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当前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底泥清淤疏浚是清除湖泊和河道内源污染、减少污染物释放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基于环保清淤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环保清淤与传统工程疏浚的区别,并介绍了环保清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底泥调研与分析评估、清淤深度控制、清淤方式及清淤设备选择、底泥脱水与固化、尾水处理与排放标准控制和底泥资源化方式等方面对环保清淤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湖泊水质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环保清淤方案的比选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底泥生态疏浚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为解决区域的水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锡山区宛山湖底泥污染和生态清淤研究。以宛山湖九里河口以北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宛山湖基本情况及底泥污染现状调研分析,充分考虑通航和引水需求以及施工深度限制等因素,确定生态清淤范围和工程量。本次疏浚面积为0.75 km2,疏浚深度为0.3~1.3 m,疏浚总量为56.82万m3,其中底泥清淤34.82万m3,航道疏槽22.00万m3。从清淤要求、清淤深度、清淤设备选择、清淤工艺等关键技术点着手制定宛山湖北部湖区底泥清淤方案。通过对先导区污染底泥的生态清淤,有效削减底泥内源污染,促进宛山湖水体水质改善,并为宛山湖水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自 2 0 0 0年 1月开始 ,桂林市对城中“三湖”即榕湖、杉湖和桂湖进行清淤。此次清淤是采用工艺先进的水力吹驱方法 ,即用高压水吹驱湖中淤泥形成泥浆 ,然后用多组水泵通过管道将泥浆输送到 1 0多km外的市郊进行沉淀等处理 ,沉淀淤泥经处理后用作肥料。此次水力吹驱清淤工程不仅避免了由于机械挖掘清淤带来的噪声、汽车运输过程中淤泥掉漏而引起的二次环境污染及交通压力 ;同时施工不受天气影响 ,大大缩短了工期 ,节省了投资。桂林“三湖”清淤工程接近尾声@邓庭辉  相似文献   

4.
底泥氮、磷释放影响因素很多,本文通过南淝河底泥柱状芯样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氮磷释放模型,分析了合理的清淤深度,通过取样分析研究了清淤对水体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了底泥生态清淤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污水深排工程长期运行过程中,扩散管内经常会出现淤积现象。本文对扩散管的型式及清淤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清淤方案的选择与扩散管的型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污水深排工程长期运行过程中,扩散管内经常会出现淤积现象。本文对扩散管的型式及清淤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清淤方案的选择与扩散管的型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底泥污染是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世界范围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介绍了河流底泥重金属主要以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形态存在,讨论了pH、氧化还原电位(Eh)、温度、盐度等因素对底泥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综合比较了清淤底泥处理的不同方法,提出控制清淤底泥重金属迁移的首选工艺为黏土物质钝化/稳定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天津市北塘排污河现状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清淤改造工程对北塘排污河水质改善程度.对照清淤前数据,判断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总量控制因子在内的水污染物削减趋势,为巩固清淤成果,强化总量削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吸附于水库底泥的污染物质会不断释放到水库水体中,导致水库水质变差,影响水库供水安全。然而目前国内深水水库生态清淤的工程案例极少,缺乏类似工程经验。因此该文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深水水库的生态清淤关键技术,首次将深水水库生态清淤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和整合,解决了水库深水生态清淤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殊困难,为今后开展水库深水生态清淤相关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圳湾游艇项目填海和港池清淤产生泥沙上浮可能对附近水域造成的环境影响,对填海和清淤形成的悬移质泥沙源强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根据作者研制的垂直平均二维潮流边界通用模型进行了潮流模拟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悬移质泥沙迁移模,对填海和清淤过程中伴随潮流涨落的泥沙增量分布进行了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11.
污染底泥是水体最主要的内源,存在污染物二次释放的风险,而环保疏浚可以有效地清除污染底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及其释放风险,因此近年来该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环保疏浚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清除河流、湖泊(水库)水体污染底泥中累积的污染物,并对浚后污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为污染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发挥工程作用.作为湖泊、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疏浚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之一,也是湖泊河流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但底泥疏浚同时也存在疏浚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原位扰动与异地污染、改变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生态风险.研究显示,未来环保疏浚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包括:① 基于调查评估基础上的污染底泥分区、分类环保疏浚及处理处置研究;②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与区域生态修复一体化设计研究;③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浚后干化-处理处置-资源化集成技术研究;④ 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和资源化全过程监管评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广州港出海航道疏浚情况及其对珠江口水质影响以及疏浚过程中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杞麓湖“十五”期间污染底泥环境疏浚工程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疏浚工程前杞麓湖湖泊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对底泥中污染物释放的原理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底泥疏浚工程效益展开详细的评估,认为底泥疏浚有效地带出湖内污染源,疏浚区水质明显改善,扩大了湖容量,并为湖泊水生态系统恢复创造了适宜的光照条件、底质条件和水深条件,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促进湖泊生态系统好转。同时,疏浚底泥的吹填改造了湖周围冷浸田,促进了湖周农田基本建设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环境疏浚技术在星云湖的工程化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疏浚是近年国际上新兴的的环保工程技术,近年云南省的一些高原湖泊也陆续开展了污染底泥环境疏浚。以星云湖为例,介绍了湖泊环境疏浚工程的典型内容,并对其中工艺参数的确定、设备选择、精度控制、底泥处置及防二次污染等环境疏浚的核心技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太湖底泥疏浚的水环境质量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刘爱菊  孔繁翔  王栋 《环境科学》2006,27(10):1946-1952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将五里湖的16个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成分,研究了各主成分以及其综合主成分在疏浚前后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就底泥疏浚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五里湖疏浚区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为1.15,水质综合排名在最后,水体色度和污染指数(F1)也达到最高值5.0;同时对照区综合主成分得分以及水体污染和色度指数(F1,F2)也相应升高,水质质量明显下降;这说明疏浚运作具有促进表层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和扩散作用,以及沉积物中内源性营养盐和重金属离子的释放作用.采用Monte Carlo随机采样法,利用平衡分配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疏浚过程中悬浮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释放的阈值,结果表明疏浚过程中大部分重金属离子由悬浮沉积物向水体中释放的风险性较高,可信度达到90%以上,尤其是重金属离子Ni2+以及非金属污染物As释放的风险性较大,其可能的释放量分别分布在各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EQS的28.6%~+∞之间和34%~+∞之间,说明底泥疏浚具有导致五里湖水体环境质量短期恶化的风险.此外,Monte Carlo随机采样分析方法应用也许可为湖泊底泥疏浚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湖泊疏浚对沉积物再悬浮及磷迁移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选择太湖梅梁湾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夏季和冬季两个典型季节,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湖泊疏浚对沉积物再悬浮及磷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模拟疏浚20 cm能够有效地抑制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冬季疏浚比夏季疏浚抑制效果更好,在扰动过程中夏季未疏浚对照和疏浚水柱总悬浮物(TSS)最大含量分别为初始值的7.0和2.2倍;而冬季未疏浚对照和疏浚水柱分别为24.3和6.4倍.统计分析发现,夏、冬两季模拟试验未疏浚对照和疏浚水柱中总磷(TP)、磷酸盐(PO34--P)含量都与TSS含量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风浪扰动造成大量沉积物再悬浮,并伴随内源磷的释放是水柱中TP和磷酸盐的主要来源.夏季模拟试验疏浚对水柱中TP和磷酸盐负荷控制效果略差,冬季模拟试验疏浚水柱中TP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P<0.01)低于未疏浚对照.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研究了夏季疏浚沉积物-水界面上间隙水中溶解态活性磷(DRP)垂向分布,未疏浚水土界面中间隙水DRP扩散层厚度大于疏浚样,但疏浚样间隙水DRP在水土界面的离子浓度势能大于未疏浚对照样,表明底泥疏浚可以有效地降低疏浚区间隙水中DRP潜在的释放风险,但水动力作用下短期内可能会导致疏浚间隙水中DRP释放.对于太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确定最佳的疏浚时令、疏浚深度及疏浚范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张建华  殷鹏  张雷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2):828-838
底泥疏浚对湖泊内源削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以太湖疏浚区为对象,估算了近十余年疏浚对内源负荷的削减量,并评估了太湖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的底泥疏浚效果.结果表明,太湖累计疏浚的4 200万m3底泥,共计清除了底泥中氮约6.26万t,总磷约1.83万t,有机质约117万t,相当于清除了蓄积于底泥中二十余年的外源污染物输入量.对于外源控制较好的梅梁湖,底泥疏浚后5 a内水质改善明显,随后出现反弹,但仍有效削减了表层底泥总氮和总磷含量.相反,对于外源输入仍较大的竺山湖,疏浚十余年后,底泥内源又回复到浚前水平.对竺山湖疏浚区开展了长达6 a的底栖生物群落跟踪评估,发现疏浚初期对底栖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浚后2 a,底栖生物密度与生物量等指标已接近浚前水平. 6 a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已无差别.结果也表明,底泥疏浚对湖体内源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疏浚效果维持程度与外源输入强度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来看,疏浚区底栖生物群落依靠自恢复能力可达到浚前水平,疏浚不会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内河沉积物对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城市内河污染沉积物在污染源控制和河道水质修复达到一定程度后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水质在净化后,保持一定的溶解氧,可有效抑制沉积物中有机物、氨氮和磷的释放,疏浚底泥并不是消除内河污染的必要条件,否则由于底泥缺氧释放,氨氮明显回升,而有机物不会很快上升,反应因反硝化消耗碳源继续有所下降;由于反硝化过程产生碱度使水体pH略有升高,更接近中性,从而可阻碍磷的进一步释放。  相似文献   

19.
云南高原湖泊污染底泥环境疏浚工程设计要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了云南5个湖泊底泥环境疏浚与其它疏浚方式的区别以及与环境疏浚相关的技术参数,并指出在湖泊底泥环境疏浚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技术要点及措施,包括疏挖及输送方式的选择、疏浚设备类型的选择、疏浚区域的确定、挖泥厚度确定及精度要求、底泥处置及防渗处理、余水处理及排放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