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笔者以为,从《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和《条例》的立法原意以及最有效地保护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合法权益出发,在处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争议中,不需要进行工伤认定。  相似文献   

2.
本和 《劳动保护》2005,(1):18-18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已有一年时间,与原劳动部266号文件比较,《条例》增加了不少内容,更具新意和合理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对用人单位权益的重视和维护,单位举证便是其中一项。《条例》中规定了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提出工  相似文献   

3.
<正>判例一:张成兵诉上海市松江区人社局工伤认定行政案基本案情南通六建公司系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A7厂房工程的承包人,以《油漆承揽合同》的形式将油漆工程分包给自然人李某某,约定李某某所雇人员接受南通六建公司管理。李某某又将部分油漆工程转包给自然人王某某,王某某招用张成兵进行油漆施工。李某某和王某某均无用工主体资格,也无承揽油漆工程的相应资质。2008年3月10日,张成兵在油  相似文献   

4.
润仁 《劳动保护》2011,(6):74-76
工程承包后转包他人,施工中工头安排无爆破作业资格的人协助装药发生事故,致协助者受伤,于是引出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工伤认定。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取代了原劳动部于1996年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以下简称《办法》),并在该《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然而,笔者在认真研读《条例》后却发现,《条例》的个别内容仍有待进一步解释和明确。本文仅就工伤认定案件中“工作场所”的有关规定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科学》2005,(10):35-36
上述两个案件中都涉及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和16条的规定是否存在冲突和制肘,并就此提出这样的规定给实践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笔者想就上述两案谈一下《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中有关工伤认定问题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取代了劳动部于1996年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在该《办法》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使工伤认定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保护劳动的合法权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笔在认真研读新《条例》后,却发现新《条例》的个别内容仍有待进一步解释和明确。本仅就工伤认定案件中“工作场所”的有关规定发表自己的看法,望各位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第375号令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原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基础上作了新的调整与补充,适用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也更切合实际。对工伤范围及其认定条件的划分,也更具体明确,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对工伤认定程序没有完整、系统地单独列为一章予以规定,仅散见于各条款之中,其中个别条款不甚完善、明确。  相似文献   

9.
建筑工程层层转包的工伤认定实质上是劳动关系的确认。对此,《中国劳动》2005年第1期、第4期作了一些讨论。这是劳动保障部门处理工伤案件中最头痛的,也是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中经常败诉的一个问题。其症结在于法院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同志在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对这一问题,高法有明确的司法解释,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第11条第二款规定,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与原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以下简称《办法》)相比,《条例》作出了一至四级工伤职工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到达退休年龄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规定,但由于在实务操作上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引发了争论。  相似文献   

11.
张伟 《劳动保护》2003,(6):19-19
新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共8章64条,其中涉及保险待遇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占有绝对多数,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在《条例》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讲到,《条例》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这一主旨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劳动者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刊载了史友兴、屠小民所写的《18年后申请工伤认定是否超过时效》的文章(以下简称《文章》)。《文章》中提到的47岁的杨某,系某集团公司的职工,1986年因工左前臂截肢,公司从未否认杨某的工伤事实。2004年7月杨某向当地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区劳动保障局以杨某的工伤事故距今18年,已超过1年的法定申请时效为由,下达了不予受理通知书。杨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审法院认为,《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575号,以下简称《条例》)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杨某在7月申请工伤认定,并未超过1年的时效规定。因此判决撤销了区劳动保障局的《不予受理通知书》。劳动保障局不服,上诉二审法院,二审法院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最终区劳动保障局对杨某的工伤事故作出了《工伤认定决定书》。  相似文献   

13.
刘文龙 《劳动保护》2005,(11):59-59
这些年,企业对《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讲得不算少,但有的企业在生产工作中落实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单位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没有找准与本单位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切入点,或制定的规章制度比较原则,执行起来把握不准。  相似文献   

14.
王岩 《劳动保护》2003,(6):12-14
2003年4月27日,《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由国务院第375号令颁布了,这是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劳动科学》2011,(4):62-63
新修订的《工伤认定办法》已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56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颁布的《工伤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16.
《现代职业安全》2007,(3):91-91
案例 2004年6月25日7时45分,某建设工程公司安装工程分公司第五项目经理部职工吴某从家前往工地上班途中,无证驾驶从朋友处借来的一辆摩托车。在经过一个三叉路口时,由于车速太快,不慎与一辆货车相撞,致使吴某被撞伤,并被送往医院抢救。经医院诊断:吴某腰椎体横突骨折,左胫、腓骨开放型骨折。事后,吴某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关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向单位提出工伤认定要求。该单位领导认为,吴某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觉得吴某无证驾驶摩托车是没道理的。请问:吴某无证驾驶摩托车受伤能享受工伤待遇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石少华 《劳动保护》2004,(11):56-57
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确立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之前,《建筑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两部法律、行政法规确立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制度和建筑施工许可制度。要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明确和处理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与建筑施工资质制度和建筑施工许可制度的关系。《建筑法》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划分不同的资质等级,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针对当前建筑业职工工伤维权中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什么工伤保险待遇落实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建设工程层层转包而致用工不规范,包工头只是一个无法人资格的自然人,这是导致农民工参保难、维权难的关键。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杜绝层层转包,规范用工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共8章71条,规定了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其他设备租赁等单位的安全责任和义务,规定了政府安全监督责任、内容和方式,确定了违反《条例》规定的处罚方式。学习《条恻》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主体与责任安全主体的确立和安全责任的划分是安全生产管理最主要的内容。针对我国以往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责任主体含混,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各主体应负的责任,义务不清,相互之间责任关系划分不明,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条例》以参与建设活动各方主体为主线,分别规定了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监理单位以及设备材料供应单位、机械设备租赁单位、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的安装、拆  相似文献   

20.
高法《征求意见稿》着眼于《劳动法》实施中存在且突出的问题,对于准确适用法律、解决司法审判中歧见与纷争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值此征求意见之机自陈己见,谈谈《征求意见稿》中对审理工伤案件解释的二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