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分析了我国农业环境现状,从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中国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关系,并对我国环境保护型可持续农业发展方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灾种、灾害地域分布、灾害发生频率等入手,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灾害形势,指出频发的灾害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减灾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市地处滇中干旱地区,位于金沙江和红河水系的分岭上,面积656万亩,山地面积为548,97万亩,林业用地528万亩,占75.4%。有林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8.2%左右(不包括灌木林地)。但分布不均,在人口稠密居民点集中、工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坝区森林破坏惨重,115.8万亩宜林荒山主要分布在坝区边缘。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质量逐年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  相似文献   

4.
本从灾种、灾害地域分布、灾害发生频率等入手,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灾害形势,指出频发的灾害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减灾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措施作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农业,吸收传统有益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模式,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耕地,优化结构,利用生物多样性互利互补,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能耗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农业经济、农业发展与环境相统一.可持续发展农业依靠完善的农业生态工程作为基础.1 农业生态工程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生态工程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相对独立、对持续发展农业起着特殊功能和保护作用的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均土地的分析,农民人均土地少,产值低,农民是弱势群体。国家对农业重视不够,土壤受到污染,给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重视农业,消除粮食隐患才能保证食品安全,粮食是可再生资源,重视粮食生产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立陶宛经济危机期间,农业产量下降伴随着少环境的污的减少。如果不努力进行面的可持续生物农业的发展改革,那现行的经济复苏很可能导致污染程度的增加。为此,制定了一项重要的国家试点规划,并建立了实施该规划的Tatula基金会。该规划和基金会旨在支持和鼓励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生物农业的过渡。Tatula基金会在竞争基础上,为其成员产分配无息贷款和拨款,以及调拨废物处理设施建造费,教育活动费、  相似文献   

9.
持续农业     
《环境》1994,(5)
去年五月间,国际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泰国等二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这次会议主要对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农业,技术进步与持续农业,资源、环境与持续农业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什么是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0.
持续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简称为“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概括地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环境不退化或保持生态平衡,是希望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达到和谐,建立一种非破坏性关系。技术上应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以最为适应、合理的技术为导向。经济上能维持下去是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财政难以维持的局面。社会上可以接受则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变革所引起的礼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持续农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目前已成功的持续农业系统,都是综合种值和综合饲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持续农业     
《环境》1998,(11)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简称为“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概括地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环境不退化或保持生态平衡,是希望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达到和谐,建立一种非破坏性关系。技术上应用适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     
《环境》1998,(7)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的产物,与传统的“乡村农业”相对立,两者的分水岭在于空间上,即“城市”与“乡村”。但都市农业有它独具的特色:都市地区人口稠密,地价昂贵,只适合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由于生产地与消费者接近,不用远距离运输,生产鲜活农产品是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必须是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都市农业与旅游、休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都市农业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城市防灾方面,都市中的农业空地可作为发生灾害时的疏散场所。此外,都市农业还有抑制城  相似文献   

1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21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生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1.1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由于不当的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第一,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等,造成土壤结构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及环境资源浪费、污染等。第二,农业生态破坏: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绿地面积减少,加之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生态环境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1.2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1.2.1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功能的不合理利用,引起自然灾害及水、土、气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频繁发生等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其中农业耕地4887万hm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据调查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的扩展数量为1560km2,80年代增加到2100...  相似文献   

14.
持续农业     
《环境》1996,(8)
持续农业又叫‘持久农业’,由以美国为核心的几个欧美国家于本世纪80年代中叶提出。1988年首次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召开了国际性的‘持续农业系统’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再生资源是再生资源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再生资源产业向新领域的拓展,是助农增收、为三农服务的有效途径,是事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刊根据2009年12月18日中再生协会农业再生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海峡两岸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讨会上的相关资料,刊发一组领导讲话,以使读者了解和认识实施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实背景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化遗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晶 《世界环境》2011,(1):10-11
过去数十年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化学品。如农药化肥等来实现的。但这些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 生态平衡的规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指导人类生产实践的普遍原则。生态平衡问题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适应经济发展的一门新兴科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农业理论上提出的一个新慨念;是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中一种新的认识。这门学科的生命力很强,它一出现就被许多专家、学者、领导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坚决保护各种农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示。从全国来看也好,从我省情况看也好,都应坚决执行这一指示。只有抓好这一战略重点,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稳步而持续  相似文献   

18.
姚益力 《福建环境》1998,15(3):28-28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与发展问题,围绕这一主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5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积极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坝上农业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礼 《环境科学进展》1999,7(3):139-143
本文概述了河北省坝上严峻的人口,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初步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巍  刘双双  张可  孔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8):1326-1339
2016年中国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水资源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影响农业用水量的因素较多。论文首先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缺少资料,未计算)的农业生产效率,再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演示主要年份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用水量的动态变化,然后借鉴Hansen的门槛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倒“U”型走势,省际间差异性减弱;农业用水量先下降后上升,省际间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2)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量的有效途径,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用水量存在显著的“门槛抑制效应”,抑制强度呈“N”型走势。3)扩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农村劳动力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均能有效抑制农业用水量增加,而水资源禀赋、水利投资和耕地灌溉面积与农业用水量呈正相关性,农民受教育水平回归结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