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污染调查加密布点优化方法构建及验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鉴于传统调查布点方法对土壤污染物平均含量的估计精度较高,但对污染区范围的估计精度不能满足修复治理需求的问题,同时,为了准确估计土壤污染区面积及其空间位置,提出了土壤污染详查样点优化方法.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地统计条件模拟方法预测土壤污染概率,基于污染概率和土壤污染物含量局部空间变异确定加密布点的优先区域,并根据污染物含量的空间变化趋势布设样点,然后根据优化后的土壤污染调查布点方案估计污染区面积和空间位置.最后,以某Cd污染场地为例,验证了布点优化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污染调查加密布点方法显著提高了污染区面积及其空间位置的估计精度.案例场地土壤Cd污染区面积的预测误差为4.10%,污染区空间位置的精度为86.10%.土壤污染调查布点优化方法在保证土壤污染调查精度的同时,相比于传统调查方法可显著降低土壤污染调查的样本量.  相似文献   

2.
曾勇  曾聪聪 《环保科技》2002,8(1):33-38
根据空气环境质量的污染损失率 ,提出归一化因子及其复合浓度的概念 ,将多污染因子的环境监测优化布点问题转化为单污染因子状态进行考察 ,初步研究表明首要污染因子会对优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重申了传统实测网格法中基于数理统计指标进行相关检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如何有效调查和控制土壤污染成为土壤调查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此,本文从介绍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目标出发,就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的布点和采样方法展开论述,循序渐进开展污染场地土壤初步调查布点及采样工作,强化土壤初步调查管理,以期对我国污染场地土壤调查、采样与监测工作的更好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根据空气环境质量的污染损失率,提出归一化因子及其复合浓度的概念,将多污染因子的环境监测优化布点问题转化为单污染因子状态进行考察,初步研究表明首要污染因子会对优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重申了传统实测网格法中基于数理统计指标进行相关检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伴随环境污染,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并进一步阻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我们也开始着眼于正常的环境保护问题,基于大气污染问题,我们进行大气监测布点设计和优化,旨在完成大气环境监测目标。本文中分析了大气监测布点的方法和相应优化策略,旨在为大气环境监测和保护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并且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做好关于环境污染保护工作,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要使环境得到逐渐的改善。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应当提高大气检测布点的优化,做好大气污染的检测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大气检测布点的相关方法和优化的研究分析,大气检测布点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该区域环境实际出发,提出了大气污染监测优化布点的模型。以网格布点监测,对历年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及大气预测,运用抽样理论的变异系数法确定优化布点数,并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优化点位。其结果反映了该平原地区中等城市区域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部分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农村环境风险源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为了适应农村环境发展和监测的新形势,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用和推广势在必行.开展农村环境监测乃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主...  相似文献   

9.
环境监测优化布点黑箱理论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新华 《环境工程》1999,17(3):56-57
提出黑箱理论模型优化环境监测布点,根据Moore Penrose广义逆理论提出二次多项式方程的最小范数算式。应用于大气监测优化布点的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监测优化布点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用被动采样分析方法测定空气中SO2和NO2,在工作制度、人员、仪器等方面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膜片空白质控图表明,其方法和膜片是受控的,与自动监测系统对比,表明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位于我国典型高氟地区的氟污染场地开展环境调查,分析氟化物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并探析场地重污染区不同深度土层氟化物的地下迁移特征,评估该场地基于不同用地功能的氟化物环境风险效应。结果表明:场地表层土壤中氟化物浓度为3 340~38 400 mg/kg,与当地土壤氟化物背景值相比超标率为96%,土壤浸出液中氟化物浓度为0.06~25.40 mg/L;土壤中氟化物赋存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占比93.88%),水溶态占比为0.85%;污染场地土壤类型影响氟化物地下迁移行为,黏土层对氟化物有很强的吸附和滞留能力。该污染场地若用作第一类用地(以住宅用地为代表),场地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若用作第二类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代表),场地风险未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最优网格尺度和布点优化方法,在中南地区某老工业园区附近农田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通过构建70 m×70 m、100 m×100 m、160 m×160 m和200 m×200 m 4种网格,采用Matheron矩估计法试验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中镉(Cd)的污染空间位置估计精度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70 m×70 m和100 m×100 m网格尺度下污染区域空间位置的估计精度相似,且高于160 m×160 m和200 m×200 m。对100 m×100 m网格下调查结果不确定区进行加密布点,污染区域空间位置估计精度由78.89%提高至86.25%,相对于70 m×70 m网格,调查点位数量减少了35%,有效提高了污染区域空间位置估计精度,大幅降低了采样及分析成本。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退役化工厂场地受有机物污染的地下水含水层,开展地下水污染特征调查,通过风险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分别对研究区进行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构建污染物地下水迁移扩散模型,进一步剖析典型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受1,2-二氯乙烷、苯、三氯甲烷的污染,1,2-二氯乙烷的总致癌风险为4.00×10−6,超过人体健康风险可接受水平,主要暴露途径为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指数为4.912~5.305,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性水平,地下水系统抵御污染能力较强,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和含水层厚度是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因素;1,2-二氯乙烷迁移扩散受地下水对流作用、含水介质吸附阻滞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共同影响,地下水对流作用是其迁移扩散的主要动力,含水介质吸附阻滞作用及生物化学作用对于其分布范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大型工业污染场地调查和污染范围确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我国某焦化场地为研究对象,选择场地中的特征性污染物苯并(a)芘,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模型、Johnson数据正态变换后的普通克里格模型及数据拆分后的组合预测模型,参照北京市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标准,将大于规定标准0.4 mg·kg-1的区域界定为污染范围,系统阐述空间插值模型对污染范围界定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结果显示,3种插值模型界定的污染范围分别占场地总面积的70.15%、44.78%和57.06%,数据拆分后的组合预测模型插值精度最高,插值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场地实际污染情况,通过创建的预测标准误差图显示,预测标准误差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污染场地中样点较为稀疏的右上位置和有高值点的中下部区域.本研究结果对分析污染范围界定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修复治理范围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我国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智能化装备水平,以某一污染严重的焦化厂为研究环境,针对焦化厂的地形地貌特点,采用深度双Q网络(DDQN)和蚁群优化算法(ACO)建立多无人车路径规划和任务分配系统,实现土壤修复过程中污染土壤的安全、精准运输,提高污染土壤运输的效率。结果表明:基于DDQN和ACO的多无人车运输系统具备良好的路径规划能力,与其他基于简单的线性距离或基于贪婪算法得到的任务分配策略相比,基于实际系统时间开销的ACO任务分配算法在不同装载量情况下均可实现无人车系统时间开销的稳定降低。

  相似文献   

16.
天津地区土壤多环芳烃的克里格插值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克里格法研究了天津地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外环境标准,对区域表层土壤中10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区域土壤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萘超标倍数最大,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超标情况也较为严重,需引起进一步的关注.西青区和市区是土壤多环芳烃含量超标最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A study of villus samples from eight random sites on five electively aborted chorion sac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yield, quality and composition of DNA, iduronate sulphate sulphatase activity and karyoptype status. The villi were also examined for their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g. stem, intermediate or terminal villi) and for HCG and BGP immuno-reactivities. The overall findings indicated no significant site to site variations in any of the parameters studied. It is therefore proposed that any villus should be equally suitable for prenat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