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邹晶 《世界环境》2006,(1):10-16
一直以来,中国人就不太习惯或不敢用危机这样的词汇来讨论国家面临的种种挑战。其实即便从哲学角度来看,危机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危机往往是生机、转机的开始,危机实际上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此外,按照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达5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此时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贫富悬殊、心理失衡等问题,形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多发期。 古人说:“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因此,在中国社会上下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改变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思维模式的情形下,借鉴其他国家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我们就能将环境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并逐步形成环境危机管理的初步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永安  石旭初 《环境》1995,(4):18-19
环境污染是伴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来的。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人类防污、治污增添智慧和力量。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正在环保领域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3.
感谢非典     
祸兮福之所倚。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除了诅咒、抗争,我却还想说几句感谢的话。感谢非典,让政府在最初的手忙脚乱中慢慢地理出头绪,沉下心来反思。从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上,从公共安全事务管理体制上,从危机干预处理机制上,从对紧急事件的依法操作上,多方面的反思。集中到一点,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注,对民间疾苦的关注,这恰恰是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的进步。感谢非典,让政府的决策更加透明化、民主化,每天准确、及时、公开地公布疫情,真实的力量是最大的,真实使公众冷静、从容、科学地面对现实,知道恐怖的结果总比不知道结果的…  相似文献   

4.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形势下媒体人唯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三贴近,不断提高媒体人的政策理论水平、导向把握能力、宣传艺术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引导、娱乐、服务等功能,才能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人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世界面临多重危机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应对危机的解决方案,包括应对失业问题,并不约而同地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推出绿色新政。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一样,韩国政府也在此背景下出台了绿色新政。有关资料显示,韩国政府准备投入230亿美元促进“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7.
古代先民真实是十分重视环境美的。环 保意识,并不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才被科学家提出来的新鲜词儿。像被刘勰《文心雕龙》赞扬为“气往铄古,辞来切今,精彩艳艳,难与并能”的屈原作品《楚辞》,其中关于环境美的描述就比比皆是。如《九歌·湘夫人》中描述湘夫人盼望与湘君幽会的“花房”:“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她要用香木为梁,芳草做饰,白玉镇席,石兰播馨;她还要用荷叶盖屋顶,拿荪草饰草饰房壁,以紫贝镶庭坛,碾碎花椒粉墙……这天然秀雅的环境与纯洁芬芳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噪声污染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隐形”污染,在H常牛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我国“十一五”时期以前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重心也主要是放在废水和废气的污染减排和治理上,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北赈灾实践凸显了转型期国家在社会危机时期的救济、动员、管控和行政伦理维护能力不足。此类能力缺陷既加剧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又与社会危机互动,社会危机的不确定性还加速降低政治权力管理社会的实际能力。事实上,通过对社会危机进行有机控制并实现社会秩序的再建构或维护,本是"荒政"的主要政治统治功能。但是,此种政治行为的有效性依赖于其相应制度的效能的充分展现。这更表明,国家有效实施对社会的统治与管理的能力皆依赖于国家体制、生产方式、文化传统间能否形成互动性的支撑结构。因为,政策供给或制度供给的有效性与政治有效性和国家能力及其政治合法性的提升密切关联,三者在实现社会管理总体目标的进程中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单力 《环境》2006,(6):88-91
从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构想,到“十一五”规划时期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与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逐渐被公众所广泛接受。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在创建节水型社会的今天,各种节水措施都应该被广泛应用,最终形成合力,把一个节水型社会建没起来。其中,中水回用也应作为一个有益的、不可忽视的节水方式。  相似文献   

11.
1977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70年代我国有关专家就北京地区水资源也向社会发出了呼吁。到了80年代初,北京就已经多次发生用水全面紧张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人口剧增、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一些水源被污染等因素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是一个很  相似文献   

12.
李菁 《世界环境》2006,(1):37-39
风险社会的来临每一个社会都经历过危险,现代社会正是在向着危机和风险的世界迈进。“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威胁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美国  相似文献   

13.
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之世,环境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瞩目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一、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义务教育时期是环境教育的最佳时期从人一生所接受教育的年龄和时间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接受教育和学习各种基础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接受环境教育和学习环境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设计了新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黄伟立 《环境》2008,(6):78
一般而言,国家危机往往与战争、政权等联系起来,但是澳洲当前的危机不是战争危机,不是恐怖主义危机,也不是人口老化、出生率偏低的危机,而是气候变暖带来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看来,兴安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已很好地解决了专家们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不仅清楚地认识了“我是谁”,而且还明白了“我要到哪里去”,更明晰地定下了“我将如何成长”和“我将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的思路!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是一个英雄辈出且需要英雄辈出的时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金玉之言,犹在耳边。做财富英雄,做时代的财富英雄,做引领一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财富英雄。  相似文献   

17.
“后危机时代”之机 对于我们,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几乎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其所以然“机遇”所在,却未必有几人能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8.
清风 《环境》2004,(10):12-13
“现代性危机”原是一个表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面临“异化”现象的哲学范畴,特别是指随着知识领域越来越专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人越来越依附于狭窄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失去了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里,可以用现代性危机来表示一个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由此带给人们的困扰,特别是指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异化”现象——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改善,但人越来越陷入一种人工化的、远离自然状态的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远和紧张,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人们对现代化前景表示担忧。现代性危机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这是一个地区达到一定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挑战。现代性危机的出现对于一个追求现代化目标的地区来说并不奇怪,甚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关键是如何及时调整对策以应对和克服之。如同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其“成长的烦恼”则将影响他一生前途一样,一个地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现代性危机,也会影响其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前景。珠江三角洲目前就处在这样的阶段上,面临着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海南省环保事业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印发,为海南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发挥海南环境资源优势,推动海南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服务,成为新时期海南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6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我国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倡导公众践行绿色消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历来是在不断应对和克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过程中艰难前进。由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碍,促使环境问题认识的觉醒,进而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许多国家都更加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实施“绿色新政”,以此来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推进绿色发展,为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和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多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30多年。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一段时期内,不少地区和环保部门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把环境保护看成是简单的污染防治,就污染谈污染,就环保论环保,实践中走了弯路。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