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明人工湖早期浮游藻类及其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在风险,于2022年10月30日在紫琅湖湖区设置13个采样点,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解析了浮游藻类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33科58属,共73种。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种数最多,分别为25和26种。以细胞密度论,蓝藻门,隐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其细胞密度分别为7.7×105~6.7×106, 1.7×105~3.7×106, 0.5×105~3.2×106cells/L;而以生物量论,隐藻门和硅藻门占优势,其生物量分别为0.92~5.52,0.42~1.39 mg/L。以蓝藻门的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和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sp.),硅藻门的直链藻(Melosira sp.),绿藻门的空星藻(Coelastrum sp.),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和隐藻(Cryptomonas sp.)为优势种。不同采样点之间群落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浊度(NTU)、总有机碳(TOC)、溶解氧(DO)和pH值是影响浮游藻类分布特征的显著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2018—2019年夏冬季在鄱阳湖布设17个采样点,采样检测浮游藻类和水质参数,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该湖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检测出浮游藻类7门31科58属,浮游藻类丰度范围为3.5×105 L-1~1.15×107 L-1,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组成,绿藻门为夏、冬季主要优势种群。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冬季湖区水环境空间差异较大,而夏季差异较小;夏季氮磷营养盐和DO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季氮磷营养盐、BOD5和IMn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张哲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1,3(2):26-29
南京市玄武湖属小型浅水湖泊,是南京市主要风景区之一.湖中底质肥沃,浮游生物繁多,年产经济鱼类近百万斤,是南京市渔产供应的重要基地.玄武湖湖型略似三角形,水域面积3.7平方公里,均深1.14米,最大水深2.31米.近年来,玄武湖水质与生物状况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了明显变化,水质混浊,透明度下降,并且死鱼现象频频发生.富营养程度日益加深.1987年7月至1988年12月我站对玄武湖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本文系其中一部分,旨在通过浮游藻类的调查结果,分析其变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21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环境质量状况,并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56种,多毛类为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为11.26 g/m2,平均丰度为237.4个/m2。生物量、丰度均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水深、盐度、初级生产力和有机质、重金属是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呈现出对有机污染与重金属污染显著的躲避趋势,表明有机污染与重金属污染已显著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而小头虫、寡节甘吻沙蚕、长手沙蚕和丝鳃虫对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展现出较强的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2011年6—8月采集江阴市6条河流的浮游藻类样品,分析其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并利用多样性指数、指示性类群和硅藻商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137属种,平均生物量2.38 mg/L,蓝藻、绿藻、硅藻分别占72.3%、10.2%和8.4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幅分别为3.34~3.59、4.75~6.40和0.73~0.75,硅藻商变幅为8.3~16.4。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水体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指示性浮游植物类群和硅藻商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处于α中污带-β中污滞-多污滞。相关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理化水质因子不显著相关,与悬浮物SS显著负相关,与总有机碳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指示性浮游植物类群或硅藻商更适于作为城市河流水质评价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淮河干流江苏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1月—2021年7月分4个季节布设5个断面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36属39种,物种组成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占比分别为35.90%、33.33%和23.08%;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虽然在空间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但呈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距离分析均显示,着生藻类群落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差异上,夏季和冬季较春季和秋季变异程度更高;环境因子冗余分析(dbRDA)表明,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之间演替的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总氮是营养盐指标中唯一显著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南嘴水域浮游藻类及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1999年洞庭湖南嘴水域浮游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及生物量的周年资料分析,研讨了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并依据Shannon多样性指数标准评价了洞庭湖南嘴水域的水质。 相似文献
8.
于2018年—2019年在鄱阳湖区周边选取4个县(区)10个村庄的典型门塘开展浮游藻类采样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藻类6门83种,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全年范围为7.30×104个/L~2.78×1011个/L,年均值为1.4×1010个/L,其中夏季细胞密度最大,冬季细胞密度最小;优势种主要有小环藻、微囊藻、铜绿微囊藻、卵形隐藻等,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全年优势种为小环藻;藻类多样性指数(H′)年均值为1.49,丰富度指数(M)年均值为1.92,全年水体生物学评价结果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在2021年4月、7月和10月采集水样,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Mantel test分析,研究阅海湖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阅海湖共检出至少119个细菌门,主要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未明菌门(Unidentified_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未明菌门和疣微菌门是造成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菌门。阅海湖浮游细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 水温、溶解氧、电导率、pH值、总氮和总磷是影响阅海湖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2月(冬季)抚仙湖浮游植物和部分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运用藻类生物学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抚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4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变化,春季细胞密度最高(401.74×10~4 cells/L),其次为夏季(247.31×10~4 cells/L)和秋季(143.41×10~4 cells/L),冬季最低(88.98×10~4 cells/L)。浮游植物优势属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各季节绝对优势属为伪鱼腥藻属(春季)、转板藻属(夏秋季)、小环藻属和蓝隐藻属(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值最高,分别为2.76和0.64,冬季值最低,分别为2.13和0.50。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变化与H′和J相反,冬季最高(0.945),夏季最低(0.922)。RDA表明,水温、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评价认为,抚仙湖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松花江哈尔滨段流域是哈尔滨市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松花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且近年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体改善程度较为明显,流域内水体变化程度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和民众的重视,研究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体变化趋势意义明显。该研究的创新性在于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究藻类植物与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并运用欧洲硅藻数据库(EDDI)验证主要环境因子的准确性。国内现行的一些常规理化指标单独评价水体质量较为单一,不能更好地满足现行的水环境管理要求,并且对于水环境的变化反应效果及准确度较低。该研究运用相关理化指标数据和藻类植物的种类及丰度等的年际变化,实现从单一理化指标评价改善为理化和生物指标双重评价,从而更加具体地反映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体状况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库里泡是黑龙江省大庆市重要的排污、泄洪湖库之一。近年来,由于大庆市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库里泡水体质量有所下降。为掌握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环境状况,于2019年春、夏、秋3季在库里泡共设置了1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群落相似性分析(ANOSIM)检验浮游植物群落的组间及组内差异;采用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辨别对群落时空格局有显著影响的物种;通过冗余分析(RDA)确认环境变量及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分布特征,并对主要影响因子进行辨别。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6种,隶属于6门8纲13目23科49属。库里泡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为绿藻-硅藻型,而蓝藻、隐藻、甲藻、裸藻种类相对较少,占比仅为25%。其中,优势种有15种,主要为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等。ANOSIM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差异和生境差异对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RDA结果表明,影响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格局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水温、总磷和总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库里泡水质为中度富营养。经与近10年间的库里泡相关研究对比发现,库里泡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浮游植物优势类群略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三水库冬季浮游生物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喀斯特地区深水水库冬季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于2010年2月对贵州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进行采样分析。共鉴定出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为66、70、60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分别为0.34×106~2.25×106、3.03×106~12.72×106、5.3×106~13.3×106 cells/L,后生浮游动物分别为22、16、24种,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1~36.5、7.3~408、27~135 ind/L。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红枫湖/百花湖(0.381)>百花湖/阿哈水库(0.371)>红枫湖/阿哈水库(0.274)。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3个水库冬季的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喜冷中镖水蚤、右突新镖水蚤、pH、舞跃无柄轮虫的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的分布主要受透明度、温度、DO、沼泽颤藻、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TN和颗粒直连藻极狭变种螺旋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988-2017年洞庭湖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10属,其中蓝藻门15属、绿藻门45属、硅藻门28属、裸藻门7属、甲藻门4属、隐藻门4属、金藻门5属、黄藻门2属。洞庭湖所出现的物种主要是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全湖种类的40.9%、25.5%和13.6%,而其他5门只占20.0%。洞庭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隐藻和硅藻为主转变为目前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在个别湖区(如大小西湖)已经出现以蓝藻为优势种群的现象,洞庭湖已经到了由中营养到轻度富营养化的转折点。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2.06×104 cells/L上升到目前的32.3×104 cells/L。东洞庭湖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显著高于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近30年来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种类都与总氮显著正相关,都与溶解氧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巢湖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巢湖水质状况和浮游植物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在监测时段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0属110种,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不同季节的全湖平均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10月)、春季(4月)、夏季(7月)和冬季(1月),水华发生区域呈现由东向西逐步发展的趋势。优势种/属主要有微囊藻、水华长孢藻、水华束丝藻、土生假鱼腥藻、具尾逗隐藻、啮蚀隐藻和针形菱形藻。其中,冬季(1月)和春季(4月)由水华长孢藻占据绝对优势,夏季(7月)和秋季(10月)由微囊藻占据绝对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演替特征。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氧、电导率和pH为影响巢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华长孢藻和微囊藻的季节演替与总磷、水温、溶解氧、透明度、浊度、电导率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巢湖水生态系统状况以及支撑巢湖水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9年和202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20年汛期暴雨情景下的湖区及入湖河流开展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量化湖区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在不同降水量级情景下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从时间上看,TP为主要超标污染物。2020年汛期,出湖口水质为Ⅲ类的月份占比同比上升8.3%,有机污染强度同比显著加重,暴雨情景下的指标浓度变幅大于非汛期降水情景。②从空间上看,湖区水质自南向北改善明显。入湖支流汛期水质主要受有机污染强度增加的影响而有所下降,TP浓度在南部入湖口和出湖口变幅较小,NH3-N浓度与场次降水量存在强正相关性,污染负荷变化对场次暴雨量的累积响应较同步且迅速。③降水量级会影响污染来源结构。暴雨洪水的稀释作用可能是湖区水质年内波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暴雨可能导致湖体出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8.
Water Quality during Development and Apportionment of Pollution from Rivers in Tapeng Lagoon, Taiwan
This work investigated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apeng Lagoon, Taiwan. Facto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in the quality of water during the disassembly of oyster frames and fishery box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latent factors in Tapeng Lagoon are the ocean factor, primary productivity factor, and the fishery pollution factor. 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ource of pollution in neighboring rivers outside Tapeng Lagoon. The two constructed discriminant functions (CDFs) showed markedly contribution to all discriminant variables, and that total nitrogen, algae, dissolved oxygen and total phosphate, combined in the nutrient effect factor. The recognition capacities in these two CDFs were 95.6%, 4.4%, respectively.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Kaoping river most strongly determined that in the Tapeng Lagoon the best is. And disassembling the oyster frames and fishery boxes improves the water quality markedly. However, environmental topographic conditions indicate that strengthening stream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o constructing another entrance to the ocean are the best approach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water in Tapeng Lagoon, especially by reducing eutrophication. These approaches and results yield usefu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habitat recovery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Data from 25 sit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on large woody debris (snag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he lower San Joaquin and Sacramento River drainages in California as part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s National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993 to 1995 in the San Joaquin River drainage and in 1996 and 1997 in the Sacramento River drainage. Macroinvertebrate taxa were aggregated to the family (or higher) level of taxonomic organization, resulting in 39 taxa for analyses. Only the 31 most common taxa were used for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WINSPAN analysis defined four groups of snag samples on the basis of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Analysis of variance identified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and biot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groups. These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CCA indicated that mean dominant substrate type, gradient, specific conductance, water temperature, percentage of the basin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percentage of the basin in combined agricultural and urban land uses, and elevation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 explaining assemblage structure.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on snags may be useful in family level bioassessmen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valley floor habita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