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填埋场垃圾堆体斜面压实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工程试验对填埋垃圾堆体斜面压实效果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研究.试验证明:在垃圾填埋作业过程中,压实机械对填埋垃圾堆体斜面压实的效果受垃圾堆体斜面坡度、垃圾堆体构造层厚度、压实机械行程次数以及压实机械的行驶方向等因素影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为取得最佳的垃圾堆体斜面压实效果,斜面最佳坡度在1:5~1:4之间,最佳垃圾摊铺厚度在0.6m~0.7m之间,最佳机械行程次数为3次,压实机械的行驶方向为坡下向坡上.  相似文献   

2.
垃圾填埋场垃圾堆体压实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填埋场现场运行实验,对生活垃圾在填埋场中的压实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压力是决定压实效果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垃圾在外力下的形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垃圾组分之间的大空隙被填没,垃圾体不可逆蠕变,垃圾体的范性变形;决定压实效果的内在因素有垃圾组分、垃圾含水率等。另外,作业过程中垃圾堆体的摊铺厚度、机械行程次数、行驶速度和坡向及坡度等也是影响垃圾堆体压实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填埋垃圾体气体渗透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模拟填埋垃圾体压实方向和与其垂直方向上气体渗透系数的测定,研究了在不同压实密度、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垃圾体渗透特性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1)在垂直压实的填埋垃圾体中,水平方向渗透系数平均值Ka^-为垂直方向渗透系数Ka^-的7.5-20.0倍,填埋垃圾体各向异性特征明显;(2)垃圾体渗透系数与压实密度、含水率的关系分别满足指数和线性递减规律.表明压实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含水率大得多。  相似文献   

4.
李玲  喻晓  王颋军  唐跃刚  罗毅 《环境工程》2015,33(11):129-132
根据填埋垃圾的降解特性及数据易得性,首先确定陈腐垃圾中有机质、渗滤液COD、填埋气CH4为填埋场垃圾稳定化程度的判别指标,然后建立稳定化程度(完全稳定、比较稳定、基本稳定、未稳定)评价分级标准,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市某简易垃圾填埋场种不同填埋时间垃圾堆体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填埋8~12年的垃圾堆体已基本稳定,可进行低度利用,在中、高度利用之前需治理;填埋12~18年的垃圾堆体已比较稳定,可进行中度利用,在进行高度利用之前需治理;填埋18年以上的垃圾堆体已完全稳定,可直接进行高度利用。这为武汉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大量陆续关闭的老简易垃圾填埋场的维护再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渗滤液回灌基础上,结合垃圾堆体本身为厌氧环境的特性,开发出的生物反应器垃圾堆体渗滤液原位脱氮技术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以从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天子岭填埋场采集的不同填埋龄垃圾为试材,利用系列自制生活垃圾生物反应器模拟装置,通过回灌硝酸盐溶液,探讨了不同填埋龄垃圾在碳源充足情况下的反硝化性能特征。结果表明当垃圾堆体自身降解的有机物量充足时,1~12 a垃圾的反硝化性能均较强,且差异不大;所有反应器在最初的1 h内硝酸盐去除率最高,达70%~92%。这说明开发生物反应器垃圾堆体渗滤液原位脱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大型垃圾填埋场表面沉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上海市老港垃圾填埋场17号填埋单元建造的2000m^2小型卫生填埋场及表面沉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沉降与拉圾的压实程度有关,在填埋过程中,垃圾被充分压实后,学降就相对较小,在所监测的2.5年时间内,最大螺旋沉降大于1m是垃圾填埋初始高度(4m)的25%,根据垃圾表面沉降的预测结果,讨论了老港垃圾填埋场的利用途径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的产气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东 《环境科技》2008,21(5):21-25
在总结城市生活垃圾产气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内不同条件下的多处生活垃圾堆体所产生的填埋气体进行测量,找寻填埋气体的产气影响因素,从而找到了合适的管理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填埋场堆山及覆盖工程是指垃圾从地面向上填埋作业,至设计标高或填埋场停止使用高度的过程。为避免堆体沉降过大对堆体的稳定造成影响,根据勘察报告对垃圾填埋区进行的沉降分析,利用陈腐垃圾对沉降最大区域进行压实、垫高,保证垃圾堆体压实密度大于0.9;为减少渗沥液的产生保证渗沥液、沼气收集及导排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采用基础构建的方式减少填埋作业面,从而减少雨季雨水的渗入;待堆体形成后,通过在堆体顶部及边坡铺设防渗及导排层对渗沥液和沼气进行疏导和收集,降低渗沥液和沼气对堆体稳定以及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铺设生态恢复层,美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苍南县状元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设计,分别对封场总体方案设计中垃圾堆体修整、封场覆盖、渗沥液收集与导排、填埋气导排收集、绿化工程等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0.
苍南县状元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设计,分别对封场总体方案设计中垃圾堆体修整、封场覆盖、渗沥液收集与导排、填埋气导排收集、绿化工程等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1.
压力对填埋垃圾产甲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实作用被认为是影响填埋垃圾降解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通过自制的压缩降解模拟填埋反应器装置,研究了阶梯增加式压力21k Pa→42 k Pa→84 k Pa(分别在垃圾填埋后的第75、103和131 d时施加)对填埋垃圾产甲烷这一资源化重要阶段的影响,包括产气特性、渗滤液性质及固体沉降等的变化.21 k Pa和42 k Pa分别恒定了4周,垃圾最后在84 k Pa恒定压力下降解,实验总共持续了170 d.结果表明,在初始21k Pa的压力作用下,由于接种物跟垃圾接触面积的增大,甲烷日产量从第75 d的1.85 L·d-1增加到了第76 d的2.95 L·d-1,产甲烷速率提高了59.82%,42 k Pa和84 k Pa时均有所增加,但增加程度均不明显.压力还使砾石层上部积留了一定水位高度的渗滤液,渗滤液的COD和含氮量在压力作用下都有了暂时的升高.压实作用还令垃圾体产生了较大的沉降,但压力进一步增大并没有使垃圾继续发生较多的沉降.实验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压力对填埋垃圾降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多目标的生活垃圾运输路线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和规模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提高势在必行。为了探索生活最优运输路径,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生活垃圾转运设施(五路居转运站)和处理设施(六里屯填埋场)为例,基于Arcgis9.2软件平台,利用最短路径搜索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网络分析工具以及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可视化多目标运输体系,并搜索出不同目标(路线最短、时间最短、环境最优和综合加权)下生活垃圾最佳运输路径。该研究结果为海淀区生活垃圾运输系统提供可选优化路径和研究方法,从而为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提高收运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以及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路线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和减排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质量平衡模型,在核算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碳排放的基础上,通过低碳化程度评价方法,建立了面向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垃圾低碳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餐厨垃圾产沼利用、生活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和焚烧发电的低碳化程度最高,分别为93.7%、75.3%和71.0%.在不具备上述处理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准好氧填埋,或在填埋之前进行好氧稳定预处理实现碳减排,其低碳化程度分别为61.8%和56.7%.根据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估算我国每年生活垃圾处理过程将形成甲烷排放超过600万t,总碳排放约1.5亿t;而通过实施低碳化处理策略,2015年甲烷排放可减少至约500万t,总碳排放减少至1.3亿t.  相似文献   

14.
顾蕾 《环境工程》2010,28(4):73-75
已填垃圾的沉降分析是正确评估填埋场服务年限和合理确定填埋厚度的重要依据,根据陈垃圾的形成机制、沉降模型、计算方法以及及有关参数,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填埋过程中的垃圾沉降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陈垃圾土的沉降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填埋过程含水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分析垃圾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过程中含水率变化的规律,采用时域反射测量(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技术监测了垃圾填埋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填埋过程中垃圾体积含水率随时间逐渐增大,垃圾持水性能不断提高.好氧初期垃圾内水量变化与含水率变化正相关,好氧后期则为负相关;厌氧填埋过程中,垃圾沉降压缩是含水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垃圾TDR读数与基于物质衡算的垃圾体积含水率计算值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好氧填埋过程两者最大偏差约为±5%,厌氧填埋过程两者最大偏差约为±2%,TDR技术适用于实际填埋工程的含水率测量.  相似文献   

16.
方程冉  龙於洋  沈东升 《环境科学》2012,33(4):1397-1403
基于填埋垃圾和渗滤液这一整体系统,以传统卫生填埋场(CL)为对照,研究了模拟回灌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RL)和两相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BL)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实际垃圾填埋的CL、RL和BL垃圾及渗滤液均检测到DBP,其中垃圾中DBP的初始含量约为18.5μg.g-1.各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顺序为BL>RL>CL,稳定化进程影响着DBP在垃圾中的降解行为,相比于填埋场产酸期,填埋场产甲烷期时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DBP的降解.至实验结束(310 d),CL、RL和BL垃圾沉降率分别为7.0%、11.9%和24.3%,垃圾中DBP的残留含量分别约为2.1、1.3和0.8μg.g-1,DBP去除率分别约为89.5%、93.9%和96.6%.DBP残留总量变化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实验后期不同运行工艺的填埋场中DBP残留总量差异显著,渗滤液回流明显加速了DBP的生物降解,而产甲烷反应器的引入更能促进DBP在填埋场中的去除.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土壤-植物中汞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阳和武汉市的4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研究了其中的生活垃圾、土壤和植物中的汞含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城市生活垃圾的汞含量分布极不均匀,浓度为0.170~46.222 mg.kg-1,几何均值0.574 mg.kg-1,一半以上的样品汞含量低于0.5 mg.kg-1,个别含量异常偏高,可能是被混入的含汞废弃产品污染了,而各个填埋场的垃圾汞含量几何均值相差不大。不同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壤的汞含量差异显著,反映了填埋场所在区域的土壤背景值以及垃圾填埋活动对覆盖土壤的污染程度,有时覆盖土壤的汞含量超过区域土壤背景值的2~23倍。填埋场附近的农田土壤存在一定的汞污染迹象。填埋场生长的植物因生活习性的不同汞含量分布特征也不同,无喙齿冠草为叶>根>茎,狗牙根和硬质早熟禾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随着填埋场运行时间的增长,附近生长的苔藓汞含量不断升高,封闭填埋场种植的玉米果实有一部分汞含量超过了食用标准,这些都说明填埋场的运行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不同区分类垃圾组成与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分类垃圾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对宁波市主城区分类垃圾和处理终端的垃圾物理组成和理化特性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中厨果类、纸类、橡塑类所占比例分别为50.63%、20.92%、15.70%,平均容重为145.10 kg·m~(-3),各区的平均湿基低位热值为8049.57kJ·kg~(-1);农贸市场、餐厨垃圾处理厂、焚烧厂、填埋场中厨果类分别占比77.34%、63.85%、58.17%、58.19%,平均容重分别为204.93、250.33、269.16、268.07 kg·m~(-3);厨果类含量春季较低,夏季较高,含水率为68.95%,碳氮比(C/N)为18.16,淀粉含量为9.08%,粗蛋白含量为13.41%,粗脂肪含量为9.33%.宁波市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初见成效,其他垃圾适合焚烧,厨余垃圾适合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