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统计工作迈入新的阶段。借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经验,生态环境统计改革和例行工作得到稳步推进,但在生态环境统计技术方法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数据加工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因此,为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建议:研究完善生态环境统计技术方法体系,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统计质量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明确界定各级责任;提升生态环境统计数据加工能力,强化数据综合分析;加快生态环境统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4.
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加快生态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新疆环境监谢中心站着重从遥感监测技术入手.以“说清新疆宏观生态环境现状”为目的,开展新疆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要求,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4年起着手准备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和论证,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5年开始将逐步推进生态监测“天地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内外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了现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体制机制、技术体系、应用支撑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十四五\"期间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十四五\"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根据环境管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构建了包括村庄、区域和流域3个层次及涵盖空气、地表水、饮用水、土壤、生态、污染点源和面源等监测内容的\"十四五\"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7.
8.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系统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十二五\"末安徽省各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有4个市,为\"良\"的有12个市;\"十二五\"期间,各市等级均保持不变;\"十二五\"始末相比,有8个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为\"略有变好\"等级,生态环境状况波动度为\"波动\"级别,其余8个市的变化度为\"无明显变化\"等级,波动度为\"稳定\"级别;省域EI增加了0.76,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安全已被提到了战略高度,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实施采集、获取、传输、分析和管理,实现对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的理解与感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网络安全一旦遭到破坏,会导致监测数据“真、准、全”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安全,引发国家安全危机。以江苏省驻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为例,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网络安全管理对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实际意义以及现状机遇,并提出了明确网络安全战略地位,提升责任意识,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要求和工作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深化沟通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全面监控生态岛建设进程的要求,在分析和识别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相关规划、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了崇明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研究。采用遥感与地面相结合、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理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全要素、全覆盖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围绕崇明岛五大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了水、气、声等常规环境监测网络,拓展和完善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以期进一步优化预警监测网络,进而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进程的动态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宁波市酸雨污染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5年降水pH从2010年的4.37上升到4.89;2010—2015年酸雨发生频率降低了17.4百分点;重酸雨区范围不断缩小,轻酸雨区范围不断扩大,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改善。降水中化学组成变化显示,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除NO_3~-、Cl~-外其他离子浓度均有所下降;2015年SO_3~(2-)与NO_3~-的当量浓度之比从2010年的3.10下降到1.73,表明酸雨污染从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15.
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境监测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迫切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因此,从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业务体系、标准方法体系等方面,举例浅析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监测业务的发展现状,并从法制建设、体系优化、方法标准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及不足,总结归纳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先进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初步研判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加快推动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将会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绿色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亟需强化支撑、引领、服务作用。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从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网络等方面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世界级湾区进行系统比较,对标查找差距与不足,并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环境监测区域布局、现代感知网络、智慧应用与\"美丽湾区\"综合评价、联合监测与信息发布、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