在植物叶片上的积累,基本可以判断,植物借助叶表皮微形态学结构特征,在富集颗粒物的同时,对以燃油型、燃煤型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颗粒为主的大气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辽东栎叶片气孔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对 2 0世纪 30年代至 80年代不同植被区域内辽东栎叶片气孔特征参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 ,明确了辽东栎叶片气孔特征参数的变化范围 ,并对其时空变异规律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从时间分布角度 ,由 30年代至 80年代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中气孔长度、面积变化呈上升趋势 ,而气孔宽度、密度呈下降趋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 4个气孔特征参数均逐年递增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中除气孔长度下降外 ,其它 3个气孔特征参数均逐年递增 .从空间分布角度 ,在由北部至南部再到西南部分布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至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30年代中 ,气孔长度、面积呈上升趋势 ,而气孔宽度、密度呈下降趋势 ;5 0年代中 ,不同植被类型区之间 ,除气孔密度差异较大外 ,其它 3个气孔特征参数差异均不明显 .图 1表 1参 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